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育兒補貼3600元,有用嗎?

2025-08-01 21:45

傳了好久的育兒補貼終於官宣了:

20251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

育兒補貼按年發放,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發放補貼至嬰幼兒年滿三歲。

每孩每年3600元,補貼至3周歲,也就是10800元。

這點錢有用麼?必然是有用的。

定向直接發錢,發給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老一套隔靴搔癢、讓中間人給截胡了……

無論如何,這都是好事。

但是,好事歸好事,是否能扭轉困局呢?

一個簡單的道理。

如果我有小孩,你給我發錢,無論發多少,我都很開心;但我並不會爲了這點錢,而去要個小孩。

給的不夠多,是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這不是給不給錢的問題。


01時代的陣痛


除了黑人和穆斯林羣體,人口衰退是全世界的總體趨勢。

不過分地區來看,儒家文化圈的降速明顯高於平均水平。

有人將之歸咎於房價、物價、996等等,但這些都只能算表面原因。

以中日韓三國中,目前人口狀況最健康的日本為例。

不論是90年以前的黃金年代,還是進入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乃至近幾年再度煥發活力……生育率一直在加速下滑。

而在此期間,只有一個趨勢是大體不變的:城市化加深。

在農業社會,合格勞動力的第一要求是要聽話,其次是身體健康。

有沒有知識,根本就不重要。

直到改革開放后,大量人口擺脫土地束縛、進入城市,中國社會才發生了亙古未有的變化,小農經濟開始瓦解。

中國的城鄉人口結構,從80年代開始明顯逆轉,出生率也是從80年代開始就一路下降。

當然,這其中有計劃SY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人口結構。

因為現代社會,對勞動力的定義發生了變化。

農家的孩子相當於大牲口,五六歲就能幫家里干活了,頂多十幾年就成為壯勞力。

製造成本幾乎為零,撫養成本不過就是粥里多加一碗水、桌上多擺一副碗筷。

即便在改開初期,大部分人的出路也就是去廠里擰螺絲、去工地搬磚,和過去在村里下地干活區別並不大。

但現在,想在城市培養一個合格勞動力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557元,同比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280元,同比增長6.1%

衆所周知,小孩可比大人費錢多了。即便保守一點,就按平均值算。

把一個小孩撫養到18歲,城鎮平均養育成本為34557*18=622026元,農村平均養育成本為19280*18=347040元。

這還沒算接下來每年的物價增長,以及孕期和大學學費的開支。而且只是平均水平,在一二線城市毫無疑問更高。

但即便你花了這麼多錢,也不能保證他能自立。

尤其是這幾年,就業市場越來越飽和,年輕人立足社會的門檻越來越高。

很顯然,就今時今日的環境而言,相當一部分人,並沒有能力將后代培養成合格的「勞動力」。

能顧好自己就不錯了。

這一事實,較年輕的羣體都能夠看透,也接受。

反而是「閱歷」更多的父母輩,依然將「不孝有三,無后爲大」奉為聖經。

他們大多是60后、70后,世界觀、人生觀早在改開前就固定了,思維和行為還是小農經濟家庭的方式。

因為爺爺輩是這麼教他們的。

甚至許多聽話8090后也並不覺得這樣不妥,因為父母是這麼教他們的。

這是歷史慣性,是小農時代到城市時代轉變的必經階段,相當大一部分人都屬於過着城市生活、思想上卻還是老一套。

所以,當代城市青年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某種程度可以説是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和小農經濟文化衝突的反映。

如果時間倒退回40年前,你去過最遠的地方是縣城,除了在家種地很難找到其他謀生方式,你是不會覺得你的父母難以理解的。

我們其實是新舊思想交替的一代人,所以才表現得非常撕裂。

既向往自由的生活,又無法割捨血緣、宗族關係的桎梏。

換句話説,我們是歷史的陣痛。

但歷史不會因為誰而停止前進。


02未來的劇本


中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以東,西北大部分地區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而在適合居住的這片廣大地區,又呈現出一個特點:四大直轄市+四大一線城市+成都圈,人口加起來超過1.5億,佔全國人口10%以上。

隨着城市文明越來越成熟,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必然越來越強。

這種趨勢,將描繪出怎樣的未來?

還是以日本為例。

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2023年日本人口為1.20296億人,比2023年減少89.8萬人。

不僅是連續第18年負增長,且「負」得越來越快。

相比之下,2023年減少的人口,只有59.5萬人。

但這只是總體情況。

日本總人口是在減少,但核心都市圈的人口,卻在不斷增長。

比如東京都,一年增長了7萬多人,連續29年為正。

與之相對的,絕大多數非核心區域的城市、鄉鎮,人口老齡化極其嚴重、年輕人不斷流失、經濟發展喪失活力,荒涼程度遠超平均水平。

比如北海道,一年內減少了4萬人。

時至今日,東京都的居民接近1400萬人,整個東京圈的人口超過3700萬,佔全國人口的30%

僅次於東京圈的京阪神都市圈,人口超過1900萬;名古屋都市圈,人口超過900萬。

日本一半的人口,都擠在這三個小點里。

不僅是數量上,大都市的老齡化程度也比鄉鎮更低。

看下圖,從90年代開始,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失去的二十年」中,東京都無論是青少年、還是就業人口占全國的比重,都越來越高。

