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觀點 | 中南美洲電力投資環境系列文章​:智利篇

2025-08-01 14:00

(來源:金誠同達)

作者 | 鄭寰

智利位於南美大陸最南端,是中國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作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和「一帶一路」重要合作伙伴,智利投資環境良好、電力市場健全完善,風、光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到智利投資,呈現出「大規模、多元化」的特點,涉及能源電力、通信、公共基礎設施、新能礦等領域。本文對智利國家總體概況、電力市場現狀、中資投資情況及行業監管等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企業投資智利電力市場提供有效借鑑。

• 政治:政治環境穩定,法律健全。

• 經濟:長期奉行自由貿易戰略,信用評級位列拉美最高之一。

• 外資:中國為智利第一大貿易伙伴,能源、礦業、電力為重點歡迎方向。

• 能源:「可靠、包容、競爭力強、可持續」口號,2050年設為全面綠色能源轉型的終點。

• 電力市場:開放程度較高,但儲能系統仍處於「監管空白」狀態。

基本狀況

智利堅持開放包容的經濟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鼓勵創新和競爭,營商環境良好,是拉丁美洲最穩定和完善的市場之一。近年來,智利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綠色發展以及能源轉型,對外資持歡迎態度。中智兩國在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機制方面相互支持配合。雙方在WTO、APEC等機制下保持密切溝通協調,為中國企業的出海投資營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一)  智利總體情況

智利整體穩定、開放度高、制度透明、法律健全,是目前中資企業在拉美的重點關注國之一。

1. 政治穩定與治理框架:

智利自20世紀末恢復民主體制以來,政權交替始終保持平穩,軍方已退出政治舞臺,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制度基礎。國會擁有實權制衡機制,法案需經參衆兩院通過方可生效,政治暴力事件極少發生,整體政治環境較為平和。司法體系具有獨立性,憲法法院系統、反壟斷監管等制度健全,為市場公平競爭與法治營商環境提供了保障。

不過,智利的憲法改革多次受挫,社會分歧依然存在——在養老金、教育與醫療等民生領域,長期積累的社會壓力尚未完全化解,可能對政策連續性產生一定影響,需投資者予以關注。

宏觀經濟與投資環境:

智利長期奉行自由貿易戰略,已與中國、歐盟、美國等建立廣泛的自貿協定(FTA)網絡,作為南美唯一的OECD成員國,其經濟規則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外資准入門檻低,無資本管制且資金匯入匯出自由,監管法規與西方體系銜接緊密,為國際投資提供了便利環境。

不過,智利經濟呈現顯著的資源依賴特徵——高度依賴銅礦與鋰礦出口,導致經濟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極為敏感。當前經濟增速維持在2%左右,外需減弱疊加內需恢復緩慢,面臨經濟增速回落、製造業基礎薄弱等挑戰。儘管通脹水平已得到控制,政策調整空間充足,但失業率仍達8%,勞動市場恢復節奏偏緩。值得注意的是,智利信用評級位列拉美前列,其税改雖有向左調整的討論但尚未實施,整體投資環境仍具穩定性。

外資政策與中資機遇:

中資企業在智利的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據智利外國投資促進局數據,2016-2023年間,投資項目數量從5個增長至21個,金額從3.1億美元躍升至超42.5億美元,覆蓋能源、礦產、基礎設施、製造業等多元領域。

能源領域,中企佈局深入。2018年,南方電網以13億美元收購智利最大輸電公司Transelec27.8%股權,三峽集團同期收購Atiaia Energía公司;2019年,國家電網斥資22.3億美元全資收購配電供應商切昆塔集團,在輸配電網絡領域形成顯著影響力。

礦業領域,標誌性交易當屬2018年天齊鋰業以40.66億美元併購智利化學礦業公司(SQM)23.77%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不過,2024年SQM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簽署協議,約定2025年起阿塔卡馬鹽湖核心鋰業務由Codelco主導,SQM預計2031年起不再擁有該業務控制權,折射出資源領域的政策動態調整。

基礎設施領域,中企積極參與特許經營項目。例如2020年,中國鐵建承接智利5號公路塔爾卡-奇廉段建設,依託當地公共工程特許經營制度實現穩步落地。

製造業領域,綠地項目雖有突破但挑戰顯著。青山控股計劃投資2.33億美元建設年產12萬噸磷酸鐵鋰工廠,預計2025年投產並創造668個崗位。但整體而言,製造業項目面臨環境審批嚴格(大型項目需12-24個月評估)、生態敏感區土地審批繁瑣、外籍員工佔比限制(不超15%)、較高解僱成本及社區協調壓力等問題,部分項目推進難度較大。

