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4:09
儲能市場化創新應用論壇
綜合能源服務與零碳園區論壇
王老師18911725159
文丨北極星儲能網
作者丨Kung
2025年以來,全球儲能安全事故頻發。近期,就有幾儲能安全事故引發行業熱議:韓國慶尚北道浦項市62MWh儲能電站大火燒燬8392個電池模塊,消防耗時28小時才堪堪控制住火情;美國加州Gateaway儲能電站因三元鋰電池老化與熱管理失效,火災持續近兩個星期,迫使周邊居民緊急疏散。這些事故暴露出的熱失控防護不足、安全設計冗余缺失等問題,讓儲能安全成為全球能源轉型中的核心命題——而中國正以一部「史上最嚴」強制性國標的落地,為行業安全發展劃定新邊界。
從「事后救火」到強標重塑行業安全邊界
2024年7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主導制定的《GB44240-2024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正式發佈,已於今日起全面實施。業內認為,作為我國首部針對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的強制性國標,其認證將成為國內儲能項目招標的「入場券」,標誌着行業從「推薦性規範」向「強制性約束」的關鍵轉折。
相較於現行推薦性國標GB/T36276,該標準不僅對標IEC62619、UL1973等國際標準,更聚焦工業級、大型儲能場景的安全特性,覆蓋單體電池至系統級全項測試,尤其強化熱失控防護、機械衝擊耐受等核心指標,堪稱行業安全的「鐵律」。
據悉,該標準從三個維度進行了系統性升級:測試項目大幅擴容,新增振動、加速度衝擊、淺刺、強制放電等23項極限測試,精準模擬運輸、安裝、運行中的極端工況;熱擴散管理要求躍升,明確系統級熱失控后24小時內不蔓延、無外部火焰、外殼不破裂的嚴苛標準;在傳統基礎上增加了恆壓過充1h的要求,總過充時長顯著增加;全生命周期管控閉環,從設計製造到運維回收全鏈條規範安全管理,推動行業從「事后滅火」轉向「事前防控」。
這種全方位的嚴苛要求,直指儲能系統在複雜場景下的安全短板,也為行業設立了清晰的技術升級方向。
標準落地一方面將推動安全質量升級,另一方面也將加速儲能行業洗牌:技術落后、安全冗余不足的產能會被加速淘汰,倒逼企業向高安全、高可靠方向升級轉型。具體來看,電芯層級新增的振動與加速衝擊測試,對電池結構穩定性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部分企業或將面臨產品層級的重新設計挑戰;而系統級熱失控不蔓延的標準,更對整體散熱方案、電芯一致性控制構成極致考驗。
標準發佈前,已有部分企業陸續開展大規模燃燒測試,以驗證系統級熱失控不蔓延能力。早在2024年6月,陽光電源就主動對 PowerTitan1.0 真機進行燃爆測試,成功完成全球首個儲能系統大規模燃燒測試。此后,華為、比亞迪、天合、海辰儲能、瑞浦蘭鈞、瓦錫蘭等十余家儲能企業也相繼進行了大規模燃燒測試。
為進一步幫助相關企業提前瞭解標準具體要求,助力其產品提前符合強制性標準要求,促進產品質量提升,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賽西實驗室依託承擔的「綠色電池評價分析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綠色電池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依據該強制性國家標準《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 安全要求》GB 44240—2024開展檢測。
2025年4月12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與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通過線上平臺聯合發佈了首批通過GB 44240—2024《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 安全要求》檢測的15家企業21款產品名單。
首批測評通過名單包括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款)、安徽利維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湖南德賽電池有限公司(3款)、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款)、江蘇中興派能電池有限公司(2款)、江西贛鋒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款)、浙江南都電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遠景動力技術(江蘇)有限公司、廣州鵬輝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駱駝集團襄陽蓄電池有限公司、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儲能安全戰」背后 技術創新重構「核心競爭力」
