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2 17:2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寧南山;作者:深圳寧南山
2025年到今天為止已經過了七個月,我總結今年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就是三件事,其中有兩件事發生在這個星期。
這讓我感覺新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本文可以和我三月份寫的一篇文章連起來看。
最近總感覺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先説第一件事,那就是國補(國家補貼)以舊換新+消費券
這個大大刺激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費,
2024年1-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3.7%,
而今年1-6月增長了5%,尤其是第二季度增長了5.4%,增速大大加快了。
不要小看這一兩個百分點的增加,像去年上半年社消總額是235969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社消總額是245458億元,幾乎增加了一萬億人民幣。
增加一個百分點的增速,就相當於多增長了兩千多億人民幣。
在消費帶動下,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了5.3%。
雖然説叫以舊換新國補,但只有汽車等部分產品需要交舊產品,
比如汽車你想拿購車國家補貼,那就得報廢名下的舊車,或者賣掉名下的舊車,不然如果只是購買新車,那就只有地方補貼了。
像手機之類的3C產品是不需要賣掉或者交舊手機的。
我之前也説過,由於國補太給力,
以至於上半年一個月內我家買了三臺手機!
我父母都在4月2日買了新手機,就是因為老家縣城的手機店也在大規模宣傳以舊換新,所以他們也知道了,我父母一人換了一臺,每台都是國家補貼零售價的15%,都覺得很划算。老實説,我也有點心動,查詢了廣東購買新手機的國家補貼也是15%,最高不超過500元。
然后是在4月30日,也就是五一放假前一天,我老婆跟我説她也買了臺新手機,我很驚奇説為啥,回答說她通過研究,搶到了深圳市寶安區的消費券,有600元人民幣!
我問説那個15%的國家補貼你研究了沒有,她説她在小紅書上查過了,手機高於6000元的就沒有國補了,但是這個消費券可以用。
簡而言之,這個國家和地方出臺的刺激消費政策讓我家增加了三臺手機,而且還節省了上千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家發紅包了。
而就在8月1日,我看到新聞説國家的國補還要繼續,今年總共下達3000億人民幣。
第二件事就是7月28日,國家正式發佈育兒補貼標準。
在2021年就是我國曆史人口頂峰,2022-2024年人口連續三年下降總計下降了432萬人,今年也將繼續下降的情況下,我國終於邁出了一大步,同時這對我國的低收入家庭意義重大。
而且我預計這不會是補貼的終點,以后育兒補貼還會增加,
因為人口形勢的嚴峻程度其實是大部分人沒有注意到的。
生育率過低的負面后果包括:
1)養老金水平逐漸降低
像今年全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增長僅有2%,
我們可以回看一下之前每年的漲幅:
2020 年5%,2021 年4.5%,2022 年4%,
2023 年3.8%,2024 年:3%。
是不是發現增速越來越低。
原因並不複雜,壽命延長+生育率走低導致社會年齡結構老化。
一邊是退休人員數量增長領養老金的人增多,像我國人均預期壽命,2019年還是77.3歲,2024年就變成79歲了,增長很快。
一邊是勞動年齡人口不斷下降交養老金的人減少。
前面説2021年是我國總人口歷史頂峰,但如果但是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就是勞動年齡人口歷史頂峰了。
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從2011年的9.4億人減少至2023年的8.6億人,整整少了八千萬!
比如説如果一個家庭只生一個。
這個孩子長大后工作月入5000元,那他繳納8%的養老金+單位繳納16%,那一個月他就只能貢獻5000*24%=1200元人民幣的養老金。
這1200元夠給他退休的父母兩個人發養老金嗎?當然不夠,平均每個人只有600元。不夠怎麼辦?
