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較高點蒸發超1500億港元!港股「新消費勢力」遭遇深度回調,南向資金撤離成關鍵推手

2025-08-01 16:45

儘管恆生指數自6月以來持續攀升,但年內一度領漲港股的新消費板塊卻集體陷入深度回調。老鋪黃金、蜜雪集團、泡泡瑪特等熱門個股市值大幅縮水,部分龍頭股價較階段性高點跌超30%,甚至出現業績預增卻股價下跌的「背離」現象。

南向資金的大規模撤離成為關鍵推手,疊加解禁潮與市場對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質疑,新消費賽道的「含金量」正面臨嚴峻考驗。

展望后市,業內認為觀點出現分歧,部分看好長期消費升級潛力,另一些則警示高估值風險,行業分化或成未來主旋律。

7月蒸發超1500億港元

儘管恆生指數自6月19日的低點23185.58點持續反彈,並在7月24日觸及25735.89點的高位,但年內領漲港股的新消費板塊卻遭遇集體重挫。

以老鋪黃金為例,自7月8日觸及1108港元/股的階段性高點后,該股便開啟下跌通道。7月31日出現8.4%的大幅下挫,收於708.5港元/股。進入8月后跌勢未止,8月1日繼續下跌2.61%,報收690港元/股。若以此計算,短短三周多時間內,該股累計跌幅已超過37%。

同樣作為板塊龍頭的蜜雪集團自6月5日618.5港元/股的高位震盪下行,8月1日收盤跌至463港元,區間跌幅達25%。

這場回調潮使得三大明星個股集體降級

泡泡瑪特市值自6月16日的3693億港元高點縮水至3266億港元;蜜雪集團市值從6月4日的2336億港元跌落至1758億港元,退出2000億俱樂部;老鋪黃金市值更從7月8日的1868億港元驟減至1191億港元。截至8月1日,三家明星股從高位合計蒸發市值超1500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個股在業績預增背景下仍難擋跌勢。7月27日晚間,老鋪黃金(HK06181)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實現銷售業績(含税收入)約138億元至143億元,同比增長240%~252%;經調整淨利潤約23億元至23.6億元,同比增幅達282%~292%。7月28日,該股依然下跌4.12%。

7月15日,泡泡瑪特發佈業績預告,預期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不低於200%,集團溢利不包括未完成統計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增長不低於350%。7月16日至7月21日,該股股價持續下跌。

據第一財經梳理,7月港股8家典型新消費企業多數回調。其中,回調幅度最大的為老鋪黃金,月內股價下跌近30%,布魯可跌超16%。此外,蜜雪集團、泡泡瑪特、毛戈平跌超7%。

南向資金撤離

在港股市場這一輪調整中,南向資金的流向變化成為關鍵推手。

上輪行情中,南下資金是做多港股新消費的主力資金。Wind數據顯示,4月8日-6月9日,新消費板塊中,南下資金和香港本地中介加倉63.7億港元、4.9億港元,國際中介和中資中介淨流出6.4億港元、43.9億港元。

但進入7月后,風向突變。第一財經記者據wind數據估算(以持股數量變化*成交均價),7月2日至7月30日,上述6家公司中,南向資金淨流出為41.09億港元,香港本地中介機構、中資中介都仍保持淨流入狀態,分別加倉13.78億港元、31.35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資金並非全面收縮,而是進行明顯的板塊輪動。Wind數據顯示,近1個月來,南向資金在wind金融、wind醫療保健板塊的淨買入金額分別為496.92億港元、193.98億港元,在wind可選消費板塊則淨賣出343.97億港元。業內認為,這種"棄消費、追金融醫療"的操作,直接推動了新消費板塊的行情逆轉。

資金階段性調倉,背后或隱藏着多重原因。

一方面,「新新消費勢力」中的頭部企業集中迎來解禁潮。

6月,毛戈平、老鋪黃金陸續迎來大規模解禁潮。6月9日,毛戈平的基石投資者將迎來一波解禁,總計約2611.6萬股,佔其總股本的5.33%。6月28日,老鋪黃金將迎來上市后最大規模的限售股解禁,涉及12名股東合計持有的14264.25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86.44%。

另一方面,市場炒作退潮下,市場開始重新審視這些新消費企業的商業本質。

例如,被冠以黃金界愛馬仕」之稱的老鋪黃金,業內擔憂其實際經營模式與高端定位存在明顯割裂。招股書顯示,該公司產品外包生產比例從2021年的36%攀升至2023年的41%,而同期研發投入佔比卻從0.67%降至0.35%。更值得玩味的是,雖然標榜奢侈品定位,但其產品價格卻隨金價頻繁波動。有業內人士認為,老鋪黃金奢侈品的地位仍有待商榷,奢侈品的價格,不應該跟隨原材料價格波動。

同樣面臨考驗的還有蜜雪冰城。這個以極致性價比征服年輕消費者的品牌,正遭遇產能利用率持續下滑的窘境。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根據招股説明書,蜜雪集團主要食材的產能利用率整體較低且不斷下行。例如,糖的產能利用率,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分別為,58.7%、61.2%、42.2%、46.5%。奶的產能利用率也從2021年的83.1%,降低至2024年前三個月的52.3%。

一名消費業內分析師在交流時對記者表示,雖然新消費賽道長期前景廣闊,但相比傳統消費企業,這些公司普遍存在商業模式未經驗證、經營基礎不夠紮實等問題。在資金面趨緊、估值迴歸理性的過程中,板塊出現調整在所難免。

價格是否已「見頂」?

關於新消費賽道未來發展趨勢,市場觀點呈現明顯分歧。

部分機構持樂觀態度。

「新消費賽道短期面臨交易擁擠與估值消化壓力,但長期仍是中國消費升級與供給創新的核心方向,其本質是資本對‘確定性增長’的爭奪。」開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張宇光指出,短期來看,高估值與資金博弈可能引發波動,但長期看,技術賦能、全球化擴張和消費分層深化將持續創造結構性機會。分化將是未來主旋律。具備技術壁壘、全球化能力及政策紅利的頭部企業有望持續領跑,而偽概念股將面臨出清。

華安基金基金經理胡宜斌同樣看好新消費的長期潛力。他指出,受益於國民經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部分代表消費者代際迭代的新興消費的品類有望成為消費中最具成長性的方向,一些新興消費在居民消費構成中的比重仍處於不斷上升態勢。

亦有機構強調需理性看待新消費后續走勢。

申萬宏源策略首席分析師傅靜濤認為,2025年內還是需要審慎看待更廣泛的新消費擴散行情,新消費高景氣只是中國經濟轉向消費驅動的一小步。中國經濟轉型成功,是牛市級別的樂觀預期,預期發酵只能循序漸進。

估值不確定性成為困擾機構的關鍵因素。銀華基金基金經理焦巍在二季度報告中詳細分析道:從品牌打造和渠道來看,相較於老消費的渠道推力和傳統媒介張力,新消費更依靠特定受眾和產品異質、媒介多元化來吸引消費者。

他指出,傳統消費的格局穩定可以DCF定價(通過預測企業未來的自由現金流並將其按一定折現率折算到當前時間點,以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但卻面臨總量的下滑和結構的改變。新消費處於行業成長期但競爭格局不穩定,同時當前定價大部分面臨高估,使得基金管理人面臨着「老消費不能買,新消費不敢買」的困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