國家能源戰略:

智利以「可靠、包容、競爭力強、可持續」為發展理念,明確提出2050年實現全面綠色能源轉型的目標:屆時70%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熱能中可再生能源佔比達45%,並計劃在2040年前全面淘汰煤電。這一戰略為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提供了清晰的長期導向。

不過,轉型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北部太陽能資源富集地區的輸電能力不足,制約了可再生能源的外送與消納;部分小型可再生能源項目因政府電價補貼政策調整,收益機制穩定性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此外,綠色氫等新興領域的落地,需應對社區協調難度大、初始投資成本高等問題,企業參與時需強化地方溝通與項目協同規劃。

(二)  電力市場機制

智利是拉丁美洲首個實現電力市場自由化的國家。自1982年啟動市場化改革以來,其電力行業已形成「發電、輸電、配電」三業分離的格局,且各環節全面推行私有化,電力交易機制的開放性在拉美地區尤為突出。這種高度市場化的模式,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了平等參與的空間,也為外資進入電力領域創造了便利條件。

1. 電力市場現行模式:

智利電力行業的投資與運營已全面私有化,發、輸、配、售各環節實現分離,且分屬不同監管框架。電力系統運行採用全智能化管理,電站上網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現貨市場競價上網(現貨市場)與簽署PPA購售電協議(合約市場)。

現貨市場的售電次序與發電量分配由系統自動調節,能源優先級依次為可再生能源、大型水電、煤電、天然氣、柴油。其核心邏輯是以總發電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結合實時系統負荷與機組邊際成本進行安全經濟調度,通過邊際出清形成電能量市場價格。

PPA購售電協議的獲取途徑有二:一是參與智利國家能源委員會(CNE)組織的大型招標,二是發電商與大客户直接協商。協議中會明確售電模型、時段及電價等核心條款。

現貨市場與合約市場共同構成智利電力市場的完整體系:前者由經審計發電成本的發電商參與實時交易,后者則是買賣雙方自由協商的金融性市場。兩者功能互補,既滿足了多樣化的電力需求,也持續推動着市場競爭與效率提升。

2. 電價制度與接入機制;

智利採取雙軌電價結構,管制市場電價(現貨市場)由政府設定而非管制市場(PPA購售電)自由簽約。PPA電價和現貨市場電價既有關聯又有不同。現貨市場電價優勢是電價高、收益好,可再生能源可優先進入現貨市場,消納不存在問題;劣勢是電價不穩定,受經濟發展水平、大宗材料價格影響較大。PPA電價優勢是價格穩定、期限長、風險小;劣勢是當現貨市場電價高於PPA電價很多時,PPA售電收益較少。

智利現貨市場競價上網近10年價格波動較大,趨勢為先降而后有所反彈,主因是隨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以及光伏、風電價格大幅下降引起現貨市場價格的驟降。

面對外資項目時,智利採取「開放准入」原則保障所有項目合法接入、不得歧視,其接入流程包括技術審查(調度許可)、環評審批(EIA)和獲取建設許可證三步。然而由於輸電網絡擁堵、併網排隊問題顯著,部分項目雖合規卻無法即刻送電。

3. 儲能與併網標準化:

智利的儲能項目可以通過兩條路徑獲得收入:第一是參與現貨市場,按小時節點價格出售電能;第二是通過「容量市場補貼機制」,以DS70法令為基礎,按系統的放電時長獲得「容量支付」。2022年,智利通過《Law21.505》,將獨立儲能系統正式納入其電力市場結構中。此舉不僅賦予儲能系統入網權與市場參與資格,也明確了其需接受調度、並享受與傳統電廠同等待遇。對於9 MW以下系統,還設計了「價格穩定機制」以保障其收益,反映出政策對中小型分佈式儲能的友好態度。

為確保儲能併網規範化,智利能源部近期更新了DS 88和DS 57法規,明確儲能接入技術要求、自動響應標準與穩定電價執行機制。此外,《Power Transfer Regulation》等細則對電量計量、容量測算與併網費用等環節作出進一步補充。這些文件構成儲能從「併網許可」到「市場清算」的完整路徑框架。到2030年,智利預計將部署接近6 GW儲能系統,展現出極大的政策野心與市場潛力。當前,政府已計劃啟動2 GW項目招標,鼓勵包括中資在內的全球投資者參與。不過,現實中不少項目受制於輸電網擁堵或降額機制限制,尤其短時儲能獲利空間被壓縮,需要精準模型測算與選址策略。

外商投資分析

智利是全球外匯自由化程度最高的新興市場之一,對外資秉持友好態度。自20世紀80年代起,其電力行業便實現完全私有化,外資可全面進入且無股權比例限制,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充分的市場準入空間。