顯然,即便進入低慾望社會進入,生存壓力變大,大城市依然是比鄉鎮更好的選擇。

但繁華與冷清,是同時存在的。

在三大都市圈之外,尤其是地方小鎮和農村地區,儘管遠離了都市的勞碌,風景怡人、看似非常適合居住。

但若真的定居在那里,你很難忍受荒涼。

日語中有個詞叫シャッター通り,意思是曾經繁華的商業街開始凋敝,逐漸關門。

沒有商業,就意味着沒有就業。

按照日本各地政府公佈的最低時薪標準,人口集中地區的收入水平明顯更高。

而在鄉鎮,不僅更難找到工作,收入也低。

更難頂的是,隨着城市的基礎設施跟着癱瘓,支出可能反而更高。

如此一來,必然逼着年輕人加速逃離,往城市集中。

這完全是不可逆的。

以日本第一座破產的城市夕張市為例10所中學、20所小學,最后都只剩下唯一一個,甚至連公共廁所都無法避免裁減

如此的結果是什麼呢?所有的公共服務費用上漲。

當地居民收入普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水電費卻是東京的2倍,還額外增加垃圾處理税和温泉税……

是你,願意在這長期生活嗎?

2022年底,夕張市常住人口6830人,男女各半,平均年齡65歲,老齡化率超過50%,生育率無限接近於0

這里,年齡在80歲以上的市民,比40歲以下的還要多。

每一個嬰兒出生,對應着12個老人去世。

在鄉下,雜草叢生的大街兩邊到處是廢棄的空房,早些年興建的設施,也早就破敗不堪。

偶爾見到行人出沒,也都是銀發的老人。

無論如何,文明的發展、人羣的自發選擇是無法阻止的。

中國會走日本的老路嗎?

就目前來看,趨勢上是類似的。

根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202022》:相比2012年,2022年全國留守兒童減少了1071.87萬人,降幅高達47.2%

這組數據,說明了兩個既定事實。

第一,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遠比城市高。

年輕人走了是一方面,更因為在外討生活的父母,越來越不願意把小孩扔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照顧。

結果是,不要説未來,即便是近幾年,農村的空心化就已經非常嚴重。

第二,越來越多小孩從小就在城市長大,基本沒有被小農經濟那一套「薰陶」過。

他們纔是真正純粹的城市人口,是城市文明真正的「土著」。

我們這一代的小鎮做題家,不過是半道拐進來的而已。

對完全城市化的新一代人而言,他們既沒有受到小農思想的束縛,也明白生兒育女的巨大成本,請問他們生育的目的在哪?

毫無疑問,下一代人的生育意願,必定比我們這代人更低。

這不是光靠補貼就能解決的問題,即便經濟再度迴歸高速發展期,也無法扭轉。

因為這是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


03尾聲


按照上文所説,人口問題是否完全無解?

當然也不是。

最有效的辦法是引入移民。

「黑化」最明顯的法國為例,人口6000萬,卻有了520萬阿拉伯人、500萬黑人公民,且三分之一的國民都是混血兒,巴黎新生兒中70%為黑人嬰兒。

移民強大的生育力直接把重度老齡化的法國出生率,拉到了歐洲第一。

這種事情,在我們這有可能發生嗎?

……

據國家移民管理局2021年的數據,當年嫁入中國的外籍女性人數top30國家中,近一半都來自「黑」非洲,人數超過3萬,黑人新娘總數超過5萬。

而來中國的黑人中,男性遠比女性多。

保守點,就算兩倍,那麼國內的這類家庭至少有15萬戶。

按照平均1.18的生育率算,這些家庭至少有18萬混血兒;若按照黑人3.0的生育率算,未來幾年至少將新增45萬混血兒。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黑人混血兒很快就將達到一個恐怖的數量。

但是,這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日韓的生育率,崩得遠比歐美快?

城市化過快是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即便日韓的人口問題如此嚴重,也依然在堅持嚴格控制移民,尤其是黑人和穆斯林移民。

以日本為例,90年代也曾有大量非法居住黑人,平均每年有三萬名后代出生。

為此,日本與莫桑比克簽訂投資條件時,明確聲明一個附加條件:接納日本的50萬黑人,承諾給每人1000美元的安家費。

條例實施后,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遣返行動

如此種種,主要還是第一部分説到的歷史慣性,儒家文化圈普遍對血緣、宗族關係的認同。

這可以説是一種執念。

……

我們現在的很多現象,可以説都是在復刻當年日本的劇本。

既然日韓沒有這麼做,我們大概率也不會靠移民解決問題。

有人可能會質問:你怎麼總拿日本舉例?

首先得正視事實、直面問題,纔有解決的可能性;不能總是進行碰瓷式的發展定位

説實話,能走日本老路其實不算太壞的劇本,試看日本的現狀難道很差嗎?

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應該是走不上日本老路怎麼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