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2 19:46
(來源:華山穹劍)
笑死!東大這次是真失算了啊,本來以為懂王上臺后美印會哥倆好,畢竟美日印澳準同盟就是他攢的局,咱們甚至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結果沒想到哥倆先自個咬起來了。據央視新聞的報道,特朗普聲稱美國將從8月1日起對來自印度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税,並加收額外的懲罰性費用。美國對任何國家罰款和加關税,我都認為他是在搞搶劫,是赤裸裸的貿易霸凌,但唯獨對印度下狠手,不管他的目的是啥,我先舉雙手雙腳支持一波。
要説三哥在國際貿易中給別人的印象,就跟尼泊爾網友評論的那樣,是條沉睡千年的蛆,凡是在印度搞過大規模投資的跨國企業,有一個算一個都被他們噁心得像吃屎一樣難受。印度人口多,市場潛力大,稍微大的跨國企業都不想錯過它。畢竟就算他14億人口里只有3億人具備購買力,那也是僅次於中美之后全球第三大單一消費市場,而企業都是逐利,所以想去印度投資無可厚非。
印度政府就利用這點,搞了一個極其噁心的殺豬盤:你想把東西賣到我們國家來,可以啊,但你得把工廠搬過來,在我家里搞生產,你要不搬我就狠狠地漲關税。把進口的東西弄得死貴。比如手機,你想把在中國造好的手機直接賣到印度來?對不起,關税高得嚇人,你的手機價格根本拼不過別人。那怎麼辦?想賺錢,就得乖乖來印度建廠,買地皮、蓋廠房、買設備、招工人、培訓技術、建立供應鏈...全套都得搬過來。很多外國公司特別是手機廠商,一看這架勢,又捨不得印度的大市場,咬咬牙就真金白銀的投進去了,產業鏈慢慢也就跟着建起來了。
等你的工廠建好了,工人熟練了,技術也帶進來了,供應鏈也搞得像模像樣能夠獨當一面了,印度政府就開始以各種理由,像什麼税務查賬啊跨國洗錢啊,各種找你麻煩,讓你公司在印度生存不下去,最后硬生生把你逼走讓他們自家企業來摘你辛苦種的桃子,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基本在印度搞過投資的外企都被他們這麼整過。
而且説句大實話,在印投資的中企算是被整得比較輕的了,小米和藍綠廠雖然被印度搞得很難受,錢被凍結了,辛苦扶持的供應鏈被印度本土品牌給鯨吞了不少,但好歹他們沒有被趕出市場,去年印度市場前十大品牌除蘋果和三星外,全是中國品牌,包括排名第八的摩托羅拉,現在已經成了聯想旗下的子品牌。
但美企就慘了,純粹就是血包,人家幾百億美元真槍實彈的砸進去,印度最后連口湯都喝的。你就拿汽車來説吧,想把外國造好的汽車賣到印度沒問題,但先要交一大筆的關税,一輛4萬美金的車,運到印度加上税可能賣到8萬,翻了一倍,誰還買?這招在2015年到2017年用得最狠,整車進口關税給拉到60%到100%。像美國的福特、通用這些大公司,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往里投錢。光福特這一家公司,就在印度砸了超過20億美金建工廠、招工人、搞生產。這些錢投下去,帶去的不僅是工廠和設備,更重要的是手把手教會了印度工人怎麼造車,同時還把一整套汽車生產的供應鏈就是那些提供各種零部件的配套公司,都給帶起來了,培養了兩百多家印度本地的供應商。
等福特把工廠建好了,工人培訓熟練了,供應鏈也建起來了,市場也慢慢打開了,差不多該見效益的時候,印度就開始殺豬了。2020年4月,印度強制推行BS-VI排放標準,對大動力高排放的汽車,實施更為嚴格的尾氣排放管制。而美系車是出了名的大排量,尤其是有皮卡產線的福特,全世界至少有三成的大排量車,都是出自於福特名下。所以顯而易見,印度這波就是衝着搞死福特去的,與此同時,印度政府還對價格更便宜的中國車大開綠燈,借我們的手去擠佔福特在印度的市場。這套組合拳下來,搞得印度福特一年的虧損就超過8億美元,2021年,實在扛不住虧損的福特宣佈關閉在印工廠,二十年的巨大投入,血本無歸。
福特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可不是一片廢墟,而是拿來就能用成熟汽車產業園,包括一座年產能35萬輛的現代化工廠,超過200家專門做汽車配件的本土供應鏈以及5萬名成熟的汽車工人。2022年,印度第一大工業企業塔塔集團僅以1.05億美元的低價,就把福特在印投資超過20億美元的汽車生產線給拿下。2年后,隨着塔塔工廠的全面投產,印度政府又馬上修改法案開始限制國外電動車進入本國市場。
新修訂的法案同樣充滿殺豬盤的氣息,印度政府要求,外國電動車品牌需要在3年內在印投資5億美元,否則凡是售價超過3.5萬美元的電動車都將面臨100%的關税。當然,如果你達到了投資門檻,那麼你的電車關税就會下降到15%。在印度政府明目張膽的偏袒下,塔塔汽車發展非常迅猛,去年其電車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高達60%,是印度最大的電車品牌,其整體汽車的銷量也僅次於馬魯蒂鈴木和現代,是印度第三大汽車製造商。
像福特這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説美國另一大汽車巨頭通用,摩托車製造商哈雷戴維森,醫療巨頭美敦力,電商巨頭亞馬遜,都被印度的殺豬盤搞過。
同樣是引進外資發展國貨,中國的思路是,先用自己的消費市場把外資招進來投產,然后利用他們孵化的國產供應鏈搞產業升級,等我們自己的品牌發展起來再通過正常的商業競爭打敗它。但三哥從不走尋常路,説你啥都自己干得累成啥樣啊,不如搶來得快。
我先用龐大的市場和超高關税逼着外國公司帶着資金、技術、設備進來建廠、培訓工人、建供應鏈。等外資企業花上五年十年把基礎打牢了,把市場培育起來了,印度政府就通過突然修改政策、嚴苛的税務調查、環保要求或者其他手段,讓這些外國公司經營困難,甚至鉅額虧損,最后只能黯然離場。等外資一走,印度本土的大財團,像塔塔、信實這樣的,就以非常低的價格,把外資留下的工廠、設備、供應鏈、甚至市場渠道直接接盤過來。印度政府還會繼續用高關税或者其他保護政策,幫這些本土企業掃清市場障礙。外資企業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礎,最后成了印度本土企業快速發展的跳板。
所以你看印度現在發展得多快,已經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出口國了,前段時間有媒體不還在吹嗎,説印度已經超越中國,成爲了美國最大的手機進口來源國。我看現在誰還敢説印度不是世界強權,不是強權,它敢明目張膽的去搶別人的產業嗎,而且還是美國的產業,要知道,以前只有美國搶別人的份,像阿爾斯通就是美國用強權搶下來的。
然而,殺雞取卵是會遭報應的。2023年以來,隨着印度各種殺豬盤的產業政策相繼出臺,在印投資的國際資本蜂擁出逃,據OECD的統計,僅在2023~2024財年從印度境內流出的外資就高達440億美元。而在整個2024財年,印度淨外國直接投資,更是從上一財年的101億美元驟降至約 3.53億至4億美元,降幅達96%,預計今年就會歸零。如今的印度投資環境在國際資本眼里,真跟廁所里的蛆沒什麼區別,多看它兩眼,都會嫌它髒了你的眼睛,噁心了你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