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金政策與戰略&電子 | 量子科技系列二:掘金量子計算,解碼D-WAVE商業化之路

2025-08-01 07:32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摘要

1、量子計算:產業迎關鍵拐點,從實驗室研發向專用量子計算機應用過渡

  隨着量子糾錯技術的持續優化和生態體系的不斷完善,量子計算有望迎來規模化應用的黃金期。市場規模看,2024年全球量子計算產業規模突破50億美元,預計2024-2030年CAGR達87.6%,約40%的量子計算企業有望在2025年實現25%以上的營收增長;技術層面看,量子計算核心技術指標持續提升,量子比特數量已達千比特級,門保真度突破99%,相干時間延長至毫秒級,超導路線憑藉可擴展性優勢佔據主導地位,商業化潛力有望率先釋放;應用層面看,D-WAVE等企業在金融建模、藥物研發等細分領域已實現商業化突破,金融、能源、物流領域或將成為量子計算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潛在市場價值可能超兩千億美元。

  2、行業龍頭:D-WAVE開啟產品迭代與商業模式升維新周期,25Q1業績亮眼

  Advantage系列量子計算機成為D-WAVE新增長極,公司最新業績表現進一步驗證了量子計算的商業化前景。作為全球首家量子計算機商業供應商,D-WAVE通過六代產品迭代形成技術領先優勢,逐步成長為量子計算領域領軍企業。業務佈局方面,公司以量子退火系統Advantage和量子云服務Leap 為核心,是業內少數實現規模化商用且具備實際收入能力的量子計算企業。財務表現方面,受益於首臺Advantage量子計算系統的銷售貢獻,公司2025Q1營收同比增長509%至1500萬美元,毛利率提升至92.5%,虧損大幅收窄,開始展現出成熟的商業化能力,公司在手及潛在的量子計算系統訂單也有望陸續落地。隨着量子計算從科研工具加速向生產力工具轉化,D-WAVE或成為全球量子產業的核心受益者。

3、核心競爭力:量子退火算法+生態型優勢雲服務+高性能專用量子計算機

  D-WAVE已在量子計算領域構建了涵蓋優化算法、雲服務平臺和硬件系統的全棧式技術體系,基於量子計算機性能的持續提升,配合算法優化和應用生態的協同發展,公司有望在未來持續鞏固其市場優勢地位。1)量子算法:量子退火算法作為D-WAVE採用的成熟解決方案,對環境噪聲敏感度相對較低,可以藉助量子隧穿效應高效規避局部最優解,在物流、金融等領域的優化問題中展現獨特價值;2)雲服務平臺:Leap 量子云服務平臺集成量子計算資源和混合求解器,支持百萬級變量的複雜問題處理,具備可用性強、安全性高、兼容性好等多重優勢,成為企業客户探索量子優勢的重要工具;3)量子計算機:Advantage系列專用量子計算機實現量產突破,憑藉迭代升級的硬件性能,在特定優化任務中展現超越經典計算機的潛力,雖為專用架構無法執行通用量子計算任務,但在離散優化問題領域具備獨特優勢,可以更快滿足客户量子計算資源本地化部署訴求。

  量子計算產業已步入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產業鏈生態有望全面受益。隨着量子比特穩定性、系統可擴展性和糾錯能力等核心技術持續突破,專用量子計算領域已顯現明確的商業化前景,量子計算產業有望加速發展。建議重點佈局兩大核心賽道:1)量子計算上游設備的國產化替代機遇,特別是稀釋製冷機等核心關鍵設備;2)已建立成熟商業化模式的行業龍頭企業,尤其是具備核心技術壁壘且業績持續兑現的優質公司。