同時,智利政府採用「專業監管、間接參與」的治理模式,監管體系規範透明,減少了行政干預對市場運行的干擾。這種環境尤其適合中長期佈局、注重政策穩定性的投資者,為電力等領域的長期項目投資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1. 外商投資要點:

智利對外資的高度開放性首先體現在市場準入層面:多數行業允許外資自由進入,投資結構靈活且可100%控股,無需事前審批,僅需向中央銀行報告大額資金流動即可。其中,能源行業是開放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全面私有化后,外資可自由涉足發電、輸電、配電全環節,無股權比例限制,加之市場化定價機制成熟,成為中資能源企業佈局拉美的重點選擇。不過,石油天然氣上游、核能、國防等戰略敏感行業仍存在准入限制,需特殊許可或面臨股比上限;公共採購雖不禁止外資參與,但資質要求與本地合規流程門檻相對較高。

與開放的准入政策相匹配,智利的外匯管理環境同樣便利。其實行完全浮動匯率制,比索匯率由市場決定,銀行報價透明;企業貿易、融資等資本操作需通過銀行渠道合規申報,資本賬户開放程度高,無外債、投資配額及匯出限制,外資僅需在中央銀行登記即可。1998年后已廢止法定準備金機制,貨幣政策由央行獨立執行,政府僅在市場異常波動時進行有限干預,為外資資金流動提供了穩定預期。

在此基礎上,智利還構建了多元適配的融資體系,滿足不同規模項目需求:銀團貸款或雙邊貸款適用於中型能源、基建項目,由本地或國際銀行提供;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可通過本地或跨國市場發行項目債;IDB、KfW、EU等多邊機構在能源領域參與活躍,常通過PPP平臺、綠色債券等機制引入長期資本;而BOT、PPP模式則適合輸電、太陽能等基建項目,體現「私營投資+政府監管」的特色。

在監管與服務層面,這種「開放+規範」的特點進一步強化:能源部(CNE)和財政部主導市場規則制定、審批框架及激勵政策(如綠色融資、税收減免);經濟發展署(CORFO)及地方政府則協助推進土地劃撥、環境影響評估(EIA)等流程,在不直接干預項目的前提下加速落地效率,形成了對外資友好且可持續的制度環境。

2. 行業監管與項目落地:

智利企業的合規流程整體耗時約12–24個月,需依次完成六個階段,各環節銜接緊密:

首先是投資意向備案與諮詢階段,企業需向外國投資促進局(Invest Chile)申報項目信息,在此過程中可同步獲取政府對接、税務政策解釋及入駐選址建議,為后續流程奠定基礎。緊接着進入公司註冊與資金流登記,完成法人設立后,需通過中央銀行辦理外資匯入、利潤匯回登記及資本賬户申報,確保資金流動合法合規。

隨后的用地與建設許可環節,需向地方市政規劃局(Municipalidad)申請土地用途變更與施工許可,若涉及農地轉工業用地,還需履行額外審批程序。環境影響評估階段則由環境評估署(SEA)主導,企業需提交DIA(簡易環境影響聲明)或EIA(詳細環境影響評估),流程涵蓋技術審查與公眾意見徵詢,確保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控。

在勞動與用工合規階段,企業需提前向勞動局提交僱傭計劃,同步辦理社保登記及外國技術人員簽證,需特別注意外籍員工佔比不超過15%的規定。最后是投產前許可審查,包括環保複查、安全合規覈驗、供水與排污系統驗收等,全部通過后方可正式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若項目涉及鋰資源等國家戰略資產的使用,還需滿足特殊要求:企業需與經濟發展署(CORFO)簽署供料協議或特許合同,提交的加工方案、技術參數及目標市場計劃中,必須包含「附加值創造」或「綠色轉化」內容(如配套可再生能源設施、實現零廢水排放等)。此外,若廠址位於生態敏感區或原住民聚集區,需提前履行社區協商機制,以獲取社會許可,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中資項目案例

中國企業近年來積極參與智利產業合作,多個大型收購項目落地見效,同時也面臨部分挑戰,為后續投資提供了實踐參考:

在成功案例中,天齊鋰業收購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股權頗具代表性。2018年,天齊鋰業通過收購SQM 23.77%股份成為其主要股東,藉此參與全球重要鋰鹽湖——阿塔卡馬鹽湖的開發。2024年7月,針對智利金融監管局(CMF)關於SQM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合作的相關裁定,天齊鋰業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展現了企業在當地市場的持續影響力。這一案例的成功實施,體現了中國企業對全球鋰資源佈局的戰略眼光。

