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8:01
《投資者網》蔡俊
近期,恆潤達生更新IPO科創板招股書。
據資料顯示,公司主營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產品,因未盈利選擇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申報,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第一版招股書披露時間為2022年10月。
將近3年過去,公司所在的CAR-T賽道估值邏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同行已走出「管線研發—上市兑現—商業化」三階段演繹,但公司或因底層技術平臺缺乏明顯優勢,被市場質疑「研發滯后、商業化空白、技術壁壘薄弱」,由此產生「歷史估值泡沫」的爭議。
40多億估值還合理嗎?
因為還未盈利,所以恆潤達生的IPO核心是估值的合理性,背后折射出的是CAR-T賽道的估值變遷。
根據招股書,公司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申報。該標準不對業績指標有硬性考覈,更聚焦企業的市值、研發進展,要求市值與企業的核心產品和研發能力匹配,預計市值超40億元。2021年,公司估值達42.7億元,機構股東包括深創投、上海和陝西的地方國資等。
按照監管標準,公司的估值符合要求,但按照瞬息萬變的資本邏輯,公司或得重新考量。
2020年到2021年,藥明巨諾、科濟藥業、傳奇生物完成在港/美股的上市。以公司最后一輪融資的2021年為參照,當年底三家企業的市值分別約30億元、150億元、360億元,到2024年底,各家市值又各自調整至4.93億元、48.76億元、429.57億元。
可以清晰看到,藥明巨諾和科濟藥業的市值有大幅縮水,而傳奇生物迅速增長。同爲CAR-T賽道,三家的市值變化反映出企業需要過兩關:第一關是研發管線需要兑現,第二關是商業化需要爆發。
比如藥明巨諾和科濟藥業的實體瘤適應症,均進展緩慢。兩家上市的血液瘤適應症藥品,雖為企業帶來收入增長,但銷售額低於市場預期。相反,2024年傳奇生物的同類競品收入近70億元,同比增長92.6%,其適應症快速擴展驅動患者羣體極速擴容,諾華也購買相關的藥品權益。
換句話説,CAR-T賽道的企業估值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管線估值,企業有沒有該類產品開發中;第二個是兑現估值,企業的產品有沒有獲批上市,更難的實體瘤適應症研發到哪一步;第三個是商業估值,上市的產品銷售額有多少。本質上,CAR-T賽道的競爭邏輯是「技術+商業化+資本」,單純依賴有產品難以立足,唯有在更難的產品力、全球化能力上形成閉環,資本市場才能給出好反饋。
站在這個維度,公司的估值仍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核心產品HR001原計劃於2023年提交上市申請,但截至目前還在補充資料審評;另一款HR003預計今年提交上市申請,較原計劃推迟一年。
而且,三個階段的估值在完成各自節點后需要重新評估。公司的2021年估值構建在當時依託技術平臺孵化出的臨牀藥品,彼時市場中獲批上市的同類CAR-T產品還有限,且臨牀數據比對也缺失。
但近四年過去,充分的數據比照不再是鴻溝。HR001的最佳 ORR(客觀緩解率)為68%,低於復星凱特奕凱達的72%、藥明巨諾倍諾達的79%;HR003最佳ORR為86%,低於科濟藥業賽愷澤的91%、馴鹿醫療福可蘇的90%,其他指標優於競品,但整體缺乏差異化優勢。
所以,公司IPO最核心的問題是:2021年的估值是否需要重新評估,以及是否滿足上市標準?
底層技術平臺含金量幾何
上世紀90年代,恆潤達生的實控人李國順來到一家醫療器械企業。早前,其從事過金融行業,一個契機讓李國順步入一個新賽道。
2015年,公司前身成立,並聚焦當時還未大熱的CAR-T賽道。李國順找來免疫學專家胡紅明出任首席科學家,后者負責搭建DASH技術平臺及CAR結構設計。彼時,李國順則整合各類資源,臨牀端與多家醫院合作,產業端委託外部完成部分供應鏈環節。本質上,公司早期的研發平臺是用多方資源驗證技術閉環。
但當公司完成融資並申報IPO的時刻,2022年胡紅明離職自行創業。也是從那刻起,公司的研發進度緩慢或有所徵兆。上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公司解釋核心技術先進性及相關知識產權情況,包括在研產品技術路徑與同類競品的差異、自主開發的技術優勢等。
對此,公司回覆在研產品與同類競品不存在技術路徑上的重大差異,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驗證,但缺乏隨機頭對頭臨牀試驗數據,因此難以體現技術、工藝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換句話説,公司的技術優勢缺乏更加硬核的驗證,而產品的底層技術來源於平臺。公司開發的DASH技術平臺,突破點在於快速製備,並簡化工藝降低生產成本,但侷限是專利佈局薄弱,沒有形成通用性的技術壁壘。
這方面,科濟藥業自主研發通用平臺的THANK-uCAR構建了靶點級專利保護,孵化出多款在研產品,而且獲得資本認可。今年2月,該企業拆分該平臺至子公司優愷澤生物醫藥,並引入軟銀中國旗下基金投資,對應整體估值10億元。
一位創新葯企的研發人員向《投資者網》表示,近年來生物製藥公司拆分先進技術的平臺、產品到子公司逐漸成為趨勢,一方面更好提升估值,另一方面也是對自身新技術的信心。
當然,處於「燒錢」階段的公司,至今仍未實現盈利,甚至是營收。2024年,公司沒有實現營收,淨利潤-1.9億元,研發費用1.52億元。2022到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09億元、-2.26億元、-1.41億元。截至2024年,公司貨幣資金余額0.72億元。
同期,同爲CAR-T賽道的藥明巨諾、科濟藥業、傳奇生物營收分別為1.59億元、0.39億元、45.09億元,淨利潤各自為-5.9億元、-7.98億元、-12.39億元,研發費用分別為2.83億元、4.66億元、29.73億元。可以看出,雖然未有企業實現盈利,但大部分已打通商業化路徑。
曾經,公司因踩中CAR-T風口而搭上IPO的申報窗口,但賽道的風雲變化讓市場不由重新思考公司的資本價值,以及其底層技術平臺的真正潛力。(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