風險提示

  1)技術進展不及預期;2)技術路線競爭加劇;3)行業監管存在不確定性。

+

目錄

一、量子計算: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進程加速,關鍵轉折期將近

1.1、量子計算發展背景與基本原理

1.2、市場空間廣闊,遠期規模超千億美元

  1.3、技術端:持續迭代升級,超導技術路線佔據主導

  1.4、應用端:多領域商業探索並進,規模化應用可期

二、D-WAVE:全球首家量子計算機商業供應商

2.1、歷史沿革:量子計算商業化先驅,特色產品持續迭代

2.2、股權架構:機構投資者主導,提供全方位資源支持

2.3、高管團隊:兼具科技企業運營經驗與量子物理研發背景

2.4、公司業務:全棧量子解決方案,硬件與雲服務驅動成長

  2.5、財務概況:營收與利潤雙突破,現金流大幅改善

三、拆分D-WAVE的「工具箱」

3.1、算法—量子退火是較成熟的專用量子計算解決方案

3.2、軟件與服務——Leap 量子云服務升級助力搶佔量子計算先機

3.3、硬件—Advantage系列量子計算機成為公司增長新引擎

3.4、前瞻佈局—「雙軌並行」的量子計算發展戰略

四、投資建議

五、風險提示

正文

一、量子計算: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進程加速,關鍵轉折期將近

1.1、量子計算發展背景與基本原理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執行計算的計算機,相較於傳統計算機,它能夠顯著提升特定問題的運算速度。與傳統計算機使用的經典比特(0和1)不同,量子計算機採用量子比特(Qubit)作為基本單元。量子比特具有疊加態特性(可同時處於0和1的狀態)和量子糾纏特性(量子間具備較強關聯性),這些特性使量子計算機能夠並行處理海量信息,尤其是NP問題、密碼破解、材料分子模擬等傳統計算難以高效完成的任務,量子計算機可以展現出超越傳統計算的顯著優勢,指數級提升運算效率。

  量子處理器(QPU)可承擔GPU的部分計算任務,GPU+QPU混合計算是未來趨勢。QPU對於蛋白結構分析、大數分解等特定任務具有強大處理能力,在複雜優化、量子增強型AI等領域可發揮獨特優勢,能處理一些GPU難以高效應對的計算任務。但量子計算並不能完全替代經典計算,一般通過與傳統計算架構(GPU、CPU)結合進行混合計算,以實現更高的計算效率。例如,在處理量子化學模擬問題時,GPU可以先對分子結構等數據進行預處理和分析,然后將相關的量子計算任務分配給QPU,最后再將QPU的計算結果進行整合和后處理,從而實現高效的混合計算。

  量子計算機通過量子比特的疊加和糾纏特性進行並行計算,利用量子門操作推動量子態演化,最終通過量子測量獲取計算結果。以IBM超導量子計算機為例,其主要由量子芯片、稀釋製冷機、測控系統三大核心部件構成,用户通過雲端將量子計算任務提交至經典計算機,后者將問題分解為可執行的量子指令序列並傳輸至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測控系統通過微波電子設備將數字指令轉換為精確調製的控制脈衝與測量脈衝,其頻率匹配超導量子比特能級間距。這些脈衝通過i/O線纜傳輸,經過多級低温衰減和濾波以抑制噪聲,最終到達稀釋製冷機內的量子處理器。控制脈衝首先作用於基於約瑟夫森結超導電路構建的量子比特,通過電容耦合或諧振腔實現單比特門和雙比特門操作;隨后測量脈衝通過讀出諧振器與量子比特相互作用,其反射信號因量子比特狀態不同而產生相應頻率或相位偏移,而后經隔離器和放大器傳遞至室温段。經典計算機對採集信號進行解調、積分和閾值判別,並通過統計多次測量計算量子態概率分佈,將最終結果經雲端返回用户,同時系統可能根據輸出反饋調整振幅、時長等脈衝參數以優化門保真度或測量效率。整個流程依賴低温環境維持量子相干性、微波硬件實現高精度操控,以及經典-量子混合架構的實時協同。

1.2、市場空間廣闊,遠期規模超千億美元

  量子計算有望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專用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價值或將率先釋放。隨着量子糾錯技術和量子算法的持續優化,量子計算產業正迎來關鍵轉折,開始從基礎研發階段向專用量子計算機應用階段過渡。根據光子盒數據,2024年,全球量子計算產業規模已突破50億美元,預計在2024至2030年間將以87.64%的年均增長率(CAGR)保持高速增長。隨着專用量子計算機在金融建模、藥物研發等領域的性能優勢逐步顯現,量子計算將完成從實驗室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跨越式發展,2027年市場規模或將突破110億美元。此后,在專用量子計算機的深度應用和通用量子計算機技術突破的雙重推動下,全球量子計算產業有望在2030年后正式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屆時產業規模有望達千億美元。

  量子計算產業頭部效應顯著,行業營收有望開啟上升通道。在所統計的全球513家量子計算企業中,2024全年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數量佔比為4.9%,小於50萬美元的企業佔比42.7%,由於行業尚處於發展前期,兩極分化較為明顯,頭部企業憑藉技術積累、資金優勢和市場資源,更容易獲得高收入並持續擴大領先地位。隨着量子硬件部署規模的持續擴大和政府部門資金投入的不斷增加,預計2025年約60%的量子計算企業將實現10%以上的營收增長,有望形成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1.3、技術端:持續迭代升級,超導技術路線佔據主導

