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5:39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在滬召開,眾多前沿科技成果紛紛亮相,吸引全球目光。其中,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電氣」,601727.SH,02727.HK)攜眾多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領域最新成果亮相,其發佈的全新自研人形機器人「溯元」在大會上備受矚目。
從概念到場景的跨越 工業基因的具身智能體「溯元」面世
秉持「工業基因・場景定製」的開發理念,「溯元」的誕生,標誌着上海電氣在人形機器人應用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
據介紹,從身形與性能參數來看,「溯元」身高167釐米,體重50千克,其身形設計嚴格遵循人體工學原理,這使得它能夠在複雜多樣的工業環境中行動自如。同時,全身多達38個自由度,賦予了它極高的靈活度和協調性,無論是工業場景中的精細操作,還是大幅度動作,都能輕松應對。
在運動能力方面,「溯元」表現卓越,行走速度可達5千米/小時,負重能力為10千克,單臂負載2千克,能夠承擔起搬運、裝配等高強度工作任務,完全能夠勝任工業生產線上的多種作業需求。
在感知與運算配置上,「溯元」全身配備激光雷達和雙目攝像頭,成品樣機具備自主導航行走能力,端側算力達 275TOPS,強大的計算能力使其能夠快速處理海量數據。
此外,「溯元」還部署了大語言模型,實現了人機交互、任務理解等功能,可高效完成識別、抓取和搬運等工作任務。目前,「溯元」人形機器人已在箱體搬運場景中展現出強大實力。通過先進的視覺識別算法,結合多關節協同控制,它能夠自主識別、定位和搬運不同規格的箱體,無需人工過多干預,就能自主完成搬運任務,極大地提升了倉儲作業效率。
從單機智能到羣體協作 雙臂機器人「靈柯」的進化革命
上海電氣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止於「溯元」,此次亮相「WAIC里技能大舞臺」的雙臂機器人「靈柯」,便是上海電氣在機器人工業具身技能訓練領域的代表性成果。
據悉,「靈柯」憑藉高精度操作、靈活協作和數據閉環能力,為製造業複雜場景提供了突破性解決方案。藉助雙臂協同、柔順力控等先進技術,「靈柯」可將工人從重複性、高強度勞動中解放出來,其模塊化設計支持快速切換打磨、探傷等工具,作業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5倍以上。
「靈柯」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基於數據智能終端的「數據-模型-部署」閉環技術。以業務數據為起點,通過清洗標註、模型訓練、落地應用及反饋優化形成完整鏈路。例如在打磨任務中,機器人實時採集力反饋與視覺數據,在虛擬訓練場進行模型訓練,並將優化策略部署至終端設備,實現「採集-分析-再部署」的閉環循環,持續提升作業精度與適應性;通過標準化數據採集、虛實協同訓練與羣體智能調度,機器人「同事」的自我迭代能力將推動製造業從「剛性產線」邁向「柔性智能」,重新定義人機協作的邊界,為工業智能化的未來提供效率與價值共生的解決方案。
全產業鏈協同 奠定發展基石
有分析指出,上海電氣佈局機器人產業,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憑藉深厚的工業製造底藴以及全產業鏈協同優勢,上海電氣通過自主開發人形和泛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具身智能機器人與傳統工業製造裝備的互聯互通和共研共創。
據瞭解,目前上海電氣已構建起覆蓋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機器人本體及下游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在上游,上海電氣聯合多方合作伙伴進行關節模組、絲槓、軸承、緊固件等關鍵零部件研發,旗下上海天安軸承研發的 「靈巧手」專用減速器軸承,具備高精度、低噪音、輕量化特性,適應複雜運動載荷;上海聯合滾動軸承的工業機器人RV減速器用角接觸球軸承,品種覆蓋與技術領先性位居行業前列;上海振華軸承成功交付首臺套國產化特種交叉滾子軸承,實現了機器人精密傳動軸承國產替代;上海機牀廠研發的200系列絲槓磨牀,可加工行星滾柱絲槓等多種絲槓,磨削精度達到國家標準最高等級P0級,即百納米級精度,為機器人關節和運動機構的高精度控制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中游,上海電氣主攻人形與特種機器人兩大板塊,全力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技術高地、門類齊全的特種機器人開發應用平臺。
在下游,上海電氣建設虛實結合的工業具身技能訓練場,並構建原子技能庫,目前已部署10余款構型各異的泛人形機器人,服務10余個工業場景訓練,2個場景的解決方案已實現落地。
此外,在上海市經信委、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的牽頭下,上海電氣聯合30余家權威機構,共同編制發佈《全球工業人工智能導則》。該《導則》面向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聚焦其在工業及製造業多環節的應用與賦能,涵蓋戰略規劃、供應鏈管理等應用環節,以及生產效率提升等賦能作用;還涉及數字孿生等技術架構以保障深度融合,未來將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等平臺發佈,號召推廣應用,旨在構建全球統一標準,推動製造業智能化轉型。
上海電氣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展示,是其在機器人領域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上海電氣表示,未來公司將在已取得的成果之上,持續攻堅人工智能賦能工業設計、工藝決策等方面的「卡脖子」技術,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添磚加瓦,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高地」注入強勁動能,引領工業領域的智能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