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能源轉型「停擺」

2025-08-02 05:30

如今,本屆美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已大體明朗:作為實現美國「能源主導戰略」的焦點,油氣鑽探獲得強力支持,液化天然氣(LNG)出口放寬,燃煤發電也獲得政策關注,而前一屆政府力推的清潔能源產業政策遭遇逆轉。有美國媒體評論稱,美國清潔能源產業正在遭受本國政府的「重錘打擊」,美國能源轉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基本宣告結束。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首日即簽署了一系列行政令,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宣佈美國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其目的是終結美國的「綠色新政」,重振傳統能源產業,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

緊接着,一系列動作接踵而至:2月,美國政府宣佈「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取消所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活動;3月,美國環境保護局宣佈着手撤銷美國數十項重要的環境法規;5月,美國能源部叫停37億美元清潔能源項目財政撥款;7月,美國總統簽署行政令終止對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聯邦補貼……

7月4日,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多項清潔能源優惠政策被取消,包括提前終止清潔能源税收抵免、取消購買電動汽車税收減免等,成為美國能源政策發生系統性轉變的關鍵信號。

短短半年時間,一度欣欣向榮的美國清潔能源企業只能在「逆風局」中苦苦掙扎。

4年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時任州長道格·杜西在慶祝KORE Power公司投建的鋰離子電池製造工廠開工時的演講言猶在耳:「做好準備!第一家由美國公司獨資擁有的鋰離子電池製造工廠將在此建成,不僅將創造數千個新就業崗位,還將使亞利桑那州成為全球電池製造供應鏈的重要支柱。」結果,工廠還沒建成,風向就變了。今年2月,該建廠計劃宣佈終止,美國能源部8.5億美元的貸款支持也宣告取消。

隨着美國能源政策大轉彎,越來越多的清潔能源項目面臨失敗風險。有美國媒體指出,原計劃於2025年投產的近300億美元清潔技術工廠中,超過一半的項目面臨延期或取消。標普全球洞察則預測,美國「大而美」法案可能導致未來10年美國清潔能源項目數量減少20%。

這一幕似曾相識: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任期間極力倡導新能源發展,不僅倡議「美國要在2000年前實現20%的能源來自太陽能」,還首次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了白宮的屋頂上。但他的繼任者羅納德·里根很快終止了這一進程,白宮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也不出意外地被拆除了。直到2022年,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清潔能源發展才重回發展軌道。這一次停滯,耗時超過35年。

在《美國的能源政策》一書中,美國學者勞倫斯·格里指出,美國政府經常不能堅持一個持續的能源政策路徑,美國曆史上的大部分時間缺乏一個綜合性、協調性的能源政策。一屆政府花下去的數十億美元,到了下屆那里,可能就打了水漂。另外,美國能源政策始終受到多個利益攸關方以及自相矛盾的政策目標等因素影響,能源政策目標和實際效果總存在較大差距。

格里的「預言」一語成讖。按照本屆美國政府的想法,必須讓美國的能源成本更低。為此,美國不僅應該限制更加昂貴的清潔能源發展,還要支持傳統能源開採,尤其是推動原油增產。

不過,這一目標真的能實現嗎?許多專家對此表達了疑慮。綜合來看,有兩大變量被忽視了。

第一大變量來自供給側。一方面,化石能源基礎設施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慢等特點。比如,有研究機構估算,由於天然氣渦輪機短缺,美國新建燃氣發電廠的周期可能長達7年,甚至更長。另一方面,由於此前的政策導向和國際原油價格總體走低,美國石油生產商普遍減少了鑽井投入,鑽井數量目前已降至近4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意味着,即便能源政策「急轉彎」,想要在短期內推動美國原油增產也不容易。

第二大變量則來自需求側。近年來,美國能源需求依然有增無減,美國電網已經捉襟見肘。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美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催生算力需求呈爆發式增長,而衆所周知的是,算力可是個用電大户。國際能源署(IEA)在《2025電力報告》中稱,未來3年,預計全球電力消耗量將以大約每年4%的速度增長。另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發佈的《2024美國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情況》報告,2023年數據中心約消耗了美國總電力的4.4%,預計到2028年將消耗美國總電力的6.7%至12%。數據中心總用電量預計將從2023年的1760億千瓦時暴增至2028年的3250億千萬時至5800億千瓦時區間。

換句話説,供給側船大難調頭,需求側又是個正在長身體的「吞金獸」,二者之間完全相反的走勢將大大增加美國電力供應壓力。有媒體評論稱,本屆美國政府忽視了清潔能源「具有讓能源供應更豐富的潛力」,其對化石能源的「偏執」,不僅無法支持美國的能源安全戰略,甚至還會拖累美國製造業的復甦以及科技產業的發展。

如今,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下,美國能源政策轉型「停擺」所帶來的影響正在蔓延至方方面面。

一是嚴重阻滯美國能源轉型步伐。

有分析指出,美國清潔能源的繁榮態勢或將因「大而美」法案戛然而止,太陽能和風能行業將成為最大輸家。能源政策的劇烈轉向會引發投資「急剎車」,致使未來10年原定新增的發電容量縮減超三分之一,數十億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面臨撤資,整個產業鏈將因此陷入高度不確定狀態。

有分析認為,從能源行業的整體格局看,「大而美」法案將削弱美國的競爭力。「10年后回頭看,美國在今天可能錯失了一次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歷史性機遇。」

二是加重美國消費者的能源消費負擔。

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機構作出預測,取消清潔能源補貼將直接造成美國電價上漲。比如,能源創新智庫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美國批發電價將上漲25%;到2035年批發電價將上漲74%,美國消費者支付的電價將上漲9%至18%。

這些研究的論證思路大體可歸結為三點:取消對清潔能源項目的政策支持,將加劇電力供不應求的情況;增加天然氣出口,將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美國政府針對鋼鐵、鋁及其他材料加徵的關税,將使輸電線路及其他電力設備的成本上升。

三是消解全球氣候治理的共識與努力。

美國能源政策「開倒車」與全球氣候治理背道而馳。美國是歷史上最大的碳排放國,能源政策倒退實際上是在迴避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進一步加劇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不平衡和不公正。多位氣候學者擔心美國的退縮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行動崩潰,《巴黎協定》設定的1.5℃温控目標變得岌岌可危。不過,也有專家和機構表達了不同看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祕書西蒙·斯蒂爾表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方向已不可逆轉。無論有沒有美國參與,清潔的未來都會實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