  量子計算技術近年來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核心技術指標持續提升。在硬件性能方面,量子比特數量已從早期的幾個量子比特發展到如今百量子比特級別,部分實驗性系統甚至突破千量子比特大關。量子門保真度作為衡量運算精度的關鍵指標,在超導主流技術路線上已突破99%的門檻,部分實驗室環境下的特定量子門操作甚至達到99.9%的極高精度。同時,量子相干時間也獲得顯著延長,從最初的微秒級提升至如今的毫秒級,為複雜量子算法的實現提供了更長的運算時間窗口。目前,不同技術路線在這些指標上各具優勢,如超導量子計算在比特擴展性方面表現突出,離子阱系統則在保真度和相干時間方面保持領先。這種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為量子計算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超導技術路線憑藉其在量子比特數量和量子糾錯能力方面的相對領先地位,商業化潛力率先釋放。超導量子計算技術路線最突出的優勢體現在量子比特的可擴展性方面,目前國際領先的超導量子處理器已實現千比特量級的集成規模,這為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提供了必要的計算資源。在量子糾錯能力上,超導系統得益於相對成熟的微波控制技術和可擴展的二維架構設計,使得表面碼等量子糾錯方案得以有效實施,邏輯量子比特的相干時間得到顯著延長。隨着稀釋製冷機等關鍵設備的不斷改進,以及量子糾錯技術的持續突破,該技術路線正展現出越來越明確的商業化前景。基於這些技術優勢,以IBM、Google、D-WAVE為代表的科技巨頭紛紛佈局超導量子計算,IBM、Google等公司聚焦通用量子計算與糾錯,D-WAVE在專用量子退火領域已實現商業化落地。

  1.4、應用端:多領域商業探索並進,規模化應用可期

  量子計算進入行業應用探索階段,金融、能源材料和製藥醫療行業的應用價值較高。目前量子計算處於從前沿研究向應用落地突破的關鍵階段,下游應用空間廣泛,應用路徑主要包括量子模擬、組合優化和線性代數求解,可以在衍生品定價、風險管理、藥物篩選、藥物分子設計等實際問題上展現出遠超經典計算機的性能。根據預測,2025-2030年,量子計算經濟價值將率先在金融服務、化工、製藥行業顯現;到2035年,金融、能源、物流領域將成為量子計算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潛在市場價值均超兩千億美元。

  量子計算商業化潛力開始顯現,未來有望隨技術突破和生態完善實現規模化應用。由於量子計算技術尚處發展初期,硬件性能未達實用化門檻且應用場景適配成本較高,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技術研發或小範圍試點階段,能將量子計算技術轉化為成熟商業產品並實現規模化營收的案例屈指可數,但仍有部分企業在特定應用場景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IBM 、Rigetti、D-WAVE與相關企業的合作案例,已初步驗證了量子計算在金融風險建模、材料設計等領域的實用價值。未來,隨着產業鏈生態的完善、量子硬件性能提升以及應用成本的降低,量子計算或將在更多關鍵領域釋放巨大潛力。

二、D-WAVE:全球首家量子計算機商業供應商

2.1、歷史沿革:量子計算商業化先驅,特色產品持續迭代

  D-WAVE歷經二十余年發展,逐步成長為量子計算領域領軍企業,推動量子計算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商業應用。D-WAVE成立於1999年,公司名稱源於其早期使用D型波超導體的量子比特設計。隨后D-WAVE做出關鍵決策,全力投入量子退火技術的研發,旨在通過量子計算實現實際商業價值。2011年,公司推出首臺商用量子計算機D-WAVE One(128量子比特),利用量子退火算法解決優化問題,並出售給美國航天航空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用於尋找飛行控制系統的程序瑕疵。此后,D-WAVE不斷迭代產品,2013年發佈D-WAVE Two(512量子比特),2015年推出D-WAVE 2X(超過1000量子比特),2017年推出D-WAVE 2000Q(2048量子比特)。2022年,D-WAVE與DPCM Capital完成合並,公司更名為D-WAVE Quantum Inc,並完成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QBTS),進一步強化其作為唯一實現規模化商用的量子計算企業的地位。2025年,公司第六代退火系統Advantage2上市,性能再度顯著提升。

