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20:04
一邊豪擲40億元理財,一邊又啟動H股融資,「茂名首富」王明旺家族旗下的欣旺達,到底缺不缺錢?
隨着港股招股書披露,全球「手機電池之王」欣旺達的真實經營狀況,即將受到全球頂級投資者的審視。
01
財務隱憂
7月30日,欣旺達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高盛、中信證券為聯席保薦人。距離此前籌劃H股上市公告僅過去一個月的時間,不可謂不快。
公司指出,為深入推進全球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及綜合競爭力,啟動H股上市申請。
而在今年2月份,公司公告稱,計劃拿出不超過40億元進行投資理財,不超過3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兩個月后,欣旺達參與了科創板新股宏工科技的配售,以近1800萬元買下后者0.85%的股份,目前這筆投資已經浮盈280%。
宏工科技是鋰電物料自動化處理產線及設備供應商,欣旺達是其重要客户之一。資本聯姻上下游,有助於強化產業鏈合作協同,同時還獲得了不菲的收益,是一筆成功的投資。
不過,不到2000萬的初始資本相比40億僅是冰山一角,能拿出3倍於年度淨利潤的資金,出手如此闊綽,側面説明欣旺達資金面十分寬裕。
然而,實際的情況更加複雜。
過去30年,鋰電池經歷多輪周期洗禮,拉長來看,靠着消費電池業務的穩定輸出,28歲的欣旺達絕對夠穩,持續能力夠強。
欣旺達在過去17年間(2008年-2025年一季度)從未虧損,營收規模只出現兩次小幅下降,且近12年以來盈利水平(歸母淨利潤)持續正增長。2024年,公司營收突破560億元關口,歸母淨利潤增長36.43%至14.68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但自從轉型動力電池以來,公司財務狀況隱憂凸顯。
比如,2024年末,其應收賬款高達160.79億元,同比增長34.6%,遠超同期營業收入17.05%的增幅,應收賬款更是淨利潤的11倍之巨,今年一季度應收賬款也有142.74億元,周轉天數高達111.15天,為12年來最高。而同期,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的周轉天數僅為66.05天和91.1天。
龐大的應收賬款規模,過長的回款周期,都讓公司利潤含金量大打折扣,説明其回款面臨不小壓力,產業鏈議價能力較弱,遠遠不及寧德時代,大量資金被客户佔用,增加了壞賬風險。
今年一季度末,欣旺達在手現金107.52億元,然而同期短期借款就有102.97億元,環比增加了16.25億元,可見公司現金狀況並不算充足。
尤其是欣旺達動力自成立以來頻繁融資,此前,已獲得IDG資本、源碼資本、深創投等風投機構,以及上汽、蔚來、小鵬、理想等汽車廠商,累計超120億的資金彈藥的支持。
可見無論是母公司層面,還是動力電池板塊,欣旺達資金面並不闊綽,其債務騰挪的空間已經不大。
02
冰火交織
「國內前三、全球前五」,這是欣旺達動力的願景。
這一理念指導下,欣旺達動力板塊陷入一邊失血,一邊激進擴張的負向循環。
乘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東風,欣旺達動力持續狂飆,到2024年,其動力電池出貨25.29GWh,同比激增116.90%,裝機量位居世界第十(SNE數據)。
今年一季度,公司動力業務收入33億元,同比增長20%,共計出貨6.8GWh,其中動力電池4GWh,儲能電池2.8GWh。上半年裝車量9.07GWh,位居國內第六,屬於二線廠商的代表。
規模提升催肥收入體量,2021年,欣旺達電動汽車類電池營收29.33億元,佔比不到8%;2024年營收上升到151.39億元,佔比提升到27.02%。
鋰電爆火的2022年,欣旺達野心勃勃地啟動了多個項目,3月擬在珠海市投建30GWh動力電池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同月,擬在四川什邡砸下80億元,建設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工廠;9月,聯手東風集團,計劃投資120億元,規劃產能30GWh;同月,在義烏市計劃總投入約213億元,形成5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總產能。
粗略統計,僅2022年一年,欣旺達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規劃金額就超過500億元,規劃產能130GWh。
在競爭慘烈的鋰電賽道,寧德時代以技術和規模製勝,比亞迪靠垂直產業鏈睥睨車圈,「卷王」中創新航靠價格戰殺出一條血路,國軒高科則抱緊大眾的大腿。
