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工業第一城」深圳蓄勢卡位新興產業

2025-08-01 15:04

南方財經記者 吳佳楠 深圳報道

7月30日,深圳交出上半年工業成績單。就工業數據看,上半年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7.1%。

在這之中,深圳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9.0%、38.0%、35.8%,有力支撐深圳工業數據穩增長。

這背后是今年以來一家家鮮活企業卡位新興產業的蓄勢發力:華為官宣昇騰384超節點真機,可長期滿足行業算力需求;優必選中標超9千萬元機器人訂單,全新推出全尺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雷鳥創新發布X3 Pro AR眼鏡,刷新輕量級AR眼鏡認知;大疆、影石分別「跨界」掃地機器人、無人機產品,拓展產業邊界。

這些專注於各工業細分領域的企業,在智能製造上的創新發展正是深圳這一工業大市的生動註腳。當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1.5萬億元,佔GDP比重提升至近45%。

攤開全國重點工業城市地圖,今年上半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無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上海全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追趕態勢明顯,深圳接下來如何穩住「工業第一城」地位已是重要課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深圳上半年工業經濟展現出較強的韌性,特別是高技術產品產量的持續增長,反映了深圳在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和高端製造領域的顯著優勢。

他認為,接下來,深圳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持續發揮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創新機制優勢,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並推動技術商業化,加快在新興產業和未來技術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佈局。 

智能製造熱潮涌現

2024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超5.4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連續3年穩居中國「工業第一城」。

支撐深圳「工業第一城」的正是高技術製造業的深厚基礎,這在上半年經濟數據中也有所體現。上半年,深圳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穩步提升,尤其是在工業大類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已連續4個月回升。

今年以來,華為首次展出昇騰384超節點,可提供高達300 PFLOPs的密集BF16算力,性能接近英偉達GB200 NVL72系統的兩倍;立訊精密收購聞泰科技旗下部分業務,與現有精密製造能力形成深度互補;中興通訊通過自研芯片、AI服務器、超大規模集羣、智算一體機等產品,打造全棧國產化智算產品……

依託電子信息產業鏈優勢持續輸出,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AI眼鏡等智能硬件領域的新興產業多點開花發展。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客車出口2082輛,同比增長45%,佔據27.29%的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名。

在機器人領域,深圳7家企業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居全國首位;優必選Walker S2無需人工干預或關機,可實現3分鍾極速自主換電;眾擎機器人攻克前空翻技術壁壘,成為全球少數實現該能力的企業;樂聚已實現100台「夸父」機器人的量產交付。

在低空新賽道,深圳已集聚1700余家低空經濟產業鏈企業,包括大疆創新、道通航空等無人機研發製造企業和豐翼科技、美團無人機、東部通航、中信海直等低空應用企業,低空經濟產業鏈相關企業規模數量居全國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不少新興企業通過拓展產業邊界,實現跨界創新發展:影石官宣推出全球首款全景無人機,可拍攝8K全景視頻;大疆發佈首款掃地機器人「DJI ROMO」,隨后推出全景相機產品。

如此的跨界創新,在受訪專家看來,無疑將產生大規模需求量的新品類,為上下游企業創造機遇的同時,也驅動深圳本土供應鏈技術同步升級,最終鍛造出更具韌性的產品和技術,帶動深圳在新興產業中碰撞出更大的成長空間。

此外,新興產業在深圳創新發展的同時,也挖掘出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新動能,加速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正如深圳的眼鏡產業,正在AI的賦能下迸發潛力。

今年以來,創維XR發佈首款全場景AI智能眼鏡,顛覆傳統智能眼鏡的體驗邊界;雷鳥發佈X3 Pro AR眼鏡,可提供更多智能交互方式;LOHO眼鏡與閃極聯合推出AI智能眼鏡「拍拍鏡」A1產品,一「鏡」實現拍照、錄音、聽音樂。

創維數字項目經理熊正清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創維XR全場景AI智能眼鏡的推出,既是對傳統眼鏡的重新定義,也依託AI的開放生態和終端整合能力,加速深圳消費級AI眼鏡的普及進程。

正是以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無人機、全景相機、AI眼鏡等智能硬件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託舉深圳工業整體向高科技底色發展。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9.0%、38.0%、35.8%。

林江表示,深圳工業上半年整體穩步增長,顯示深圳工業經濟在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展現出較強的韌性。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帶動,例如民用無人機產量增長59.0%,反映了深圳的消費級和商用無人機市場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一批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依託強大的研發能力,構築起深圳在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完善的產業鏈生態。

下階段如何發力工業經濟

不難看出,當下的深圳工業隨着智能硬件與AI生態的創新融合,正呈現出傳統產業動能轉換、新興產業落地發展的特徵,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工業經濟的韌性前行。

不過,儘管上半年深圳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穩步提升,仍需要關注的是,上半年,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對比全國其他工業大城,上海全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蘇州、重慶、無錫分別是8.0%、5.6%和6.7%。

追趕態勢明顯,深圳如何穩住「工業第一城」地位備受關注。

林江表示,深圳的城市特徵在於以創新驅動為核心,這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持續動力。當中,深圳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創新機制靈活高效,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並推動技術商業化,讓全球科技領先企業紮根深圳,推動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品製造的完整創新鏈條。

科技創新正是深圳產業發展的關鍵詞,當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3%。長期以來,深圳形成了「六個90%」的發展經驗,即90%以上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職務發明專利、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集中在企業的佔比均在90%以上。

從趨勢看,在深圳,既有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一眾世界500強企業「挑大樑」,也有大疆、優必選、眾擎、影石等掌握新興產業細分賽道核心技術的明星企業,更有1.1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還有超千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些企業形成的創新矩陣已成為支撐深圳工業智造和增強產業鏈韌性的蓄勢力量。

正是如此豐富的企業創新梯次,形成了深圳特有的大企業孵化「獨角獸」的全產業鏈創新協作生態優勢特徵。根據《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深圳共有42家企業上榜,其中包括微眾銀行、榮耀、引望智能、潤鵬半導體等在內的多家獨角獸企業正是從騰訊、華為、華潤等深圳大廠構建的產業生態中孕育而生。

科技創新企業的集聚成勢,也讓深圳逐漸形成從「機器人谷」到「具身智能港」,再到「獨角獸走廊」的創新生態,熱潮持續湧動。

新興產業的積蓄后勁在企業創新集聚之外,更需要一個個先進製造業項目的落地建成:長盈精密機器人智能製造產業園預計年底投入使用,創維光伏項目預計明年建成投產(一期)……正是上半年深圳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實現兩位數增長的具體實踐。

林江表示,深圳上半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7.1%,顯示企業正加快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升級,為鍛造產業發展的長期競爭力奠定基礎。

今年6月,《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 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對創新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出一批重要改革舉措,不僅對加快構建具有深圳特點和深圳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明確方向,也為深圳工業鍛造產業鏈發展韌性提供指引。

「深圳的工業體系以高技術產業為經濟支柱,擁有電子信息、智能硬件等產業的完整供應鏈,從元器件到終端產品製造形成高度集成的優勢。」林江表示,發力工業經濟,接下來要持續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在新興產業和未來技術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佈局,同時持續發揮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靈活高效創新機制,繼續優化營商環境與政策支持,為創新企業提供更好的環境,吸引和留住全球高端人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