2.2、股權架構:機構投資者主導,提供全方位資源支持

  D-WAVE上市后股權結構分散,機構投資者為主要股東。截至目前,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合計29.36%,其中黑石集團持股7.68%,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全球頭部對衝基金D.E. Shaw持股4.51%,為第二大股東。其他主要機構股東還包括先鋒領航、Susquehanna、瑞銀集團等。黑石等金融機構的入股,不僅為 D-WAVE 帶來了資金,還憑藉其豐富的金融市場經驗和廣泛的行業資源,為公司在戰略規劃、資本運作等方面提供支持,有助於 D-WAVE 在資本市場上進一步發展。這種多元化的股權結構,使得公司在決策過程中能夠充分吸收各方意見,平衡不同利益訴求,促進公司穩健發展。

2.3、高管團隊:兼具科技企業運營經驗與量子物理研發背景

  運營與技術相互平衡,共同推動技術落地與市場擴張。D-WAVE的高管團隊以首席執行官Alan Baratz和首席開發官Trevor Lanting為首,前者主要負責銷售、營銷等部門,主導公司從研發向商業化轉型;后者則主要負責量子研究、雲服務等部門。這種高管組織結構確保了公司在財務穩健性和技術創新性之間的平衡,為D-WAVE在未來量子時代的轉型和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公司業務:全棧量子解決方案,硬件與雲服務驅動成長

  D-WAVE憑藉其技術領先性、商業化進展及客户應用規模,已成為量子計算領域具備明確商業價值的行業領導者,核心商業化產品包括量子退火系統和Leap 量子云服務。相較於仍處於早期研發或試驗階段的同業企業,D-WAVE已實現規模化商用,是少數具備實際收入能力的量子計算企業。首先,公司量子退火系統現已實現量產,量子退火計算機(如Advantage2)為核心產品,主要用於解決調度、路徑規劃等組合優化問題,並已在今年完成首單部署。其次,公司Leap 量子云服務可為全球客户提供實時量子計算接入,覆蓋40+國家,客户包括NEC、強生等,目前累計處理問題量已達上億次;最后,公司正同步推進門模型量子系統的研發,該技術路線瞄準7年后的商業化應用,重點突破量子化學和3D流體動力學等涉及微分方程求解的高複雜度問題。

  2.5、財務概況:營收與利潤雙突破,現金流大幅改善

  歷經三年,公司業績迎來明顯好轉。自2022年上市以來,公司營收基本維持穩定。2025Q1公司營收突破1500萬美元,同比增長508.56%。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其Advantage量子計算系統的銷售表現。量子計算系統的強勁銷售不僅成為公司本季度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科研領域的品牌影響力,為未來與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營收帶動下,公司2025Q1虧損也大幅收窄,同比增加1189萬美元至-542萬美元。

  量子計算雲服務與專業服務收入保持穩定,量超融合推動系統硬件銷售成新增長引擎。2025Q1公司量子計算服務與專業服務收入達231萬美元,同比小幅下降0.9%,整體表現平穩。D-WAVE最著名的業務為量子計算雲服務,客户可通過Leap 量子云平臺,遠程訪問D-WAVE量子計算機,大幅降低了使用量子計算資源的門檻。值得注意的是,隨着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及AI算力需求的激增,量子計算系統銷售開始成為公司收入的重要支柱。2025年初,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FZJ)投資超1200萬美元採購了D-WAVE Advantage退火量子計算機,成為歐洲首個部署該系統的超級計算中心,率先實現量超融合,該筆業務收入也佔到公司25Q1營收的84%。得益於高毛利的硬件銷售業務,公司2025Q1毛利率提升至92.51%,應收賬款周轉效率也得到明顯改善。

  公司處於業務快速擴張階段,各項費用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發費用穩步增長,2025Q1 公司研發費用同比+21%至1028.8萬美元,顯示公司持續投入技術迭代,為產品升級和性能提升築牢基礎。管理費用維持穩定,2025Q1管理費用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得益於公司業務快速擴張過程中對內部管理流程的優化,較為有效控制了行政辦公、人力等核心管理成本。銷售費用激增,支出同比+124%至692萬美元,主因人員成本及市場推廣費用增加,表明公司正加速品牌建設與全球市場拓展。

