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邁向更高能級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加速建設

2025-08-01 23: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上海自貿區離岸債券成功發行,臨港新片區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實現跨境收支超6億元,存量32家科創板未盈利企業進入科創成長層……一系列金融政策舉措的漸次落地,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能級持續提升。

離岸金融再加碼

7月25日,上海自貿區離岸債券成功發行,發行規模5億元,用於支持境外主體面向國際市場發債融資,標誌着2025陸家嘴論壇上宣佈的八項政策舉措之一的「發展自貿離岸債」在上海落地。

「上海自貿區離岸債券的成功發行,拓展了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有助於推動上海成為離岸人民幣資產聚集地。」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李峰説。

發展境內離岸金融,可以拓寬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提升我國金融服務的國際競爭力。除了「發展自貿離岸債」,2025陸家嘴論壇宣佈的另一項舉措——「在上海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也為離岸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瞬息萬變,一筆千萬美元的大宗商品訂單可能因3天的銀行審覈期錯失交易窗口——這是中國離岸貿易企業面臨的普遍困境。

新推出的試點方案,首創以離岸貿易專營子公司為載體,試點銀行對試點企業「免審單」結算,將2-3個工作日的結算流程壓縮至「秒級」,與香港、新加坡等成熟離岸中心達到同等時效。截至7月18日,參與試點的離岸貿易專營公司共完成離岸貿易業務22筆,跨境收支合計6.48億元。

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深化

近期,隨着金融管理部門多箭齊發,在滬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底座進一步夯實。

7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5號——科創成長層》,科創板存量32家未盈利企業當日起進入科創成長層,標誌着科創板科創成長層正式落地。

「科創成長層增強了市場包容性,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提供更適配的資本市場平臺。」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金融學教授張宗新説。

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則紛紛加碼國際化。6月26日,上金所正式啟用在香港設立的國際板指定倉庫,並上線在港交割的黃金交易合約。「國際投資者可直接使用離岸人民幣參與交易,香港倉庫實現就地交割,節省運輸時間及物流成本。」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楊瑞琪説。

7月8日,上期所正式發佈業務規則國際化版本,為后期全面引入境外特殊參與者、境外中介機構和境外客户打下基礎。「進行國際化規則改造,有助於服務期貨市場的高水平開放。」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説。

6月18日,運營總部位於上海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正式開通了人民幣國際信用證業務。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效應正持續放大。」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宏觀審慎管理部副主任施建東説,今年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幣收支總額16.2萬億元,同比增長15%,佔全國46.5%,保持全國首位。

外資加速佈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6月30日披露,新一批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時隔一年多后集中獲批,合計30.8億美元。其中,星展、匯豐、渣打等多家外資銀行獲批額度,支持其客户進行更廣泛的全球資產配置。

「新額度的發放進一步優化了資本市場雙向流動的生態,為市場注入長期信心。」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周邦貴説。

此次QDII額度擴容,市場早有預期。6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表示,近期將發放一批QDII投資額度,有序滿足境內主體境外投資合理需求。當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説,支持外資機構在理財投資、資產配置、保險規劃等領域加大布局。

在上海持牌金融機構中,外資佔比約三分之一,它們正加速落子,分享中國開放新機遇。

近期,友邦人壽、荷蘭全球人壽獲批籌建保險資管公司;匯豐銀行積極參與「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將參與分行從5家拓展至20家;渣打銀行參與「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所有試點批次……

「中國大力支持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不斷釋放政策利好,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優質土壤。」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副董事長魯靜表示。

從「聚機構」邁向「建機制」,從「交易市場」到「謀求定價權」,從「政策窗口」到「開放樞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為我國金融發展探出了一條新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