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7:49
在資本市場中,能夠實現十倍漲幅的股票是投資者夢寐以求的「聖盃」。過去一年,儘管市場整體呈現震盪格局,A股和港股仍涌現出一批令人矚目的十倍股,它們集中在醫藥、非銀金融、計算機三大主線。每經資本眼研究員系統梳理發現,這些十倍股普遍存在小市值、業績高增長的特點。而在行業賽道方面,誕生十倍股較多的生物醫藥、非銀金融行業,呈現出業績反轉預期、政策紅利以及增量業務的特徵。
過去一年,而A股和港股卻孕育了一批漲幅驚人的十倍股。每經資本眼研究員統計發現,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A股共產生了7只十倍股。而港股市場則更為耀眼,過去一年日均成交額超過1000萬港元的股票中,共產生了14只十倍股。
值得注意的是,珠峰黃金、富智康集團、東京中央拍賣、上緯新材這4只個股的漲幅更是驚人,其最高價/最低價(前復權)超過20倍。
A股和港股過去1年的十倍股具體情況如下:
每經資本眼研究員注意到,這些十倍股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市值較小,二是業績增速高。
從市值來看,截至7月31日,以上21只十倍股,除了老鋪黃金、國泰君安國際的市值為1108億元、554.87億元,其余個股的市值均小於500億元。即便經過如此大幅度的上漲,以上個股的平均市值僅為194.71億元,市值中位數為100.82億元,而其中的珠峰黃金市值僅有17.25億元。
從業績增速來看,以上個股中已經公佈今年一季度業績情況的11只個股,其一季度的淨利潤均實現了增長,其中增幅超過100%的個股有6只。其中聯迪信息今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同比增幅達5973%;萬辰集團的淨利潤繼去年年度增長453.95%后,今年一季度再度增長3344.13%。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股中,有不少個股的業績增速在一季度呈現反轉態勢,也就是其去年業績增速為負,但今年一季度實現了正增長。以上公佈一季度業績情況的11只十倍股中,呈現業績增速反轉狀態的個股有7只。
從行業分佈上來看,十倍股數量最多的三個行業是醫藥生物(4只)、非銀金融(3只)、計算機(3只)。
每經資本眼研究員發現,醫藥生物行業的邏輯包括業績反轉預期、政策紅利以及增量業務(創新葯出海)。而4只十倍股歌禮制藥、德琪醫藥、科濟藥業、和鉑醫藥均屬於醫藥生物行業中的創新葯細分賽道。
業績方面,醫藥生物行業業績降幅收窄,存在反轉預期。中航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醫藥生物行業實現歸母淨利潤1405.71億元,同比下滑12.97%,較2023年的增速水平(-18.90%)有所回升;實現扣非后歸母淨利潤1232.55億元,同比下滑8.87%,較2023年的增速水平(-24.71%)有所回升。
政策方面,近年國家、地方出臺多項創新葯相關政策文件,大力支持醫藥企業創新。國務院2024年7月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落地,優化審評審批流程(臨牀試驗默示許可時限縮至30個工作日),並建立創新葯醫保支付鼓勵目錄。多地跟進發布相關政策,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如上海、廣州等地推出差異化支持措施,蘇州對核藥項目最高補貼1億元,廣州對頂尖生物醫藥項目支持額度達50億元。
出海方面,渤海證券研報顯示,隨着跨國公司(MNC)專利懸崖密集到來,專利藥銷售出現下滑壓力,中國創新葯獲青睞,今年以來我國創新葯海外商務合作(BD)頻傳捷報,2025年初信達與羅氏達成針對DLLE的IBI3009合作,首付款與里程碑款最高合計10.8億美元。恆瑞分別與MNC默克和默沙東達成BD合作,三生製藥、三生國健與輝瑞達成的針對SSGJ-707項目首付款達到12.5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中國創新葯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中國創新葯企正在用類似Deepseek的路徑重塑全球醫藥創新格局,即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創造相同甚至更好的創新成果,這主要體現在海外MNC爭相搶購中國創新資產。同時部分創新葯已在全球市場取得商業化突破,國產創新葯已有超10億美元收入的產品。