  公司現金流動性充足。截至2025一季度,公司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3.04億美元,同比+1014.6%,主要來源於股權融資。充裕的現金儲備使得公司在快速擴張過程中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有助於維持企業業務和財務靈活度,為后續發展築牢根基。

  在量子計算商業化進程中,D-WAVE憑藉成熟的商業模式展現出行業領先優勢。營收方面,D-WAVE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00.1萬美元,同比增長508.6%,主要收入來源為量子退火機硬件銷售及Leap量子云服務;Rigetti(RGTI.O)實現營收147.2萬美元,收入主要來源於量子技術協作研究項目;IonQ(IONQ.N)營收756.6萬美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收入結構主要依賴政府合同及量子云服務。盈利能力方面,三家企業均尚未實現經營性盈利,但盈利質量存在差異。D-WAVE毛利率高達92.5%,且虧損幅度同比收窄68.7%,商業化模式已初見成效;Rigetti雖通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實現賬面盈利4261.9萬美元,但剔除該非經常性損益后,實際經營虧損達2163.2萬美元,核心業務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IonQ因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及硬件銷售成本較高,同樣面臨虧損。

三、拆分D-WAVE的「工具箱」

3.1、算法—量子退火是較成熟的專用量子計算解決方案

  量子退火算法對環境噪聲的敏感度相對較低,是少數能落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量子技術之一,目前已在D-WAVE公司量子計算機中實現商用。作為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核心技術,量子算法的設計原理基於量子干涉現象,通過線性酉算子精確調控量子態的演化過程,使目標態的概率幅最大化。從實現方式來看,量子算法主要分為三類:純量子算法完全在量子計算機或其模擬環境中運行;量子-經典混合算法由量子計算機執行核心計算任務,經典計算機處理其余部分;量子衍生算法則是借鑑量子力學原理改進的經典算法,無需依賴量子硬件。從計算任務維度劃分,量子算法涵蓋基本量子算法、量子搜索算法、量子優化算法、HHL線性方程求解算法以及量子機器學習算法等多個類別。其中量子退火算法作為量子優化算法的典型代表,相對不依賴長時間的量子相干性,其工作原理是將目標函數映射為伊辛模型或QUBO模型,通過絕熱演化過程實現優化求解。該算法利用量子隧穿效應有效穿透能量勢壘,相比經典算法能更高效地規避局部最優解陷阱,使量子系統從初始高能態快速收斂至目標問題的全局最優解,在各類模擬優化問題中逐步展現出顯著優勢,現已被D-WAVE廣泛應用於物流、製藥、金融等領域。

3.2、軟件與服務——Leap 量子云服務升級助力搶佔量子計算先機

  Leap 量子云服務大幅降低了量子計算資源的使用門檻,主要包括量子計算機和混合求解器兩部分。1)量子計算機訪問:用户可以通過Leap 量子云服務訪問D-WAVE的量子退火計算機,解決傳統超級計算機難以處理的複雜問題。2)混合求解器支持:Leap 量子云服務集成了多種混合求解器,能自動將問題分配至量子或經典計算資源,支持處理高達上百萬變量的複雜優化問題,適用於物流、金融建模、藥物研發等領域。

  Leap 量子云服務具備可用性強、安全性高、兼容性好等優勢。1)可用性強:平臺覆蓋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高達99.9%的可用性和響應時間低於一秒的服務等級協議(SLA),確保用户能夠穩定、及時地訪問量子計算資源;2)安全性高:符合SOC 2 Type 2安全標準,為用户的數據和計算過程提供高度安全的保障,滿足企業級用户對數據安全的嚴格要求;3)兼容性好:支持多種編程語言和開發環境,如Python、C++等,用户可以根據自己的熟悉程度和項目需求選擇合適的開發工具,便於進行量子算法的編寫和應用開發。

  Leap 量子云服務的持續迭代升級,進一步鞏固了D-WAVE在專用量子計算領域的領先地位。2025年5月,Advantage2系統正式接入該平臺,憑藉其性能提升顯著增強了服務的問題處理規模與求解速度,這也讓D-WAVE在量子退火市場的領先優勢更為穩固。通過Leap平臺,D-WAVE不斷推動量子計算的商業化落地,其構建的生態已支持數個實際應用案例,涵蓋福特汽車的調度優化、沙特阿美的地震成像分析以及投資組合優化研究等多個領域。儘管Leap主要聚焦於專用優化問題,無法執行通用量子算法,但它在特定領域的高效性,使其成為企業探索量子優勢的重要工具。

