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7:00
編輯 | 藍血創作組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夥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2024年7月29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對一起備受關注的商業祕密侵犯案作出判決:尊湃通訊創始人張琨因侵犯華為商業祕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並處罰金300萬元;其余13名前華為海思員工分別獲刑2至4年不等。法院還裁定,沒收尊湃通訊已被凍結的9965萬元資金,上繳國庫。這起案件歷時四年,終於塵埃落定,卻在業內掀起層層波瀾。它不只是個案,更是科技自主創新時代的一個縮影,提醒我們審視原創技術的安全、技術人才的道德底線,以及資本逐利的邊界。
01
事件的完整回顧
一切要追溯到2020年。那時,華為正處於美國製裁的漩渦中,海思半導體作為其核心技術支柱,肩負着芯片自主研發的重任。張琨,原華為海思員工,曾在Wi-Fi芯片領域深耕多年。2019年,他離開華為,創立尊湃通訊,迅速集結了多名華為舊部,聲稱要打造「國產Wi-Fi 6/7芯片」。
起初,這看起來像是正常的創業故事。但很快,華為察覺到不對勁:尊湃的產品開發速度異常迅猛,技術路徑與華為的內部項目高度相似。2020年,華為向警方報案,指控張琨等人涉嫌侵犯商業祕密。調查顯示,張琨團隊在離職前后,通過各種手段竊取了華為海思的Wi-Fi芯片核心技術,包括源代碼、設計圖紙和測試數據。這些祕密價值巨大,涉及華為在5G和Wi-Fi領域的關鍵創新。
案件曝光后,尊湃的融資鏈條也浮出水面。公司曾獲得多家投資機構的青睞,包括知名風投,融資總額高達數億元。諷刺的是,這些資金部分用於「加速」產品落地,卻建立在竊密基礎上。2020年底,警方介入,張琨等人被捕,尊湃的辦公場所被查封。庭審過程中,檢方出示了海量證據,包括聊天記錄、文件備份和證人證言,證明竊密行為有組織、有預謀。
四年拉鋸戰中,案件幾經波折。被告方辯稱技術是「公開知識」或「個人經驗」,但法院最終認定,這是典型的商業祕密侵犯。判決書強調,涉案技術並非泛泛的行業常識,而是華為獨有的知識產權。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初,高通突然解散上海Wi-Fi 7研發團隊,並銷燬資料,這被外界聯想為「避嫌」舉動。同時,某手機品牌在華為Wi-Fi 7路由器上市前,就推出搭載高通芯片的低價產品,引發猜測:是否也有技術外流?這些巧合雖未被證實,但加劇了事件的戲劇性。
最終,7月29日的判決不僅是懲罰,更是宣示:科技竊密零容忍。這起案子從華為內部泄露,到創業公司野蠻生長,再到法庭鐵錘,完整勾勒出一條「捷徑」如何釀成悲劇的鏈條。
02
華為的「護城河」與中國的「技術長城」
此案最大的警示,在於對中國原創技術安全的拷問。
多年以來,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在西方嚴密的技術封鎖下,篳路藍縷,艱難地構築起屬於自己的技術「護城河」。這些技術不僅是企業的生命線,更是國家在國際博弈中的重要籌碼。Wi-Fi 7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未來萬物互聯時代的關鍵入口。
然而,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被攻破。張琨等人作為華為曾經的核心骨干,本應是這條「護城河」的守護者,卻親手在上面挖開了缺口。
更令人深思的是判決書中未明説,卻在業界掀起波瀾的另一條線索:就在尊湃案發后不久,芯片巨頭高通突然解散其上海的Wi-Fi 7研發團隊,並「緊急銷燬資料」。而在華為自家的Wi-Fi 7路由器上市前,某手機品牌已搶先數月,推出了搭載高通芯片的千元級產品。
這些時間上的巧合,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尊湃竊取的技術,是否已通過某種渠道流向了外部?這場內部的背叛,是否已演變成對整個國家技術安全的威脅?我們不得而知,但這足以讓我們驚出一身冷汗。保護原創技術,不僅僅是企業自己的事,它關乎整個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法律的重錘,正是要守衞這道來之不易的「技術長城」。
03
捷徑的誘惑,通往深淵的絕路
對於張琨這些技術精英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悲劇。他們擁有頂尖的才華和光明的職業前景,卻選擇了一條飲鴆止渴的「捷徑」。
他們或許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將已有的技術「複製」出來,再包裝成自主創新,便能輕松實現財務自由,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這種心態,在急功近利的氛圍中極具傳染性。它讓一些技術人才產生了錯覺:規則是可以被踐踏的,智慧可以用在歪門邪道上,創新可以被「借鑑」所取代。
然而,這條捷徑的終點,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冰冷的鐵窗。尊湃的覆滅雄辯地證明:任何繞過艱苦研發、妄圖通過竊取來實現彎道超車的行為,都是在沙灘上建高樓,看似迅速,實則一推就倒。真正的創新,源自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對技術規律的敬畏。妄圖走捷徑的人,最終會發現自己走上了一條絕路。
04
嗜血的資本,終於聽到了警鍾
如果説張琨等人是這場罪案的主犯,那麼那些一度瘋狂追捧、奉上真金白銀的投機資本,至少也是「從犯」。
在尊湃「火箭般」的崛起過程中,我們幾乎沒有看到投資機構對其核心技術來源提出過嚴肅的質疑。面對一個成立僅一年多就能拿出高技術壁壘產品的團隊,他們看到的不是風險,而是「風口」;不是對知識產權的盡職調查,而是對「下一個華為」的狂熱想象。
這種「唯快不破」的投資邏輯,在某種程度上鼓勵甚至縱容了技術竊取行為。資本的嗜血本性,讓他們只關心故事是否動聽,退出是否迅速,而忽略了支撐這一切的技術基石是否牢固、是否合法。當創始團隊用偷來的技術編織出一個美麗的增長故事時,資本便迫不及待地加入這場盛宴,全然不顧這可能是技術的葬禮。
法院沒收的近1億元資金,正是對這些投機資本的一記悶棍。它清晰地傳遞了一個信號:通過投資犯罪行為獲利,此路不通。資本應該成為創新者的夥伴,而不是盜竊者的幫兇。投資前的盡職調查,不應只是一紙報告,更應是對商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堅守。
05
結 語
尊湃案的塵埃落定,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開始。它以慘痛的代價,為中國科技行業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壓力測試和規則洗禮。它告訴我們,自主創新之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對核心技術的守護,是國之大者;對人才的引導,需德法並重;對資本的規制,要利刃高懸。
這記警鍾,為投機者而鳴,更為真正的攀登者清場。當潮水退去,我們才能看清,誰在裸泳,誰纔是真正構築中國科技未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