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3 10:46
原標題:iPhone大賣,給不了蘋果安全感
當英偉達、微軟市值先后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后,蘋果還在3萬億美元原地「掙扎」。AI進展的不順,疊加關税政策下iPhone等產品的成本增加,蘋果公司的股價今年以來已經下跌大約16%,足以見得投資者對其不滿。
美股7月31日盤后,蘋果對外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從數據上來看,收入利潤雙豐收。其中,總淨營收為940.36億美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為234.34億美元,同比增長9%。值得一提的是,10%的收入增速,也是蘋果自2021年12月以來*的季度收入增幅。
不僅如此,在降價以及中國市場國補的政策推動下,這一季度,蘋果在大中華區的表現終於不再是格格不入的下滑,收入達到153.69億美元,同比增長4%。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表示,該季度是首次完全受中國政府補貼影響的季度。
只是,有喜就有愁,蘋果AI上的不順,導致投資人對其的耐心也越來越少。在關税政策的影響下,蘋果在該季度產生了8億美元相關成本。在提高印度生產iPhone的比例后,美國又計劃於8月1日開始,對從印度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税,無疑是又一次在給蘋果施壓。
截至美股周四收盤,蘋果公司股價報收於207.57美元,目前總市值約3.1萬億美元。財報發佈后,蘋果公司的股價盤后上漲2.28%。蘋果公司董事會宣佈,將向公司的普通股股東派發每股0.26美元的現金股息,這筆股息將於2025年8月14日向截至2025年8月11日營業時間結束的在冊股東發放。
中國市場終於不再「拖后腿」
作為全球科技行業的風向標,蘋果多年以來在世界各地市場都佔據着較高的話語權,尤其是在高端市場,很多時候更是一騎絕塵。只是,近年來,隨着更多品牌的崛起,加上AI時代的座位重排,蘋果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戰,比如説中國市場。
以手機為例,中國和美國是全球的主流市場,也是主要出貨市場。在美國,由於運營商政策的影響,蘋果iPhone一直佔據着領頭羊的位置。但是,近兩年,隨着華為的迴歸,疊加小米、OV在中高端市場的強勢表現,蘋果的表現節節敗退。從過往的財報可以看到,當蘋果的其它主要市場都在增長的時候,中國市場往往是*下滑的。
不過,到了今年第二季度,這一情況被終結,在降價和國補的助力下,蘋果在中國市場終於迎來了回暖。分區域市場來看,蘋果二季度在五大市場都取得了一定增長。
其中,美洲部門營收為411.98億美元,相比較下,去年同期為376.78億美元;歐洲部門營收為240.1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18.84億美元;日本部門營收為57.82億美元,相比較下,去年同期為50.97億美元;亞太其他地區營收為76.7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63.90億美元;大中華區營收153.69億美元,同比增長4%。
不是沒人買,只是價太高。蘋果在中國「自降身價」后,效果立竿見影。在國補的助力和剛剛結束的618大促中,單從京東一個平臺來看,在銷量前十的單品中,iPhone16系列霸榜前三,前十名中佔據四席。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的《中國智能手機周度銷量追蹤》初步數據,第二季度,蘋果手機銷量位居國內第三名,環比上一季度,蘋果則僅位列第五名。「蘋果在5月調整iPhone價格的時機非常合適,且反響良好,恰好趕在618促銷前一周啟動。」Counterpoint研究副總監Ethan Qi評論道。
「蘋果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的用户粘性非常強,用户進入了蘋果的生態,想要再出來這件事情很難」,」Canalys(現併入Omdia)分析師鍾曉磊對作者表示,「很多廠商在思考怎麼把蘋果的用户拉出來,去年和今年看很多廠商在做對蘋果生態的適配,但這個適配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很多是用來作為蘋果的備用機,而非去把蘋果用户轉化成安卓用户,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在業績電話會上,庫克對於蘋果二季度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直言國補的推動作用很大,「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這都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季度。國補確實適用於我們的一些產品,這顯然是有幫助的。」
蘋果的新里程碑
18年30億部iPhone
從收入結構上來看,蘋果分為產品和服務兩個部分。*季度,蘋果公司來自於產品的淨營收為666.13億美元,同比增長4.1%;來自於服務的淨營收為274.23億美元。從具體的產品來看,除了iPad和可穿戴設備外,其余的都收穫了超預期的增長。其中,Mac營收80.46億美元,iPad營收65.81億美元,可穿戴設備、家居與配件營收74.04億美元。
作為收入的核心來源,iPhone收入445.82億美元,超出分析師此前預期。庫克透露,自2007年推出以來,蘋果已累計出貨30億部iPhone,創造了新的里程碑。同時他還表示,iPhone是美國和中國城市地區最暢銷的手機。與去年同期銷售的iPhone 15相比,iPhone 16更受歡迎,銷量比其前代產品提高了「兩位數」。