欣旺達則憑藉差異化立足。正如公司董事長王威所説,「雖然我們在規模上尚有差距,但專注於快充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使得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獨特競爭力。」
欣旺達聚焦方形鋁殼的同時佈局大圓柱電池,覆蓋BEV、PHEV(插電式)/EREV(增程)動力市場,針對BEV推出「閃充」電池;面向EREV和PHEV市場,佈局插混電池。
如今,公司HEV電池裝機量已經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市場冠軍、全球前三,是國內最大的混動汽車電池供應商。
不過,光環之下,欣旺達動力電池業務近四年累計虧損65.8億元,2024年,欣旺達動力仍舊虧損15.87億元,成為上市公司市值和業績的巨大拖累,在為公司獲取巨大關注度和業績體量的同時,也讓其處境更為尷尬。公司股價自歷史最高點已經腰斬。
2023年7月,欣旺達決定分拆欣旺達動力上市,進一步降低持股比例,逐漸稀釋其對母公司的拖累;
同年3月,公司宣佈擬進行48億元定增,但時至今日,分拆仍無下文,再融資計劃擱淺。今年4月,總投資140億元的兩大項目(智能硬件寧鄉綜合生產基地項目和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被按下終止鍵,2024年,還停止了位於成都和珠海的兩個投資項目。
如今,鋰電池全產業鏈面臨產能過剩困境,內卷競爭加劇,欣旺達動力2024年產品單價降至0.6元/Wh,毛利率下滑2.42個百分點。
祭出H股再融資,單憑宏大的商業計劃書,增加曝光度的同時,無法掩蓋其價值創造能力孱弱的現實。
03
再戰港股
經歷兩年的資本寒冬,如今港股IPO火爆異常。
僅半年時間,港股就有40多只新股上市,新股募資超千億港元,一舉坐上全球IPO募資頭把交椅,遠超大洋彼岸的納斯達克。
有人戲稱,「港交所的金鑼都不夠用了」。
動力賽道有寧德時代珠玉在前,目前港股總市值已超1.8萬億港元,尤其是港股估值定價重塑,H股估值折價不僅被抹平,甚至超出A股。寧德時代上市以來,較發行價(263港元)漲超53%,還帶動了A股股價回升。
寧德時代、恆瑞醫藥、蜜雪集團等巨頭資本效應的示範下,二線鋰電企業紛紛南下闖關港股,欣旺達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改革浪潮席捲全國,王明旺拉着堂弟王威成立了深圳欣旺達電子有限公司。兄弟兩人緊握時代脈搏,先是切入消費電池領域,並憑藉與ATL的合作,成功躋身蘋果產業鏈,有了蘋果的背書,欣旺達聲名鵲起。同年4月,公司成功在創業板上市。
產業實力和金融資本雙向支持下,欣旺達駛入快車道,隨即登上「全球手機電池之王」的寶座。
2014年,公司收購東莞鋰威,藉此邁入電芯領域,實現從PACK組裝到電芯製造的全產業鏈佈局。兩年后,又正式進軍儲能電池賽道。目前,欣旺達位居(出貨量)全球交流側儲能系統供應商前五名。
根據《胡潤百富榜》,2024年,王明旺家族以105億元財富值位列494名,成為名副其實的「茂名首富」。
不過,仔細拆分來看,公司盈利仍然倚重消費類電池業務,且毛利率已從2022年的13.79%一路上升到2024年的17.65%,是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的中流砥柱,並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到2024年的15.18%,今年一季度達到16.88%,為2012年三季度以來新高。
時至今日,欣旺達穩居全球消費電池第一名,根據灼識諮詢數據,按2024年出貨量計,公司在全球手機電池市場市佔率高達34.3%。
倘若此次港股上市成功后,公司將形成A+H雙資本平臺,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展,也有利於其全球化運作,提升全球影響力。
但光環之下,過度依賴3C電池的「供養」,動力電池持續鉅虧,轉型帶來的甜蜜和負擔同時存在,未來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國內卷出天際的情況下,鋰電企業紛紛祭出出海戰略,欣旺達海外營收佔比達到42%,然而,奇怪的是,被看做高價值市場的海外部分毛利率竟然只有10%,比國內還低8個百分點。這在同賽道中十分罕見,欣旺達的海外經營能力令人擔憂。
如果不提升自身價值創造能力,單純想跟風港股熱潮,僅靠一句「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和品牌形象」,就試圖通過二次港股募資來畢其功於一役,欣旺達的如意算盤可能很難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