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8:48
轉自:新華財經
人形機器人作為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近年,蘇州市吳中區憑藉總產值1600億元、企業數量超1100家的紮實「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基礎,搶先佈局人形機器人賽道,以本土企業、本土力量為主導的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態體系加快形成,「全國機器人產業集羣第一區」不只是一個口號,更是可觀可感的技術實力與產品,其推動產業煥「新」升級的實踐樣本值得關注。
民營企業挑大樑 「拼」出以本土企業為主導的創新體系
年初,摩根士丹利發佈全球人形機器人價值鏈100強榜單,位於吳中區的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綠的諧波」)成為「身體(Body)」榜單下「減速器」領域唯一入圍的中國企業,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在覈心零部件企業競相成立入局之際,一家成立20余年的老牌民營企業何以「絲滑」進入新賽道並登臨頂峰?答案藏在「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超前認知、「把產品性能做到極致」的精密製造基因。
2003年起,綠的諧波歷經多年自主研發,率先突破國外諧波減速器技術封鎖,實現規模化生產,其產品在UR、新松機器人、新時達、節卡、遨博等知名企業獲得廣泛應用,憑藉領先實力入圍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協作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相通之處,為綠的諧波進階佈局奠定了基礎。
五年前,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就找到綠的諧波,希望攜手研發人形機器人諧波減速器。綠的諧波再次用「極致性能」產品回饋市場:瞄準關節「更輕」目標,公司在減速器上「下功夫」,通過結構優化設計將減速器重量減輕60%以上。如今,綠的諧波再次獲得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認可,北京、寧波、深圳、杭州、上海、無錫等地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以及關節模組企業均應用其解決方案。
放眼吳中區,在人形機器人技術前沿「狂飆」的不止綠的諧波。一批民營企業潛心修煉「獨門絕技」,年度研發投入佔比超10%的不在少數,不斷把創新推向新高度。
「我們把機器人作為‘第二增長曲線’進行佈局,形成人形類、移動類、工業類等機器人產品體系,所使用芯片、驅動器、電機、編碼器均為自研。」偉創電氣研發中心副總監何承曾説,公司近些年每年研發投入佔比都在10%左右,基於自主研發芯片的關節模組驅動器有效降低功率半導體工作中的損耗,相比傳統芯片驅動可降低40%、整機效率高達99%,解決了關節模組長時間運行后的發熱問題,消除了功率器件開關過程中電壓、電流超調及振鈴現象,從根本上解決驅動器對機器人其它部件電磁干擾問題。
同樣起家於具身智能核心驅動件的蘇州卓譽,每年研發投入數千萬元,擁有研發團隊40余人,自主研發了行星關節模組、諧波關節模組、直線執行器、無框力矩電機、伺服驅動器、行星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其關節模組對標國際運動控制標杆企業,實現95%以上的零部件自主可控、性能穩定可靠,無框力矩電機產品半徑覆蓋14毫米~118毫米,已打造15個產品系列線、65款標準化產品,結構形式、功率密度位居行業領先地位;驅動器全系列則採用了功率密度高、發熱量低的GaN(氮化鎵)方案。
極致薄、極致小、極致節能、極致扭矩密度……吳中區民營企業對技術的極致追求,給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提供了充足的創新空間。
「之前內置於靈巧手手掌的執行器長度較長,導致靈巧手整體主動度只有五六個。我們把這款直徑14毫米的力矩電機集成到手指關節模組后,相當於一個手指指節擁有一個主動度,整體可以達到20個主動自由度,靈活性更高,這種結構目前業內領先。」蘇州卓譽相關負責人説。
今年以來,國內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宣佈量產計劃,規模在百余台到千余台之間,下游放量看似不大,但1台人形機器人就需要數十個關節模組、一個四足機器人就需要12個關節模組。吳中區零部件企業憑藉卓越性能率先感受到行業發展「熱度」。
