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4:15
8月1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對貿易伙伴設定的關税談判最后期限。截至目前,包括英國、日本、韓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同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和歐盟也達成一項框架貿易協議。而對於暫時還沒有同美國談妥,或是在某些議題上拒絕「站隊」美國的國家,特朗普繼續用加徵關税作為威脅。
然而,對於已經初步達成協議的貿易伙伴來説,特朗普的「關税戰」就結束了嗎?而對於因為還沒談攏而被加税的國家來説,特朗普的威脅有用嗎?
持續「敲打」貿易伙伴
在7月的最后幾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密集宣佈與貿易伙伴的談判「成果」。
據央視新聞報道,繼7月27日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后,當地時間7月30日,特朗普又發文稱已與韓國達成「全面完整」的貿易協議。
與此同時,美國繼續用加税「敲打」尚未達成協議的貿易伙伴。7月30日,特朗普宣佈從8月1日起,對印度徵收25%的關税,「外加罰金」。另外,根據他當天簽署的行政令,巴西將面臨50%的關税。
特朗普還簽署行政令,宣佈從8月1日起對進口的銅半成品和銅含量高的衍生品統一徵收50%的關税;從8月29日起終止對價值在800美元以下小額包裹的關税豁免。
加拿大總理卡尼7月30日宣佈將承認巴勒斯坦國后,特朗普威脅稱加方此舉將增大美加達成貿易協議的難度。他同時還簽署行政令,將加拿大關税税率從25%上調至35%。
單邊主義衝擊全球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柯靜看來,特朗普近來密集宣佈的關税政策是一場以「美國優先」之名,對全球經濟規則肆無忌憚的單邊主義衝擊。
柯靜指出,美國加碼施壓印度,是因為印度在農產品、電子產品、醫療器械等領域同美國長期存在結構性摩擦。而「單挑」巴西則有着更復雜的政治考量,一方面與巴西前總統博索納羅受審,美國試圖借高關税施壓盧拉政府有關,另一方面由於兩國在農業出口方面的競爭關係,特朗普希望向國內支持者展示「護農」成果。與此同時,美方還將同屬於金磚國家的印度和巴西視為推動「去美元化」並挑戰美國全球經濟主導地位的「角色」。
而對於已經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即便邁過8月1日這一節點,特朗普的「關税大棒」始終高懸。
即便是15%的關税,也依然比原本的10%明顯上調。倘若仔細盤點已經達成的貿易協議,美國的要求幾乎都少不了對美投資、購買美國能源、對美開放市場這三項。「對美投資,意在提振美國本土製造業與就業;購買美國能源,意在拓展美國能源出口市場;開放對美市場,意在擴大美國商品的海外准入空間。」柯靜表示,「某種程度上,這已將傳統的貿易談判異化為‘購買美國’的商業交易。」
而這些談判達成的協議大部分沒有成文文件,顯現出對規則程序的淡化,非對稱性明顯。柯靜指出,多個協議內容存在較大分歧,例如美日圍繞所謂「5500億美元投資承諾」就存在顯著的認知偏差。而特朗普政府早已為可能的爭議找好了説辭,稱如果未來執行過程中出現偏離「既定理解」的情況,美國將隨時恢復懲罰性「對等關税」。
「美國優先」害人害己
對於美國來説,已經達成的貿易協議具備了某種「打樣」的意義。接下來,美國政府勢必繼續圍繞「美國優先」的核心邏輯向其他貿易對象,尤其是高度依賴美國市場或在安全、地緣政治上對美有所期待的國家施壓。
但在柯靜看來,倘若美國反覆使用這樣的策略,從長遠來看可能促使相關國家推動區域自貿安排,規避美國單邊行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美方一旦走得過遠,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的‘去美化’進程加速,促使關鍵產業鏈向其他更具政策可預測性的市場遷移,對美國的產業佈局、出口能力乃至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領導地位造成結構性反噬。」而碎片化的雙邊協議也將導致關税規則高度不對稱,令依賴全球協作的汽車、電子等行業難以穩定佈局,企業面臨較大的戰略不確定性。
柯靜表示,「特朗普將美國關税政策重新拉回到了上世紀30年代的高關税時代。這不僅代表了對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的嚴重倒退,也對現行多邊貿易規則構成了赤裸裸的挑戰。」
本報記者 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