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交所鑼聲不停 VC/PE迎退出大年

2025-08-02 11:29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今年,會是VC/PE的退出大年嗎?

  「一定是的!」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多位風投創投(VC/PE)人士,幾乎都給出了肯定回覆。

今年,香港資本市場迎來久違的火熱景象:明星企業扎堆上市,港交所IPO數量與募資金額節節攀升,這股熱潮正為積壓已久的VC/PE機構打開「退出窗口」。

  2025年上半年,儘管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整體退出案例有所減少(935筆,同比下降43.3%),但清科數據顯示,其中被投企業IPO案例數為583筆,佔比62.4%。中企被投企業港股及美股IPO案例數達到292筆,同比上升32.7%。

其中,港股IPO主導退出市場,上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資金額居全球首位。上半年境內外上市中企融資額前四均為港股項目,其中寧德時代赴港二次上市以超300億元融資額領跑,恆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等緊隨其后。

  去年,還有投資人公開説「我們投資的公司如果要去港股上市,我把他腿打斷」,港股IPO還被部分媒體稱為「PE墳場」。但今年風向一轉,曾有5家企業同日上市,還有超200家企業排隊港股IPO,業內笑稱「港交所的鑼快不夠敲了!」

  「港交所的鑼快不夠敲了」

  今年上半年港股最火熱時,一天有五家公司排隊敲鑼。7月9日這天,藍思科技(06613.HK)、峰岹科技(01304.HK)、訊眾通信(02597.HK)、極智嘉-W(02590.HK)、大眾口腔(02651.HK)5家公司同日登陸港交所。

  港股IPO的強勁復甦,首先源於市場自身的估值修復邏輯。「香港市場的表現自貿易摩擦以來持續受到壓制,市場在極致低估值情況下會出現價值迴歸。」致遠環球資產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田野告訴記者。

  資金面的寬松進一步點燃市場熱情。「當前香港市場融資成本顯著低於美國,甚至低於內地,這一優勢吸引了大量企業。」低利率環境,自然會吸引企業進入香港資本市場謀求長期發展。2025年上半年,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港股市場超7000億港元,遠超往年同期。

  港股IPO火熱也受益於政策紅利。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明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交所上市。此外,繼新增18A和18C章節,為「先A后H」赴港上市企業開闢快速通道后,今年5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發佈聯合公告,宣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助推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高盛亞洲(除日本外)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王亞軍接受媒體採訪時,將港股IPO市場的強勁復甦歸因於幾點:一是中國持續推出經濟利好政策,以及中國科技的發展讓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關注度升溫。

  二是監管對內地企業赴港IPO備案的審批速度大幅提升,尤其是A to H上市企業的備案速度;三是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普遍質量較高;四是香港市場憑藉較高的融資便利性和效率,為中國出海企業提供融資平臺。

  多重因素共振下,今年上半年港股IPO活躍度顯著提升,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同比上漲33%和711%,大型IPO推動港交所募資規模登頂全球。

  明星企業的示範效應,進一步吸引了更多企業奔赴港股IPO。以蜜雪冰城為例,其在港股上市時融資認購倍數高達5258.21倍,認購金額突破1.82萬億港元,成為「港股凍資王」;寧德時代港股IPO認購火爆,融資認購倍數超120倍,認購金額突破2800億港元。

  德勤預計,2025年有望迎來約80只新股,融資金額達1300億到1500億港元。

  VC/PE迎退出「大年」

  對VC/PE機構而言,港股IPO的強勁復甦堪稱「及時雨」。

  一級市場苦退出久矣。去年8月禮豐律師事務所發佈《VC/PE基金回購及退出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大約13萬個項目將陸續面臨退出壓力,涉及約1.4萬家公司。

「退出渠道是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實現收益的關鍵環節,然而近年來受IPO審覈趨勢趨嚴、併購市場降温以及S基金市場尚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退出渠道明顯收窄。」CVC機構一線從業者夏禮燦坦言,過去幾年,不少機構因退出不暢陷入「投不出、退不了」的困境。

而港股IPO復甦,正為VC/PE機構提供了合規且高效的退出路徑之一。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2025年上半年,73家上市中企獲得VC/PE支持,同比上升35.2%,VC/PE滲透率達67%,為近年新高,主要原因是境內外市場整體滲透率均有所提升。

  賬面退出回報也顯著增加。投中數據顯示,港交所主板為VC/PE機構貢獻了582.03億元的賬面退出回報,居各交易板塊首位。從整體看,上半年VC/PE機構IPO賬面退出總回報達1057.61億元,平均回報倍數3.83倍,同比顯著回升。

  今年頭部VC/PE機構也陸續收穫成果。中金資本上半年收穫7家被投企業IPO;紅杉中國參投6家,位列第二;華金資本、君聯資本參投5家,並列第三。

  以Insta360影石創新為例,影石創新是今年登陸港交所的「明星企業」,IDG資本與啟明創投參與投資,二者分別是影石創新上市前第一、第二大外部股東,陪跑企業十年,投中數據顯示,上市首日收盤賬面回報率分別為853倍、183倍。

除IPO退出外,VC/PE機構也需謀求多元退出渠道。夏禮燦等一線從業者在《私募股權基金價值、挑戰與職業發展》調研中發現:投資人無一例外地提及併購會是未來投資退出的重要手段。因為A股上市企業已達5000多家,未來對上市企業的質量、合規、信息披露等要求會更高;併購交易能讓被併購項目實現退出,也讓併購方實現行業整合或業務拓展,是私募股權基金從單純的VC走向縱深的PE 的重要一環。

  港股火熱背后的三成破發率

有一些企業可能本來對上市持觀望態度,但投資人會建議企業抓住窗口期儘快上市。」一位投資人告訴記者。

  他認為這是市場修復期的正常表現,「資本追求回報,企業方與資方是協同的,可以共同推進企業在資本市場發展。」此過程能促進企業規範治理、學會與資本市場溝通,且企業藉助上市公司平臺提升商業地位,最終形成「資方退出+企業發展」的雙贏格局。

  此外,「允許在港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有序在深交所上市」的政策預期,也為港股上市企業提供了更多價值釋放空間。「目前港股估值較A股存在長期折價現象,如果未來A+H雙向上市渠道更暢通,企業退出選擇將更靈活。」業內人士期待,跨市場協同能進一步完善資本退出生態。

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或是一個「退出大年」,但並非所有項目都能收穫理想回報。今年上半年A股51只新股全部首日上漲,實現「0破發」,儘管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率同比有所降低,但仍徘徊在30%上下。如破發幅度較大的海螺材料科技(02560.HK),上市首日大跌47.67%,METALIGHT(02605.HK)上市首日跌幅為30.26%。

  一方面,企業在香港市場的估值水平會影響收益;另一方面,田野認為需要逐個案例分析,「企業價值能否被投資者發現並認可很重要,如果只有人賣,沒有人買,那企業的股價大概率是跌的,反之亦然,這背后其實是一個簡單的供需關係。」

  很顯然,目前「新消費+硬科技」行業是港股的兩條成長主線。數據顯示,上半年,生物科技與健康、零售和消費兩大行業的IPO數量並列第一。大型」A+H「企業上市,也助推工業(含先進製造業)的IPO籌資額位列行業之首。

  不同行業賬面回報分化顯著。消費行業以17.81倍的賬面回報倍數領跑,電子信息行業退出賬面回報金額最高(273.97億元),而先進製造雖有16家企業獲得投資,但賬面回報倍數僅1.50倍。

  「企業若具備清晰的發展路徑和明確的成長性預期,通常能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和市場認可,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即便上市也可能面臨困境。」田野提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