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2 12:17
財聯社8月2日訊(編輯 瀟湘)美國總統特朗普本周五收到了一批不好的經濟數據,而他的迴應:並不是反思自身的政策是否有何不足或值得商榷之處,而是直接把編制這些數據的負責人給「炒」了……
周五,隨着特朗普正式宣佈解僱勞工統計局局長埃麗卡·麥肯塔弗,美國輿論也隨之陷入了譁然,許多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對未來美國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產生了強烈擔憂……
事情的起因源於周五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的異常低迷的非農就業數據。數據顯示,美國7月新增就業崗位僅為7.3萬個,遠低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勞工統計局還對5月和6月的非農數據進行了大幅修正——兩月合計被下修了25.8萬個崗位。勞工統計局在報告中表示,此類修正是「基於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的后續報告,以及季節性因素重新計算的結果」。
然而,就業數據的低迷表現,顯然觸碰到了特朗普的「逆鱗」。特朗普隨后發文稱,他認為這些數據是「被操縱的」,目的是讓他和共和黨人顏面掃地。他同時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指示團隊「立即」解僱喬·拜登任命的勞工統計局局長埃里卡·麥肯塔弗,並揚言「像這樣重要的數據必須公平準確,不能被操縱用於政治目的。」
隨后,美國勞工部當地時間周五晚間確認,勞工統計局局長麥肯塔弗已被解僱,副局長威廉·威亞特羅夫斯基將暫代局長一職,直至找到繼任者。
美國輿論痛批特朗普炒人做法
毫無疑問,對於經常吹捧美國經濟「火爆」、並聲稱「其加徵關税和減税措施將使美國經濟更加強勁」的特朗普來説,周五所公佈的非農數據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但很顯然的一點是,特朗普不能只在經濟數據對其有利於沾沾自喜,而在對其不利於時則痛斥數據造假——這樣的「雙標」做法,又如何能保證未來的美國數據具有公信力?
要知道,雖然勞工統計局局長一職由總統任命,但勞工統計局本身向來將其工作「獨立」且「無黨派」奉為圭臬。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表示,這種公正性對於公眾和市場對數據的信任至關重要,因為隨時都可能有數以萬億計美元的交易,基於這些官方統計部門發佈的數字進行。
而在2024年1月,當麥肯塔弗的提名以86票對8票的表決結果獲參院投票確認時,當時的參議員、現任副總統萬斯其實也投了贊成票……
在周五,隨着特朗普解僱麥肯塔弗的命令發佈,已迅速招致了包括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和舒默在內的眾多民主黨人的批評。
麥肯塔弗的前任威廉·比奇(William Beach)曾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期間被任命於勞工統計局局長。他也表示,此次解僱「完全站不住腳」,並且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河」。
比奇是倡導組織「勞工統計局之友」(Friends of BLS)的聯合主席,該組織周五發表聲明稱,他們堅定地支持勞工統計局、麥肯塔弗局長以及他們辛勤努力編制出的數據。「將該機構及其員工的工作政治化,不僅對勞工統計局,而且對這個國家依賴了近150年的整個聯邦統計系統都是一種極大的損害。」
傾向保守派的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主任Michael Strain也堅定地為麥肯塔弗辯護,稱「絕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她有偽造數據的意圖,而且這樣做將是「不可能的」。
曾在里根、兩位布什總統以及特朗普政府時期擔任高級職務的Diana Furchtgott-Roth,則在承認特朗普有權選擇自己的政府團隊的同時,強調了勞工統計局職員的敬業精神。
Furchtgott-Roth表示,「去年11月1日(周五),也就是選舉前的最后一次非農發佈。美國勞工統計局宣佈(去年10月)僅創造了12,000個工作崗位。如果這些數據被操縱以幫助拜登總統,勞工統計局本應選擇一個更高的數字。」
特朗普抨擊的數據造假 究竟站不站得住腳?
那麼,回過頭客觀來看,特朗普對美國勞工統計局操縱數據的指責究竟有沒有道理呢?非農等經濟指標又為何會被經常大幅修正呢?
事實上,財聯社早在6月下旬就對美國經濟數據的可信度撰文進行過探討。當時我們曾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非農數據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乎每次非農數據發佈后,都會被進一步下修(如下圖所示)……按慣例,美國勞工部在非農當天公佈最初的當月新增就業數據后,接下來兩個月還會對數據先后進行兩次修正。
換言之,投資者在今年非農夜看到的非農數字,基本上都「高估」了當月美國就業市場的實際表現!
很顯然,美國勞工統計局在諸如非農等指標的初步數據發佈時,「不夠準確」的客觀事實確實是存在的。然而,若要説這是爲了刻意「坑害」特朗普,這就有些無稽之談了——要知道,無論是市場交易員還是普通美國民眾,對修正數據的關注度都遠不如非農夜當天被放在財經媒體頭版頭條的非農初步數據。麥肯塔弗若真要「害」特朗普,大可以把那些「醜陋」的數據先擺上桌……
其實,過去幾個月坊間對美國經濟數據的質疑聲,反倒是更多地集中在強勁的數據本身,是否美化了美國經濟的實際表現——從而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推行「保駕護航」……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這些數據究竟為何會大幅修正呢?
這里面很大一部分鍋,或許還得算到特朗普頭上……
與其他美國統計部門的同行一樣,麥肯塔弗今年其實一直不得不應對緊張的預算和職員流失——這些挑戰在特朗普執政前就已存在,但在他第二任期內變得更加嚴峻。經通脹調整后,自2010年以來,勞工統計局的資金已萎縮約20%,而特朗普的2026財年預算提案將再削減其預算和人員各8%。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人手短缺加劇了數據可用性的減少。每月,勞工統計局的團隊通過在美國75個城市地區採集200個商品服務類別的價格報價,來計算消費價格指數(CPI)。6月16日,該機構宣佈已暫停了在紐約州布法羅市的數據收集。而此前在四月份,該局已暫停了在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和猶他州普羅沃市的CPI數據收集。
此外,數據的修正也指向着另一個問題:調查的低應答率。在統計歷月非農數據的第一次調查中,參與回覆企業的比例越來越少。近幾個月來,初次收集率已多次降至60%以下——遠低於疫情前大約70%或更多的正常水平。
BCA Research全球首席策略師Peter Berezin和Pantheon Macroeconomics美國首席經濟學家Samuel Tombs就表示,目前的就業數據遺漏了經濟中的一大塊羣體:小企業。由於難以應對關税的影響,這些企業提交的報告較晚。
「當數據存在缺口時,(勞工統計局)會根據過去的趨勢放入插值,但如果趨勢本身正在走弱,一旦獲得之前通過插值得到的數據,通常會發現實際情況比最初估計的更糟糕,」Berezi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調查問卷的回覆率非常低,因此統計機構不得不進行大量數據猜測。而在經濟走弱的情況下,通常你會高估而非低估就業人數。」
「缺失的數據越多,數據得到越晚,修正幅度就越大,」通脹洞察公司(Inflation Insights LLC)總裁Omair Sharif表示。
而隨着來自白宮的「權力之手」,開始堂而皇之地公然干預美國經濟數據的編制,對美國數據的質疑聲,顯然可能在接下來一段時間進一步高漲。盈透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史蒂夫·索斯尼克表示,「我認為,總統僅僅因為不喜歡某個數據就解僱麥肯塔弗,而不先弄清楚原因,這確實是史無前例的。這不是一個好兆頭。這讓人懷疑此類信息是否可信,以及在未來是否真的不帶偏見。因為如果收集數據的人受總統政治意願的影響,那麼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就會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