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年增量約10億 我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户增長迅猛

2025-08-01 17:04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三年時間,中國移動物聯網產業發展迅猛。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25年上半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共發展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户28.31億户,對比同期四家電信運營商(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與中國廣電)的移動電話用户總數為18.1億户。這也意味着,我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户已比移動電話用户多出約10億户。

在三年之前的2022年8月,我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户首度達到16.98億户,首次超過移動電話的16.78億用户,此后不斷拉大差距。三年間,這一差距擴大至10億户,移動物聯網終端數量增長率達到66%。

公開信息顯示,移動物聯網終端,指通過移動通信網絡接入物聯網平臺的各種設備。這些終端能夠進行數據採集、傳輸和控制,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智能連接和交互。其中,移動通信網絡主要包括面向低速率應用的NB-IoT(窄帶物聯網)、面向中速率應用的4G LTE Cat1網絡以及面向高速率和低時延應用的5G Redcap網絡。

同時,日前由中國信通院牽頭的半官方產業機構——移動物聯網發展方陣發佈的信息顯示,截至2025年4月,我國移動物聯網終端佔移動網絡終端連接數比重達60%,且應用於公共服務、車聯網、智慧零售、智慧家居、工業製造等領域的規模分別達10.2億、4.8億、3.8億、3.4億和1.1億,成為產業應用的主要領域。

對此,瑞恆達研究院產業分析師王清霖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我國基礎網絡設施的愈加完善及高覆蓋度,以及AI與生成式大模型技術近兩年來的高速發展,成為共同推動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户規模近三年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隨着官方頂層設計和資金支持,我國移動物聯網產業的高增長前景仍可預見。

受益移動網絡演進

回溯我國移動物聯網產業的發端,最早可追溯到2G與3G時代的M2M(Machine to Machine,即「機器對機器」)技術應用,但由於彼時該技術集中於工業生產線,市場規模有限,連接成本高昂,且許多工業巨頭介於商業競爭所使用的技術標準並不統一,因此,產業在此期間長期處於概念探索和零星試點階段。

直到2013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度明確了物聯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自此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纔開始加速佈局,將M2M業務獨立運營,嘗試推廣至更多應用場景。

2016年,全球通信標準組織3GPP正式凍結NB-IoT(窄帶物聯網)標準,為移動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2017年工信部發布《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NB-IoT網絡實現全國普遍覆蓋,連接數突破2億。

此后,三大運營商全面發力,大規模建設NB-IoT網絡,並在智能抄表、共享單車、智能停車等領域迅速普及應用。彼時擔任GSMA大中華區戰略合作總經理的葛頎曾評價道,NB-IoT的出現,解決了物聯網大規模連接中最核心的成本和功耗痛點,是真正意義上的「殺手級技術」。

與此同期,針對中速率物聯網市場,中國廠商積極推動4G Cat.1(LTE Cat.1)的應用,成為車聯網、POS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重要選擇。《愛立信移動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蜂窩物聯網連接數已突破17億,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絕大部分增量。

進入2021年,5G憑藉其高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為移動物聯網拓展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尤其是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遠程醫療等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

「5G與物聯網的融合,不僅是連接數的增長,更能賦能千行百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如此強調,to B(面向企業應用)將成為5G時代的重要場景,而移動物聯網終端正是其重要載體。

直到2022年8月,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物超人」(物聯網終端連接數超過人聯網終端連接數)的國家,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對此曾評價道,「物超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物超人」初步體現了我國物聯網的規模效應,也將為產業下一步快速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AI成為關鍵推動力

實現「物超人」后,中國移動物聯網產業規模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加速通道。對於過去三年移動物聯網終端狂飆似的規模增長原因,業內人士認為,生成式AI革新浪潮、基礎網絡大規模鋪設、終端成本持續下降是三大最主要的原因。

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認為,過去三年生成式AI的出現,以及大模型嵌入,極大優化了移動物聯網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面對海量繁雜的物聯網數據,AI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讓移動物聯網終端的處理效率大為提高,這也使得各行業對於移動物聯網終端的需求快速增長。

