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多晶硅驚現「過山車」行情!早盤多頭狂歡,尾盤空頭盛宴,下周輪到誰?

2025-08-01 19:21

周五,多晶硅主力2509合約出現「過山車」行情,早盤高開低走,跌幅一度超4%,隨着工信部消息傳出,盤中直線拉漲收回日內所有跌幅,但此后單邊下挫再創日內新低,最終收跌3.03%。

市場分析指出,行情波動劇烈可能主要源於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的《2025年度多晶硅行業專項節能監察任務清單的通知》。國投期貨分析指出:"今日工信部印發相關多晶硅節能監察通知,9月30日前報送結果,市場目前認為更多優先聚焦覈算成本,落后產能出清預期或有所降温。"

市場情緒的轉變也與前期"反內卷"政策預期的調整有關。光大期貨表示:"交易所調整針對工業硅及多晶硅部分合約限倉限額疊加此前光伏協會針對產能收購消息給予澄清。盤面投機倉位止盈離場,投機情緒有所降温。"這一政策導向的變化導致市場對落后產能出清的預期有所弱化。

供需基本面呈現何種格局?

從供應端來看,當前排產保持穩定,8月雖有個別廠商計劃檢修減產,但大廠新產能釋放預期強烈,預計8月產量將環比增長至12萬噸。價格上漲動力主要來自成本支撐與企業的挺價策略,企業普遍以不低於全成本為報價基準。

需求端表現相對疲軟,尚未出現實質性回暖。國投期貨指出:"多晶硅N型復投料價格再漲500元/噸至47000元/噸,需關注能否實際成交,而組件價格小幅下調,終端觀望情緒較重。"硅片價格僅在成本線附近波動,制約了硅料價格的上漲空間。據SMM消息,7月硅片廠開工相對較弱,隨着硅片價格上漲,個別企業有初步提爐計劃,但具體落實情況仍需觀察。

成本與利潤結構發生哪些變化?

根據Mysteel數據,截至8月1日,多晶硅(N型緻密料)市場均價為46.6元/千克,即期生產成本約40.08元/千克,即期單公斤淨利約為6.5元/千克。價格方面,本周多晶硅N型緻密料均價環比上漲0.1元/千克,成本環比持平,淨利潤環比上漲0.1元/千克。

光伏硅片(N型183)市場均價為1.095元/片,環比上漲0.085元/片。即期生產成本約為1.348元/片,環比上漲0.104元/片。即期生產淨利約為-0.168元/片,顯示硅片環節仍面臨虧損壓力。組件環節價格暫且企穩,頭部企業持續實施挺價策略,疊加上游硅料、硅片等環節價格波動趨緩,組件生產成本壓力邊際緩解。

政策調整將如何影響行業格局?

7月24日,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公佈《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完善低價傾銷的認定標準,規範市場價格秩序。8月1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蔣毅表示將加快推進價格法修訂,堅持依法依規,綜合整治低價無序競爭行為。交銀國際認為:"若該要求能嚴格執行,高成本產能有望快速出清。此外,多晶硅能耗標準大幅收緊,新增綠電消費比例要求,均利好顆粒硅。"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2025年度多晶硅行業專項節能監察任務清單的通知》,要求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按照《通知》要求抓緊組織實施,於2025年9月30日前將監察結果報送至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

多晶硅材料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嚴大洲在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正在推進修訂多晶硅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標準,擬將1級、2級、3級標準分別調整為≤5、6和7.5 kgce/kg。根據CPIA年度數據,2024年三氯氫硅法多晶硅企業綜合能耗平均值為7.4 kgce/kg-Si,整體小於3級水平。改良三氯氫硅法多晶硅平均綜合電耗降至6.76 kgce/kg-Si,顆粒硅平均綜合電耗降至1.7 kgce/kg-Si。

新湖期貨分析認為:"就主流產能來看,基本符合3級標準,頭部企業多數符合2級標準,大部分在產企業均能達標。當前政策至提出監測,暫未提及考覈相關的內容,目前短期對行業現有供需基本面影響不大,仍需關注各級標準劃分后的差異化考覈政策。"

機構如何看待多晶硅后市行情?

對於多晶硅市場后市走勢,機構觀點呈現謹慎態度。新湖期貨建議:"多晶硅行業基本面仍偏寬松,但近期政策端有糾偏降温趨勢,建議謹慎布空,多硅料利潤策略(多多晶硅,空工業硅)可持續關注。"

光大期貨認為:"目前政策對於盤面仍有支撐,持續深跌空間有限;同時前置兑現后,除非產能收購出現新進展,后續再衝前高動力有限。當前需避免重倉追漲追跌,適當關注月間反套空間和PS/SI比價套利空間。"

國投期貨對價格區間做出預測:"PS2509主力合約受落后產能出清預期與監管調控、供需矛盾交織影響,支撐參考現貨區間46000-47000元/噸,上方阻力位55000元/噸,區間寬幅震盪概率大,政策不確定性下波動仍存,需重點做好倉位控制。"

整體來看,多晶硅市場正處於政策預期調整與基本面博弈的關鍵時期。雖然節能監察和價格法修訂等政策長期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但短期內市場情緒有所降温。在供應增長預期與需求回暖乏力的背景下,市場參與者需密切關注政策落地情況、產能實際變化以及終端需求恢復進度等關鍵因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