3.3、硬件—Advantage系列量子計算機成為公司增長新引擎

  D-WAVE實現了從原型驗證到規模化商業部署的關鍵跨越,正式進入量子計算機量產階段。量子云服務平臺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量子計算資源訪問途徑,而整機採購方案則賦予超算中心和國家實驗室等大型客户更高的系統自主權,使其能夠通過參數定製實現與現有計算基礎設施的無縫集成,從而構建高效的量子-經典混合計算環境。D-WAVE過去主要通過與機構合作共同探索量子計算機的商業應用,2025年,D-WAVE成功實現首臺量子計算機的商業銷售,正式推出本地化部署服務。目前,歐洲著名的尤利希超算中心(Jülich)已完成Advantage量子計算機的採購,並將在其現有的量子系統基礎上升級至Advantage2,與歐洲首臺Exascale級超算JUPITER相連接,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與量子優化的前沿應用。美國戴維森技術公司(Davidson Technologies)已計劃在其位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總部部署一臺Advantage2系統,用於國家安全相關的量子研究。此外,D-WAVE也正與另外三家機構進行接觸,並表示將「很快看到另外三套系統的銷售」。

  Advantage量子計算機在特定應用場景中展現出超越經典計算機的潛力。衡量量子計算機的優劣有很多因素,量子比特數雖是重要參數,但並非唯一標準,能實現量子比特數較大的計算機往往誤差率也很大。因此還需要考慮門保真度、相干時間、可擴展性等因素。與全球主要的超導量子計算機相比,D-WAVE的Advantage2量子退火計算機不採用門模型量子計算,因此不涉及傳統意義上的「單量子門」或「雙量子門」保真度。其性能主要取決於量子退火過程的整體成功率,而非單個量子比特的精確操控。然而,這種性能優勢主要體現在專用優化任務上,與IBM、Google等公司開發的通用門模型量子計算機不同,D-WAVE的量子退火架構專為組合優化問題設計,無法執行通用量子計算任務。其適用範圍主要集中在物流路徑優化、金融投資組合、材料模擬等離散優化問題領域。這種專用架構使Advantage系列在量子計算生態中形成獨特定位,雖不能取代通用量子計算機,卻可以在商業化初期展現出特定場景下的計算優勢。

3.4、前瞻佈局—「雙軌並行」的量子計算發展戰略

  D-WAVE在保持量子退火領域領先優勢的同時,也積極向通用量子計算領域拓展延伸。作為全球率先實現量子計算商業化的企業之一,D-WAVE憑藉其Advantage系列量子退火機已在物流優化、金融建模等組合優化問題上建立了較為顯著的商業壁壘。然而,要實現量子計算的全面產業化,必須突破專用計算架構的限制。為此,D-WAVE近年來明顯加大了在通用量子計算領域的投入力度,專門成立通用量子計算研發團隊,積極與滑鐵盧大學等頂尖科研機構合作,重點攻關超導量子比特相干時間提升、量子糾錯等關鍵技術難題。由於量子退火機與門模型量子計算機在超導量子比特、製造工藝、電子控制和低温技術等關鍵領域存在諸多共性,這種技術遷移具有顯著協同效應,D-WAVE可以將量子退火研發中積累的極低温控制系統、量子芯片製造工藝等核心技術優勢遷移到通用量子計算研發中。這種戰略佈局既確保了公司短期內的商業化收入來源,又為長期發展預留了技術空間。

四、投資建議

  量子計算產業已步入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產業鏈生態有望全面受益。隨着量子比特穩定性、系統可擴展性和糾錯能力等核心技術持續突破,專用量子計算領域已顯現明確的商業化前景,量子計算產業有望加速發展。建議重點佈局兩大核心賽道:1)量子計算上游設備的國產化替代機遇,特別是稀釋製冷機等核心關鍵設備;2)已建立成熟商業化模式的行業龍頭企業,尤其是具備核心技術壁壘且業績持續兑現的優質公司。

五、風險提示

  1)技術進展不及預期。量子計算仍處於商業化應用前期階段,各類技術路線並行發展且應用方向呈現多樣化態勢,若關鍵技術路線的探索進度滯后於預期,將直接制約產業應用的落地進程。

  2)技術路線競爭加劇。IBM、谷歌等巨頭在通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突破,可能對專用量子計算市場形成擠壓。

  3)行業監管存在不確定性。量子技術的軍事應用屬性可能引發出口管制升級,影響海外市場拓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