那就是老人延迟退休+降低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了。
老實説在看到今年的養老金增長水平后,我考慮每年多給父母點錢。
2)整個社會走向停滯,不增長
老齡化社會的最大問題還不是養老金水平低,導致老人必須工作。
老齡化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不增長,因為年輕人不管是創新還是消費都是主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以創新為例,像王傳福,馬雲,馬化騰,張一鳴都是27-30歲之間開始創業,大疆的汪韜和宇樹科技的王興興26歲開始創業,
深圳2023年新晉的世界五百強立訊精密的王來春是30歲開始創業,就算是任正非也是43歲開始創立華為。
你見過當今中國哪個強大的公司創始人是45歲之后開始創業的嗎,寥寥無幾。
再説消費,年輕人精力旺盛,身體好,收入高,從買房到買車,到體育運動,甚至到足療按摩,吃啤酒海鮮夜宵,都是消費的絕對主力,
創新和消費的主力變少了,整個社會發展就變慢了,停滯了,
社會養老負擔還重,更重要的是社會沒有活力,對於我國低收入家庭,欠發達地區來説將是非常要命的,不增長就意味着生活很難改善。
比如説東北振興,由於國企工廠事業單位多,城市化水平高,計生宣傳力度大執行強,導致東北地區人們已經普遍形成只生一個的觀念,
2020年七普東北三個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 0.76、0.88、0.92。
和北京,天津,上海一起成為全國僅有的六個生育率低於1.0的省市。
但北京上海都有上千萬外來人口,天津也有三百多萬外來人口,因此整個城市還是有創新和消費活力。
即使考慮有人口流出因素,東北實際生育率仍然很低是全國倒數,
像遼寧人口淨流出就很少,2023年甚至是人口淨流入8.6萬人。
這麼低的生育率,會直接導致東北的經濟增速比其他地區慢。
振興東北,生育率首先就得提上去。
3)會導致大量引進外國移民
還有一個重大風險就是勞動力缺乏后必然會大量引進移民,
歐洲,美國,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是例子,
這幾年包括我們印象中非常保守的日本,也已經到處是外國人在工作了,這兩年你去日本旅遊,會很驚奇的發現很多便利店的店員是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外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日本2020年新成立的政黨「參政黨」就是持反外國移民的態度,宣揚「日本人優先」,獲得了不少選票,2025年7月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后,在248個席位中佔據了15個席位,這體現了外國移民增多帶來的反移民情緒。
老實説,即使有我國機器人和AI產業快速發展帶來對勞動力需求減少的對衝,我仍然會把這個列為重大風險,因為中國越發達,對外國人在華工作吸引力越強。
4)在和西方長期競爭中處於下風
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只是美國,而是整個西方文明,他們有9億人口,看起來我國還有人口優勢,但出生人口趨勢對我國非常不利。
2024年我國出生954萬人,而歐盟+美國出生合計718.27萬人(歐盟出生人口為 356 萬,美國出生人口約為 362.27 萬)。
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有幾十萬出生人口。
從這個數字看,如果能維持,長期來説中國和西方將處於勢均力敵,我國略佔上風的狀態。
但長期趨勢對我國來説並不好,
生育率西方以美國為例2024年是1.599,連增長乏力的歐盟2023年也有1.38.
