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紀錄!"歐洲人:中國製造真香"

2025-08-02 22:25

► 文 觀察者網 齊倩

作為中國外貿「新三樣」之一,新能源汽車今年「出海」動能強勢。據央視新聞消息,今年前4個月,中國汽車產銷首次突破1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超64萬輛。

7月末,行業研究機構JATO Dynamics發佈的最新分析顯示,今年上半年,28個歐洲國家(包括英國)的新車註冊中,有5.1%為中國品牌,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幾乎翻倍。

「歐洲領導人儘可以抱怨中國電動汽車充斥歐洲大陸,但他們的抵制或徒勞無功,」8月2日,有報道稱,今年夏天,德國高速公路上越來越多地出現運輸車,將比亞迪、零跑汽車和長城汽車的車輛從港口運往經銷商。在瑞典和英國的道路上,小鵬和極星的汽車也變得越來越常見。

日前,JATO Dynamics發佈報告稱,中國汽車品牌繼續崛起,在歐銷量穩步上升。

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洲新車註冊量總計684.44萬輛,同比下降0.3%;不過,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與2024年同期相比幾乎翻了一番(漲幅高達91%),達到創紀錄的5.1%。這一數字略低於梅賽德斯的5.2%,但高於福特的3.8%。6月當月,中國汽車品牌的在歐總銷量超過了梅賽德斯。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份額逐步上升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份額逐步上升

報告指出,比亞迪是其中的大贏家,同期註冊了7.05萬輛電動和混合動力車,同比增長311%。6月,比亞迪成為歐洲市場第十大新註冊電動車品牌,甚至超過福特。

此外,奇瑞、零跑、小鵬等中國品牌同樣表現亮眼。其中,小鵬汽車已成為2025年迄今為止在歐洲最成功的中國高端汽車品牌,上半年註冊量達8338輛。

歐洲的行業專家分析表示,歐洲消費者對中國汽車的認知發生了顯著轉變。

中國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 中國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

 央視新聞

「十年前,中國汽車常被貼上‘致命’或‘危險’的標籤,但現在瑞典主要汽車雜誌和報紙對中國電動車給予了最高評價,」瑞中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兼中國顧問弗雷德里克·喬説。「小鵬、蔚來、極氪和極星都已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建立了引人注目的概念店或旗艦店。」

喬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品牌將佔據瑞典電動車市場10%至15%的份額。

根據喬分析,吉利在2010年從福特手中收購陷入困境的瑞典車企沃爾沃並扭轉其局面,可能增加了瑞典人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好感。此外,另一個因素是瑞典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被中國公司的經銷商和維修點覆蓋。

「這種集中意味着到經銷商的距離較短,」喬稱,「瑞典不像德國,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小型城鎮,這些城鎮被歐洲、韓國和日本品牌覆蓋,中國品牌尚未實現覆蓋。」

在瑞典鄰國丹麥,丹麥電動車協會主席約恩·格隆克亞爾也注意到該國消費者對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態度逐漸積極。他表示:「丹麥人傳統上對沃爾沃和大眾等歐洲汽車表現出強烈支持。但低價電動汽車,特別是比亞迪、小鵬和MG等品牌,對讓每個丹麥家庭都能負擔電動車至關重要。」

格隆克亞爾預測,未來五年,丹麥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可能達到20%。丹麥在線汽車市場Bilbasen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汽車的市場份額達到5.5%,高於2024年底的4.4%。

即使在仍由德國品牌主導的瑞士市場,比亞迪等中國品牌也取得了突破。

瑞士電動汽車俱樂部主席霍爾格·瓦爾稱,比亞迪海豚Surf是第一款在瑞士媒體上引起轟動並激發興趣的中國汽車,在消費力較低、熟悉高質量中國電子產品和Temu、Shein等中國電商網站的年輕人中頗受歡迎。據該組織估計,中國電動汽車在瑞士的市場份額仍低於1%,但預計到本十年末將增至3%。

瓦爾表示,瑞士年輕人通過應用程序購車,這為中國品牌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因為中國品牌還不像歐洲車企那樣在瑞士擁有廣泛的經銷商網絡。

報道提及,中國汽車品牌正在加速「出海」。其中,比亞迪正瞄準歐洲市場的大規模生產,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設立汽車工廠。

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國電動汽車的快速崛起,讓歐洲老牌車企面臨嚴峻挑戰。

「歐洲曾幫助中國學習製造汽車,現在形勢正在改變。」4月份,有英國媒體刊文指出,指出中國車企已經是各種先進技術的引領者,越來越多的歐洲車企為防止在關鍵領域落后,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歐盟也試圖用市場準入換取關鍵技術的方法,追趕中國的創新。

歐洲行業高管還警告説,歐盟去年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税,將使技術共享變得更加困難。

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直言,保護主義加劇將使歐洲遭受最大損失,因為歐洲企業從全球化中獲益最多。他呼籲開放市場,儘可能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讓最好的市場參與者勝出」。

來源|觀察者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