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儲能新國標實施!30%中小企業要涼?

2025-08-02 17:07

  來源:儲能產業網

  最近儲能圈的關鍵詞,除了「訂單爆單」就是「事故頻發」。這邊中國企業剛在歐洲、東南亞簽完幾個大儲能項目,那邊某儲能電站着火又上了新聞。

  但從8月1日起,中國儲能行業正式邁入「強制安全時代」——首部強制性國標GB 44240-2024《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落地實施。

  這部被稱為「儲能安全底線」的新規,用23項嚴苛測試劃定了行業生存紅線。

  如今,首批「持證上崗」企業名單正式揭曉:寧德時代、遠景動力、鵬輝能源等20余家頭部企業產品率先通關,而更多依賴「低價+減配」的企業則面臨淘汰危機。

01

從「推薦」到「強制」:23項測試成「安全硬指標」

  全球儲能市場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卻難掩安全事故的隱憂——2024年全球儲能安全事故同比激增47%,其中因電池安全設計缺陷導致的佔比超60%。

  此前執行的GB/T 36276-2023雖規定了安全要求,卻因是「推薦性」標準,部分企業為壓低成本,悄悄玩起「減配遊戲」:電芯減薄、保護電路簡化、測試項目縮水......安全隱患隨之埋下。

  而GB 44240作為我國首部儲能電池「強制性國標」,它用23項測試織就了一張「安全防護網」,

  以「淺刺測試」為例,要求用Φ5mm耐高温鋼針(鎢鋼,針尖45°圓錐角)以0.1mm/s的「龜速」刺入電芯10mm(或電池厚度30%,取較大值),全程1小時無起火、無爆炸;

  過充測試更嚴苛——充電至1.5倍截止電壓后恆壓充電1小時(舊標準總時間僅1小時);

  據悉,測試方法還融合了IEC 62619、UN38.3(運輸安全)等國際權威標準,部分條款甚至填補了國際空白,被業內人士稱為「國際標準的加強版」。

  「這不是考試,是給行業上‘緊箍咒’。」行業專家直言,新國標將作為儲能項目招標的「硬門檻」,未通過認證的產品不得進入國內市場。

  這也意味着過去靠「低價+減配」搶市場的企業,這次真的要「考砸了」。

02

首批20家企業「突圍」:寧德時代、遠景動力等「學霸」亮相

  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賽西實驗室公佈的首批通過測評的企業名單,

  首批共有20余家企業、40余個型號產品通過認證,其中包括寧德時代、遠景動力、鵬輝能源、楚能新能源、海辰儲能、瑞浦蘭鈞、青島力神、利維能、德賽電池、中創新航、中興派能、贛鋒鋰電、南都電源、駱駝集團等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新國標中的過充測試——要求充電至1.5倍截止電壓后持續恆壓充電1小時,比舊標準多出30分鍾的高壓考驗,這能直接暴露部分企業「電芯內阻控制不達標」的短板。

  僅「淺刺測試」一項,大概率能淘汰近三成送檢產品。「鋼針必須以0.1mm/s的速度緩慢刺入,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火星,連外殼輕微變形都需重新調整設計。這些測試都意味着儲能行業正式邁入「安全合規」新階段。

03

行業加速「去泡沫」,頭部企業吃肉

  2025年上半年,鋰電儲能EPC/PC中標均價跌至0.96元/Wh,同比暴跌24%;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僅0.48元/Wh,降幅近30%。

  某此前二線企業負責人透露:「現在中標不是比技術,是比誰能在電芯成本里再擠5毛錢——電芯佔了儲能系統成本的60%,不降本根本接不到單。」

  但這種「飲鴆止渴」的價格戰,正被新國標徹底打破。沒通過認證的企業,連投標資格都沒有,安全冗余不足的企業需重新設計產品,低質產能面臨加速出清。

  行業洗牌已進入「加速期」:低質產能正在加速出清,預計年底前至少30%的中小企業會被淘汰。這場「安全大考」反而讓資源更快向技術型龍頭集中。

  2024年上半年,Top5儲能企業的市場份額已從58%提升至72%,新國標將推動這一比例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GB 44240的測試方法融合了UN38.3(聯合國危險品運輸)、IEC 62619(工業電池安全)等國際主流標準,部分條款甚至填補了國際空白。

  從政策層面看,2025年堪稱中國儲能的「轉折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整治專利侵權和市場壟斷;

  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提「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7月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發佈《徵求意見稿》劍指低價傾銷;

  8月最嚴國標落地執行……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正推動儲能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競爭」。

  「當安全成為必選項,企業拼的就是真功夫。」過去儲能行業的競爭是誰能更便宜,現在則是誰更安全、更可靠。

  隨着GB 44240的正式實施,我國儲能行業也開始站在新的起點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