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2025年3月4日發佈的對十三屆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王培安的專訪,由於疫情積累的生育效應,以及2024年是龍年的因素,因此我國生育率從2023年的1.02回升到2024年的1.1左右。
也就是説排除龍年和疫情積累的因素,我國實際上每年就只有1.0左右了,這個趨勢不扭轉,生育率不能趕上和超過西方水平,則未來十年中國和西方出生人口數量會迎來交叉,隨后我國和西方差距會越來越大。
因此育兒補貼的出臺不管最終效果如何,但在方向上是有重大意義的。
我國育兒補貼是2025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每孩補貼3600元,補貼到3歲,也就是如果你有3個孩子,那麼每年補貼1.08萬人民幣,三年總共補貼3.24萬人民幣。
而且看發佈的補貼表格,2022年1月出生的每個孩子也有300元可以拿,而2024年12月出生的孩子也可以拿滿三年總共10800元。
也就是如果一個2022-2024年「三年生兩娃」的二孩家庭,今年可以一下子領到幾千元到一萬多元人民幣的育兒補貼紅包。
注意這僅僅是國家層面的補貼,一個家庭的獲得是國家育兒補貼+地方育兒補貼,以目前全國最給力的呼和浩特地方補貼為例,一孩一萬,二孩5萬,三孩10萬,總計16萬人民幣。
也就是你在呼和浩特生三孩,那麼總計可以獲得國家+地方共計19.24萬人民幣。
建議各位可以看下自己常住的城市有沒有額外生育補貼,綜合考慮下生育之前要不要把户口遷進來,因為地方補貼通常都要求本地户口。
第三件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很大的事情,是7月25日新聞説我國學前教育要逐漸免費了,注意是逐步推行。
這個一旦實施,金額比育兒補貼還要高得多。
育兒補貼一個娃每年只是3600元,三年總共補貼1.08萬元。
但是幼兒園保教費(學費)免費的話,以我的娃畢業的深圳某幼兒園為例子,一個月保教費966元,一個學期是五個月,兩個學期是10個月,一個孩子一年的保教費就是9660元。
三年下來一個娃就可以節省28980元,差不多兩萬九千元了。這個金額是育兒補貼的差不多2.68倍了!
國家説是要逐步實施,不知道具體時間表是什麼樣的,但哪怕是逐步實施,也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會先受益,然后範圍逐漸擴大。
最后我想説一下,
這幾年房價跌的厲害,當前是企穩了,我想我的很多讀者資產因此損失幾百萬的大有人在,但是我覺得從長期看,只要你不是炒房的,總體是有利的。
首先是更好更貴的房子跌的更多,我一直在關注房子,以前那些高不可攀的房子,現在價格居然跌到讓我覺得有可能了。
然后是從10年維度的考慮,小孩10年以后就會長大,到時候他們也會面臨在大城市買房的壓力,你勢必多少會支持他們買房,到時候你是希望房價高還是低?尤其大城市的房子可是不便宜的。
不過老實説個題外話,
我覺得隨着居民和地方政府債務逐漸化解,經濟持續保持5%的增長,以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增加,以后房價還會有一波上漲。
比如深圳2024年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但我認為作為中國的一線城市,深圳這樣的地方人均GDP以后突破6萬美元可以説沒有任何問題。
不要覺得這個數字高,像新加坡(人口算上外勞),日本東京都的人均GDP甚至都在7萬美元以上。
持續保持經濟增長,如果十年以后深圳人均GDP,人均收入都漲了一倍,而房價還和現在一樣,那可就真的是幸福城市了,我會做夢的時候都笑出來,因為我的娃長大后在深圳生存就簡單多了,只是這不太符合正常規律。
等中國經濟以后增速跌到2%的時候,那個時候房價纔是真的結束了。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我不希望房價再漲,好好聚焦搞實業纔是王道。
而這幾年國家也在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對衝房價下降帶來的損失,
我自己統計了下,
1:受益最大的首先是房貸利率下降了一個多百分點,一百萬房貸可以省下上萬利息,我家每年利息支出都節省了好幾萬人民幣;
2:各種消費券和國補地補,我去年就買了車,
深圳補貼了5000多元,今年全家也換了3部手機國補補貼了1000多元;
3:在2023年國家把個税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每孩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這樣我家每年也少繳納了上千元個税。
還有就是我國對幾十個國家搞了免籤,導致這兩年入境旅遊外國人數大增,也給國內的酒店,交通,導遊,景區,餐飲等各行業增加了收入。
另外就是這個周宣佈的國家育兒補貼出台,以及逐步學前教育免費,這些可是標準的福利政策,一個家庭可能因此一年獲得上萬人民幣收益,
當然我是享受不到了。
總的來説,育兒補貼和免費學前教育開始逐步推行,標誌着中國在走向一個越來越重視人,福利逐漸增加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