同時,中資項目也面臨市場環境變化的挑戰。以鋰加工領域為例,受全球鋰價波動等因素影響,部分中資企業的投資計劃出現調整。這種情況提示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價格走勢,並充分評估當地政策環境,以更好管控投資風險。

總體而言,智利市場為中資企業提供了資源合作與產業佈局的機遇,同時也對風險預判和合規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握政策導向與市場規律,將是中資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關鍵。

其他核心要素

除前文所述內容外,外籍勞工合規、土地制度及企業組織形式選擇等要素,也對投資落地與運營產生重要影響,需結合實際需求做好規劃。

1. 外籍勞工合規制度

智利對外籍勞工實行嚴格管理:外籍人員需在入境前取得工作簽證,入境后遵守當地法律,與本地勞動者同等享受《勞動法》規定的權利;僱主必須為其繳納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核心限制在於外籍員工佔比不得超過企業總人數的15%,僅當本地缺乏對應專業技術人才時,可申請適當放寬。此外,所有外籍僱傭需簽署經公證的勞動合同,並向勞動局備案,確保用工全流程合規。

2. 土地制度

智利是拉美少數允許外資100%持有土地的國家,外資企業憑藉RUT税號即可辦理不動產登記,購地設廠流程成熟。但項目落地需滿足特定條件:建設階段必須獲取市政規劃許可;若項目規模較大或潛在影響顯著,需通過EIA環境評估並向國家評審機構(SEIA系統)提交資料。特別地,若選址位於邊境區、軍事區域或「沿海邊界控制帶」等生態敏感地帶,將觸發額外審批,需提前完成專項評估。

3. 企業組織形式選擇

在智利設立子公司、分公司或代表處,需根據業務需求權衡利弊:

•子公司:依據《公司法》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註冊流程需2-4周。可獨立納税、享受地方税收優惠,自主開展經營(包括簽約、購地、僱傭、進出口等),且能通過獨立法人地位實現風險隔離,更易獲得銀行授信。但税務與合規責任較重、成本較高,適合計劃設廠運營、建立區域總部或控股平臺的企業(如電池加工廠)。

•分公司:依據《外國公司在智利設立制度》設立,無獨立法人地位,屬於母公司延伸機構,註冊需4-8周(含章程認證、公證翻譯、獲取RUT等)。與母公司共享納税人身份、承擔同等税務義務,可開展商業活動,但重大責任由母公司承擔。其優勢是設立相對簡便、運營靈活,適合作為中期市場試水渠道(如銷售、技術服務),但需注意風險連帶性。

•代表處:非商業實體,無法人地位,僅用於信息聯絡,無需正式營業登記,也無獨立税號。設立成本最低,適合初期市場調研、合作伙伴對接等,但不可開展經營活動、無法簽約或開票,不建議長期使用。

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智利投資的基礎合規框架,企業需結合業務類型與發展階段,制定適配的落地策略。

電力政策趨勢

智利政府持續推進多項能源戰略,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明確的市場導向:

1. 綠色氫國家戰略。

智利正積極發展綠色氫能產業,計劃到2030年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綠氫生產國之一。這一戰略為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了重要市場機遇,包括電解槽製造、綠氫生產、儲運技術等領域。目前已有多個試點項目落地,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2. 電網互聯和輸電升級。

智利政府正在推進輸電網絡現代化建設,重點解決北部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電力外送瓶頸問題。這一舉措將顯著提升電力跨區域調配能力,為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併網消納創造有利條件。

3. 清潔能源轉型規劃。

智利制定了明確的能源轉型路線圖,計劃逐步淘汰煤電並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這一長期政策導向為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等領域的投資者提供了穩定的發展預期。

智利在能源領域的政策具有連續性和前瞻性,市場開放程度高,為國際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其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成熟的電力市場機制,使智利成為拉美地區最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目的地之一。

綜合來看,智利憑藉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低風險特徵與高度開放的市場機制,成為拉美地區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其法律體系健全,電力市場自由化程度領先,且在清潔能源領域佈局明確,與全球能源轉型趨勢高度契合,為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等領域的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空間。

同時,智利的外匯與融資環境具備高度自由、合規可控、流動性強的特點,尤其適合大宗交易、分紅派息與國際併購操作,為外資長期佈局提供了便利條件。

對企業而言,若想在智利實現穩步發展,需通過多元途徑深入調研當地政策與市場環境,吃透政治體制與法律法規細節;密切跟蹤發展動向以挖掘潛在機遇;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合規框架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方能充分把握這片市場的長期價值。

作者簡介

Author

特 別 聲 明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或其律師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見或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