面對新標考驗,頭部企業已憑藉技術創新率先佈局。作為國內首家通過新標認證的企業,遠景動力從啟動測試到取得認證僅耗時不到1個月,充分證明其儲能產品設計開發、製造交付、運維管理等全鏈路的安全性與領先性。截至目前,遠景動力儲能專用電芯已累計出貨超50GWh,通過全球200多項安全測試驗證,獲得中日美歐韓等權威標準認證,至今保持「0重大事故」的安全紀錄。寧德時代天恆儲能系統電芯單體失效率做到了行業領先的PPB等級,通過AI風險監測和智能預警不斷地監控運行狀態,利用PSA模型量化儲能產品全生命周期失效概率,從而驗證安全設計目標並持續更新。比亞迪刀片電池同樣已經通過了包括短路、內/外部火燒、擠壓、穿刺、跌落等超335項嚴苛測試認證,全面驗證了電芯的安全性,即使在極端條件下,也能有效避免熱失控等危險情況的發生;湖南德賽電池憑藉100Ah、280Ah和314Ah儲能電芯的卓越安全性能,成為「全國首批儲能用鋰電池強標GB44240—2024測評通過單位」,也是產品通過測評最多的單位。
作為儲能領域的「國家隊」,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電裝儲能」)的技術實踐同樣不乏亮眼之處。許繼電科儲能MESS8000新一代簇級控制儲能系統,主保護+后備保護的雙重保護機制;分簇管理、分簇控制、故障電芯快速隔離,實現電池簇級充放電智能管控和故障電池簇精準切除和快速隔離,將故障影響降至最小範圍,提高電池一致性。平高儲能科技5MW儲能升壓一體機,採用「智能熱管理+微正壓環控」雙引擎技術,熱管理系統通過部署在關鍵部件的傳感器網絡,實時採集温度、濕度、風速等環境數據,動態優化內部風量分配;微正壓環控構築「隱形防護盾」,減少外部污染物及易燃易爆氣體侵入,為大型儲能電站的安全運行注入「主動防護」新動能。山東電工時代海豚系列全浸沒式儲能系統,採用高安全浸沒液,既可做散熱管理,又可做消防阻燃抑制劑,熱失控直接冷卻降温,無熱蔓延,可實現高效温控,具備智能感知、動態控温及常温自然冷卻功能;系統多模式調節浸沒液温度及流量,實現電芯温差<2.5℃,運行温度<45℃@環温35℃,系統輔助功耗較常規冷板散熱降低13.4%。
公開資料顯示,中電裝儲能股東包括中國電氣裝備集團、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中國電氣裝備研究院、寧德時代等8家行業領軍企業,註冊資本達20億元,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0GWh。
此外,企業在主動安全方面也同樣在不留余力的加大研發投入。在系統監測方面,通過對算法與硬件設施的升級,以實現對電池電壓、電流、温度等電池狀態參數的精準監測與控制能力,防止過充、過放、過熱等問題。
尤其當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引入后,藉助機器學習算法分析、預測電池數據,部分企業更是實現了提前預警潛在安全隱患,實現電池安全的智能化管理。
如,陽光電源PowerDoctor 智能運維平臺,搭載AI大模型,可以做到30+故障極早預警、根因定位準確率99%,內置AI助手,不僅能一問即答,還能自主訓練,降低99%非計劃外停機,提升運維效率92%。從實時監控、設備健康管理、能源管理系統優化、安全管理、定期檢修與環境適應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德賽電池最新推出的「主動安全電芯·系統」,在電芯內部創新嵌入温壓一體傳感器,可實時感知微觀副反應產生的氣體變化與温度異常,從而在熱失控發生前實現預警。秉持「自動感知」 的安全預警理念,高特電子將安全閥狀態檢測與電壓採集、温度採集三大功能集成一體,可提前捕捉電芯異常狀態,並在安全閥開啟瞬間立即報警,為后續應急措施啟動預留充足時間,通過「預防、聯動、可控」 模式實現精準化熱失控管理。協能科技新一代小型化主動均衡BMS產品,結合自適應全時均衡算法,能夠實現電芯電流0.5A-4A範圍內實時調整,均衡效率超96%,破解大型儲能場景中大容量電芯的一致性問題。晶澳科技新一代智慧儲能系統「JAGalaxy 4.0」,採用AI電池管理和AI熱仿生技術,全生命周期可吞吐電量較上一代提升48%,循環壽命超12,000次。並且創新性地接入了DeepSeek模型,並進行本地化部署,對BMS、EMS通過大量數據訓練,成功實現了更高階的精準控制、異常預警、問題分析、狀態評估等功能。
為加強產品研發和質量把控,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高端儲能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林洋儲能、科陸電子、天合儲能、德賽電池、中儲科技、中國電氣裝備山東電工時代、華能清能院、海辰儲能、華為、陽光電源、新源智儲、南網儲能、海博思創等多家企業/機構自建儲能測試實驗室已具備專業的鋰電產品檢測驗證能力,並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評審,獲頒實驗室認可證書,為儲能領域技術探索與突破提供平臺保障。
GB44240-2024落地實施后,中國儲能行業將邁入「安全重塑競爭力」的新階段。在強制國標的護航下,行業將加速出清落后產能,以技術創新築牢安全根基,推動儲能系統真正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器」,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安全可控」的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北極星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於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並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凡來源註明北極星*網的內容為北極星原創,轉載需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