2025年第一季度,蘇州卓譽來自機器人相關業務收入佔總體營收比重已達70%,比上年同期增長約15%。偉創電氣相關產品在近3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得到應用。
吳中區這批「小而美」的「隱形冠軍」,始終保有危機感、敏鋭感,充分利用先前積累的大量工業自動化領域客户資源,先手佈局數字化、智能化方向關鍵技術,向「新」而行,推出性能可媲美甚至超越國際一流供應商的核心零部件,確保人形機器人有「強健體魄」,憑藉品控實力獲得業界認可,成為吳中區未來產業發展動能充沛的內在「密碼」。
「智能機電技術需要沉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當我們開始公開運營某項技術的時候,至少2~4年前就已着手佈局。」偉創電氣機器人產品總監曾深寶説,爲了做出一款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3年前公司就立項適用人形機器人的低功耗芯片,經過流片驗證、改善性能,最終以穩定品控、卓越性能的產品贏得市場認可。
引入整機企業 致力打造自主可控供應鏈體系
繼魔法原子機器人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魔法原子」)、鹿明科技之后,今年3月,蘇州樂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樂享科技」)也落户在吳中區。
整機企業何以紛至沓來?吳中區完善的產業配套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人形機器人的底色仍然是傳統行業,得益於紮實的工業基礎,企業研發一臺機器人所需的伺服電機、減速器、關節模組、模具、注塑等核心零部件,在吳中區就能完成閉環採購。區內企業可在半徑10公里內找到幾乎所有配套供應商,顯著縮短研發周期。
不僅如此,吳中區作為科沃斯、追覓科技等國內服務機器人頭部企業所在地,集聚了大量機器人領域工程師以及銷售運營人才,形成了覆蓋全球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僅科沃斯就擁有一萬名左右的員工,培育了一大批對消費電子產品前端研發、設計,中端加工、組裝,后端物流、銷售等全產業鏈有着深刻理解的行業「老兵」,這對於樂享科技等瞄準消費級市場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説至關重要,關乎整機企業產品成本控制、商業化落地。
「我們看重的是蘇州的‘圈子效應’,各類機器人營銷、研發人才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集聚在這里,形成了獨特產業生態,確保我們能及時跟同行交流。」樂享科技PR趙然説,公司已在蘇州佈局人形機器人代工生產,未來將持續紮根長三角探索應用創新。
當吳中區以多年沉澱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吸引整機企業的同時,整機企業也在成就吳中區:這些企業的落户,「拼」齊了該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持續彌補該區在機器人核心算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面的短板,這是一場互相成就的雙向奔赴。
今年以來,魔法原子推出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小麥」先后參與地方兩會、蘇州具身智能產業生態大會等活動,穩健走上舞臺、靈活揮舞雙臂,成為行業討論熱點。靈活身姿的背后,是魔法原子全棧技術佈局的能力支撐。
魔法原子構建行業領先的快慢雙模協同架構,一體推進大腦、小腦技術突破:「慢系統」基於通用大模型針對特定場景進行優化,讓人形機器人能準確感知環境。「快系統」是給小腦輸送指令的技能模型,生成實時運動指令。基於這一架構,小麥不斷自我學習、執行流暢的動作。目前,魔法原子在蘇州已形成200余人的研發團隊,未來有望擴展至600余人,從而為吳中區和蘇州帶來更多高層次的具身智能科技人才。
其他整機企業也在大模型、小模型研發等領域蓄力。
樂享科技專注於AI和機器人相關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研發人員佔比超過8成,自主研發了微型伺服電機、機器人小腦模型,並佈局情緒識別大模型,通過學習用户表情、習慣等自我進化,已經形成3款產品規劃,為走進千家萬戶做準備。鹿明科技也擁有覆蓋軟硬件全棧技術鏈路的成建制完整團隊,在具身大腦、運動控制、核心零部件設計等領域積累深厚,已與多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鹿明機器人CEO喻超表示,公司將紮根吳中區,立足該區產業基礎和自身核心優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軟硬件性能卓越的通用機器人產品,為吳中區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賦能添彩。