以工業製造為例,記者在2024中國國際工博會上了解到,通過對生產線上各類設備運行數據的實時分析,AI能預測設備故障,提前安排維護,避免停機損失。如GE公司利用AI分析工業設備數據,將設備整體運行效率提高了10%—20%。

這一深度融合,也催生形成了AIoT(智能物聯網)新業態。Research And Markets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AIoT市場規模已達132.6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增至415.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33%。

除了AI的推動,移動網絡的普及也為移動物聯網應用築牢了高速連接底座。記者注意到,自2019年以來,NB-IoT、eMTC等低功耗廣域網(LPWA)技術與4G/5G網絡協同發展。其中,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NB-IoT基站已超過100萬個,網絡覆蓋率達到95%,實現了對主要城市及鄉鎮以上區域的連續覆蓋。

同時,財報顯示,受益於按需擴容策略和運營商資本支出優化,三大運營商累計投資269億元用於NB-IoT基站建設,基站總數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300萬個。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到455萬個。移動物聯網發展方陣指出,這代表我國面向不同行業應用需求的差異化接入能力已經夯實,多網協同發展、城鄉普遍覆蓋、重點場景深度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格局基本形成。

此外,隨着芯片與模組技術成熟,國產廠商不斷擴產,IoT模塊出貨量快速攀升。IoT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出貨量同比增長23%,其中中國廠商佔據近60%的市場份額,有力推動了產業鏈規模化效應。

完備產業鏈生態初成

隨着終端設備的大規模普及,中國移動物聯網產業的上下游生態也在日漸繁榮。移動物聯網發展方陣指出,我國已形成涵蓋芯片、模組、終端、設備、服務等環節的完整移動物聯網產業鏈,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在基站、核心網設備等領域具有整機制造優勢,在模組、終端等產業環節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

在產業鏈上游,芯片作為物聯網終端連接網絡的「心臟」和「大腦」,國產化趨勢已經日益明顯。通信分析師周桂軍告訴記者,早期中國的物聯網芯片市場主要依賴進口,但近年來,隨着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大力扶持,國產物聯網芯片廠商迅速崛起,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華為海思、聯發科、紫光展鋭、中興微電子等頭部企業在物聯網芯片領域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以中國移動為例,其2023年發佈首顆基於RISC-V開源架構的LTE-Cat.1芯片,填補了國內空白,該芯片針對中速移動場景,相比傳統4G模組成本降低30%,功耗減少50%,有力推動了共享單車、物流追蹤等領域的發展。同時,其推出的蜂窩物聯網芯片,支持 700MHz黃金頻段,提升了複雜環境下的連接穩定性。

同時,在模組環節,Counterpoint分析數據顯示,2024年,世界六大模組廠商中,移遠通信廣和通日海智能美格智能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佔據四席。其中,移遠通信持續領跑,市場份額從2023年的33%上升至2024年的37%,2024年營收達186億元,增速34.1%。

位居中游的網絡運營商則是移動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力量。據移動物聯網發展方陣統計,2024年我國移動物聯網綜合收入達452.71億元,其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分別貢獻50.19億元、262.99億元、139.53億元,直觀地反映出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

而在下游應用領域,移動物聯網發展方陣指出,目前在公共服務領域,10.2億終端設備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車聯網領域4.8億終端推動自動駕駛與智能交通加速落地;智慧零售、智慧家居領域的3.8億和3.4億終端,重塑消費與生活場景;工業製造領域1.1億終端成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王清霖認為,整體來看,我國移動物聯網產業鏈已初步形成完整閉環,各環節協同發展。但目前移動物聯網的成本較高、使用效果不穩定、使用場景未能商業化等問題依然明顯,未來特別需要強化數據、算法等隱形邏輯規範,優化商業模式探索(特別是追求商業盈利),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但總體來看,隨着5G演進技術如RedCap、5G-A以及AI技術的深入應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移動物聯網產業鏈將進一步拓展應用邊界,並迎來更大的規模化增長前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