具體個股來看,和鉑醫藥的十倍之旅始於其在抗體藥物研發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其憑藉其專有的Harbour Mice平臺技術,在雙特異性抗體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24~2025年,公司的B7H4x4-1BB雙特異性抗體(HBM7008)開展了I期臨牀試驗,並與阿斯利康、Cullinan Oncology等國際藥企達成了授權及合作協議。這些合作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預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更驗證了其技術平臺的價值。
歌禮制藥則精準踩中了GLP-1類減肥藥的市場熱潮。在全球減肥藥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的背景下,歌禮制藥研發的小分子口服GLP-1R激動劑ASC30公佈了優異的臨牀數據,顯示減重效果達到6.3%。更為難得的是,ASC30成為全球首款兼具口服與皮下注射形式的同類藥物,解決了現有GLP-1藥物需要頻繁注射的痛點。這一突破使歌禮制藥一躍成為減肥藥賽道的核心標的。
科濟藥業則在細胞治療領域展現了巨大潛力。公司專注於CAR-T等細胞治療技術的研發,針對多種惡性腫瘤開發創新療法。2024~2025年,其針對實體瘤(如胃癌)的CAR-T療法取得了階段性突破,臨牀數據積極。
德琪醫藥核心產品塞利尼索商業化放量提供現金流支撐,同時差異化Claudin 18.2 ADC(ATG-022)和TCE 2.0技術平臺突破打開長期估值空間,疊加與默沙東等國際巨頭的合作催化全球化預期。
而總結四隻醫藥個股的十倍行情,均呈現「硬科技+強兑現」的雙重驗證。歌禮制藥勝在代謝性疾病賽道爆發,科濟藥業依靠實體瘤CAR-T顛覆性創新,和鉑醫藥通過平臺授權實現輕資產盈利,德琪醫藥則憑藉TCE技術突破打開想象空間。
除了醫藥生物行業,產生十倍股最多的另外兩個行業分別是非銀金融行業和計算機行業,而這兩個行業也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彈性行業。非銀金融行業的十倍股包括申萬宏源香港、耀才證券金融、國泰君安國際。計算機行業十倍股艾融軟件、聯迪信息、金山雲。
實際上,如果總結非銀金融行業的邏輯,也存在類似生物醫藥的業績反轉、政策紅利、增量業務的邏輯。
業績方面,去年9月股市回暖以來,非銀金融行業的業績也呈現明顯回暖態勢。如非銀金融中的證券行業在政策催化與市場波動中實現困境反轉,據中原證券研報數據,2024年證券行業營收同比回升11.15%,淨利同比回升21.35%。2025年一季度42家單一證券業務上市券商營收同比增長24.60%,歸母淨利同比增長83.48%,增幅明顯擴大。
政策紅利方面,監管自去年鼓勵券商通過併購做大做強,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案例引領行業集中度提升,中長期資金入市、貨幣適度寬松政策、股票增持回購再貸款政策等均對金融行業形成較大利好。
而虛擬資產牌照則形成部分非銀金融公司的增量業務。如國泰君安國際是香港首家獲虛擬資產全牌照的中資券商,可交易比特幣、穩定幣等,打開萬億級增量市場。
對於計算機行業的3只10倍個股均涉及AI概念,而其中的艾融軟件、聯迪信息也涉及金融。
如艾融軟件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方面不斷拓展,提供數智化運營中臺、智能監管報送等產品解決方案,公司通過與高校合作,深化技術積累,拓寬業務場景,助力金融機構的智能化轉型。聯迪信息公司作為日本野村證券、三菱UFJ的核心IT供應商,涉及AI、跨境支付等概念,公司在金融行業訂單同比大幅增長。金山雲則受益於AI算力爆發需求、信創國產化以及小米生態深度綁定,在這三大背景下,其財務得到大幅改善,股價也隨着大幅攀升。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