硬的偏「硬」、軟的偏「軟」,是不少工業強區的軟肋,吳中區也不列外。隨着整機企業競相落户,正帶動該區軟硬件技術一體突破,有望帶動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全產業鏈協同 「拼」出融通發展新局面
在魔法原子合作伙伴的工廠里,「小麥」24小時不間斷執行掃地機器人等產品的檢測、物料搬運、零件取放、掃碼入庫工作,並不時與同伴進行小範圍協同作業。
人形機器人何時能走入「尋常百姓家」?目前並沒有標準答案。產業鏈上下游攜手加速技術和產品升級,儘快拿出匹配市場需求的產品,將是破局的關鍵。
目前,魔法原子產線上的人形機器人「員工」已完成5次迭代升級,效率和準確度都有極大提升,有望形成「解決工廠真實痛點—市場需求增加—規模化生產—價格梯度下降」的閉環。
「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競爭終將回歸到‘能否真正創造價值’這一核心問題,只有將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才能推動人形機器人從概念走向現實,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魔法原子創始人吳長征説。
工業場景是魔法原子重點佈局的賽道之一。據魔法原子副總裁陳春玉介紹,團隊在部署相關工業產線前會提前派員工前往現場採集數據、進行模型微調。如果一個產線需要人形機器人完成十道工序,公司會先將其拆解成若干個1~2分鍾的技能單元再串聯起來,大幅度降低訓練部署時間。
全球人形機器人仍在加速洗牌,如何幫助產業鏈上的企業形成競爭壁壘?吳中區採取務實姿態,密集下沉調研零部件、整機等企業,瞭解企業訴求,瞄準人才、資金、場景、數據等共性需求進行有力託舉,主動佈局了一批具有產業鏈融通發展效應的重大項目。
技術有支撐。在蘇州市政府支持下,哈工大蘇州研究院落户吳中區。「一子落,滿盤活」。哈工大蘇州研究院落户以來,形成以院士領銜、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為骨干的高水平創新隊伍,與區內機器人企業開展廣泛的合作,如與追覓科技聯合申報蘇州市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創新聯合體,聯合科沃斯、綠的諧波等企業組建機器人產業聯盟,促進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助力蘇州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
資金有保障。吳中區先后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追覓-翼朴基金」、總規模100億元的吳中區機器人產業基金羣和總規模50億元的機器人專項基金,發揮產業資本力量助力強鏈壯羣,魔法原子等機器人企業已獲得投資。今年,該區出臺《關於促進吳中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舉措》,圍繞機器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落户、大模型企業培育、應用場景開放、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產品推廣等提供「真金白銀」支持。
迭代有場所。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綜合創新中心(下稱「中心」)6月已成功落户在吳中區。吳中區作為中心的總部負責具體建設工作,協同吳江、常熟等分中心以及魔法原子、綠的諧波、匯川技術、瑞盈智算等產業生態合作方,將共同推進項目招引、研發創新、場景訓練、產業孵化、生態融合。
載體有建樹。近期,吳中區在太湖新城、胥口鎮等地佈局具身智能產業園,分別瞄準人形機器人早期項目孵化、成長階段的需求提供專業服務,加速產業鏈上下游集聚。
人才、資本、平臺等要素加速集聚,多元場景持續開放,重點應用部署緊鑼密鼓,人形機器人創新浪潮正在蘇州形成。吳中區憑藉完整的產業鏈、領先的技術實力、紮實的應用探索,有望成為這波浪潮的中心之一。下一步,吳中區將遵循未來產業發展規律、持續打造「學習型政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瞄準人形機器人應用創新落地持續完善服務體系,助力蘇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策源地和應用示範高地。(王夢菲 王艷艷)
編輯: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