除了在主流市場的熱銷,蘋果近兩年開始加大在新興市場的投入力度,並已經有所成效。在業績電話會上,蘋果方面表示,iPhone在新興市場出現兩位數增速。蘋果公司CEO庫克也都不止一次表達對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重視。最新消息顯示,蘋果正計劃在班加羅爾開設其印度第三家零售店,進一步擴大在印實體零售網絡。
IDC亞太區高級研究經理黃子興對作者表示,「高端市場的換機需求還是有的,當地用户購買iPhone,一個是爲了滿足他們的使用需求,另一個則是能更好地藉助蘋果的品牌來彰顯出他們的社會地位。」
不過,從全球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需求並沒有被完全激活,多家機構也給出了並不是特別樂觀的預期。機構傑富瑞曾表示,下半年智能手機市場需求疲軟,對蘋果服務業務收入增長持謹慎態度。
下個月,蘋果將會發布iPhone17系列,全新的外觀設計以及產品矩陣,被外界認為是蘋果近幾年*的改變。只是,全新的設計能否激活需求側的疲軟,目前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另外,市場都在期待蘋果明年發佈的摺疊屏,並對其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摩根大通預計,蘋果將在2027年銷售1000萬至1500萬部摺疊屏iPhone,並在2029年增加到4500萬部,到2029年帶來65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而在硬件產品之外,服務業務作為蘋果的高利潤來源,第二季度雖然有所增長,但背后卻危機四伏。一方面是App Store的抽成受到了來自開發者的挑戰,歐盟此前也曾做過相關的裁定,在最壞情況下,美國銀行估算蘋果可能會因此失去多達10%的淨利潤。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谷歌搜索的收入。據估算,截止到今年三月的12個月內,這筆收入約佔蘋果整體營收的6%,佔蘋果總營業利潤的 19%。在美國司法部贏得對谷歌壟斷案后,司法部請求取消谷歌與蘋果之間的搜索引擎合同,目前仍在審議此事。
關税緊逼、AI焦慮
蘋果找不到「避風港」
如果單從財報的賬面數據來看,蘋果的確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這也是為何財報發佈后,其股價盤后上漲的原因之一。只不過,財報亮眼之處更多的是靠手機等「傳統業務」。對於投資者來説,他們更希望看到蘋果在AI上的進展和*。
現如今,企業對AI的投入以及在AI上的表現,已經成為對企業預期的關鍵指標。自從去年的WWDC開始,蘋果因為AI股價大漲,但也是因為AI的進展緩慢,導致其市值一直在3萬億美元周邊徘徊。對比之下,英偉達和微軟已率先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
不僅如此,本就在AI上慢半拍的蘋果,還被友商挖角。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爆料稱,又有一位人工智能研究員離開蘋果轉投Meta,這意味着該公司在短短一個月內向Meta「輸送了」四位AI研究員。
在業績電話會上,庫克表示,蘋果將大幅增加人工智能方面投資,並對加速公司發展路線圖的併購持開放態度。「我們在更加個性化的 Siri(開發)方面取得了良好進展,正如我們之前所説,我們預計明年發佈這些功能。」
據估算,成功的AI商業化戰略可為蘋果帶來每股75美元的估值提升,但市場的耐心不會一直有。有分析師指出,「庫克和蘋果管理層必須直面AI驅動的技術革命新紀元。如果繼續固步自封,恐將在科技史上留下重大戰略失誤的污點。」
AI的困局之外,關税政策上的壓力,也讓蘋果有些「喘不過氣」。在關税政策的影響下,蘋果在該季度產生了8億美元相關成本。
此前,爲了迴應特朗普政府要求蘋果公司在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壓力,蘋果表示將在底特律開設一個製造學院,將為中小企業提供關於製造和人工智能的研討會,旨在「培訓下一代美國製造商」,作為在未來五年內向美國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的更大承諾的一部分。
並且,爲了降低在中國生產的iPhone比例,蘋果將產能逐漸轉向印度。據研究公司Canalys發佈的數據,印度製造的智能手機總量同比增長240%,目前佔美國進口智能手機的44%,去年第二季度這一比例僅為13%。庫克曾表示,預計最快到2026財年,面向美國市場銷售的iPhone生產線全部轉移至印度。
不過,印度也並不能成為蘋果的避風港,美國計劃對從印度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税。關税生效后將進一步壓榨蘋果的利潤空間,給蘋果的選擇並不多,即便是產線遷移到美國也需要時間,而且成本相對也更高。
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因關税增加的成本,大概率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有分析師預計,iPhone 17的平均物料清單(BOM)成本將上漲20至25美元,iPhone 17 Air/Pro/Pro Max的售價將上漲50美元。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蘋果擁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超千億美元。但是,蘋果當下面臨的困境顯然不是錢能夠解決的。蘋果不差錢,也不差生態、品牌和用户,在關税的外在因素之外,蘋果把自己關在了舒適區,內部創新不足,沒有野心,導致在AI等領域慢半拍。
或許,庫克只是想在自己退休前求穩,但可能要讓下一個接班人花費數倍成本去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