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1:41
南方財經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全球資本「再平衡」,外資先聲已至,加倉入華。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014家,同比增長11.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32.3億元。
此外,深圳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209億元,同比增長11.3%。在新設外資企業數量上,深圳以半年新設5581家的成績,維持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南方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外資逆周期加倉中國,在四大一線城市中有偏好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服務業擴大開放提速加力,電信、醫療等領域正成為外資「搶灘」新風口。例如,上半年,深圳新設外商投資醫療企業113家、同比增長85.2%;新設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累計635家,同比增長60.0%。
年初,德意志銀行一份研報引發全球熱議。其認為,2025年將是全球投資界重新認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年,中國在高附加值領域和供應鏈主導方面正迅速擴展,點燃中國資產價值重估浪潮。
「斯普特尼克時刻」
1月16日,在深超20年的西門子醫療,以一筆超過10億元的投資,拉開今年深圳的外商投資序幕。
當日,西門子醫療高端設備研發製造基地正式奠基。這個佔地6.3萬平方米、投資超10億元的項目,將承擔西門子醫療在中國的血管造影設備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包括最新的DryCool創新超導磁體。
這是西門子醫療在深圳投資建設的第二個研發製造基地。2002年,西門子醫療首個深圳基地成立,如今已是德國總部之外最大的研發生產基地之一,本土化率超80%,全球每3臺西門子醫療磁共振系統就有一臺產自深圳。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王皓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此前一兩年醫療設備行業都在負增長。去年12月以來,醫院招標採購節奏有加快趨勢,且力度加大,「今年行業會比去年好一些,但也只是謹慎樂觀。」
在行業「謹慎樂觀」之時加碼投資中國,西門子向世界釋放了極為關鍵的積極信號。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張國平告訴南方財經記者,今年以來,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國集團與資本的擴張意願,每一筆資本的流入,決策都更趨謹慎。反映至產業端,外資對要素密集型、附加值偏低的傳統制造業投資傾向明顯下降,電子通訊、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高技術領域則保持較強吸引力。
「中國是全球汽車的‘健身房’,企業在此錘鍊技術、提升效率,最終以創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場。」7月,法雷奧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在一場公開論壇上談到,法雷奧在華團隊開發一個智能大燈產品僅需8~10個月,而同等產品在歐美要兩年左右;中國還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尤其是以深圳為代表的自動化生產能力。
作為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集團2005年在深圳獨資成立法雷奧內部控制(深圳)有限公司。如今,深圳法雷奧已是該集團生產規模最大及產能最大的工廠之一,今年正式入選WEF「燈塔工廠」,這也是法雷奧集團全球第一家「燈塔工廠」。
隨着西門子、法雷奧等跨國巨頭持續投出「信任票」,今年1~6月,深圳實際使用外資達209億元,同比增長11.3%。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佔全市比重35.2%,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大增122.2%。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杭州「六小龍」、廣東機器人「七劍客」等科技新鋭嶄露頭角,大摩、瑞銀、高盛、德意志銀行等國際大型投資機構紛紛「看多」中國資產。全球資本進一步聚焦中國,尋找下一輪極具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
「中國已逼近甚至超越全球科技的最前沿。」前海萬匯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光耀談到。2016年註冊成立的萬匯資本,是最早落地深圳的外商投資股權投資(QFLP)試點企業之一,去年底在前海設立晶浩二期基金,目前已助力康方生物、來凱醫藥等科技企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周光耀透露,今年萬匯資本將繼續以「FOF+直投」的方式,加深與深創投等國內知名基金的合作,共同挖掘生物醫藥、先進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優秀企業。
4月,中阿智能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簽約落地。該基金由光明區科發集團與阿聯酋本奧米爾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將聚焦智能產業、數字經濟、新能源等領域,重點支持中阿優質項目加速孵化。
近日,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正式獲批籌建深圳分行,繼2008年上海分行、2014年北京分行之后,第三次落子中國內地。相關人士透露,深圳分行將發揮母行在歐洲、拉美等區域的經營優勢,立足深圳、服務灣區客户在全球進行產業佈局。
德銀在研報中直言:今年不只是AI的,更是整個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China’s, not AI’s, Sputnik moment)。上半年,外資入華陸續深入先進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賽道,折射出中國科技突破、產業升級與全球資本流動的同頻共振。
外資喜好地域「分野」
外資持續加倉,除了湧入的賽道值得關注,地域上,亦呈現一定的集中性與功能「分野」。
近期,一線城市相繼公佈引進外資情況。其中,上海1~6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019家,實際使用外資85.2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2.85億元,佔全國比重達14.5%。
1~5月,北京新設外資企業961家,增速31.1%。同期,廣州實際使用外資132.49億元,增長1.5%;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516家,增長8.7%。
「四大一線城市也是外商在華投資的四個風向標。基於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基礎的不同,外資會有差異化的佈局策略。」張國平談到。
其中,北京基於首都功能與「大院大所」資源,外資偏好佈局基礎研究方向的研發中心及政策研究中心。上半年,美敦力、阿斯利康、輝瑞等一批外資醫藥研發機構相繼入駐北京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尤其阿斯利康,3月官宣在京投資25億美元,建設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及高標準產業化項目,這也成為近三年北京生物醫藥領域最大的單筆投資。而在BioPark 15公里半徑內,佈局有國家藥監局等9個監管機構及16家三甲醫院、5所醫學優質院校。
上海定位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等「五大中心」,功能複合,又有獨特的「海派文化」積澱,是跨國總部的首選地與聚集地。截至今年5月,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1042家和605家。近日,上海為新認定的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5家外資研發中心頒發證書,另有56個外商投資項目簽約,涉及生物醫藥、時尚消費品、金融、汽車、商務服務等領域,投資總額約3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3.9億元)。企業能級保持極高水平,包括7家世界500強企業,5家大中華區及以上區域總部和1家事業部總部。
廣州作為中國買賣全球的商貿門户,側重佈局研發、財務、採購、營銷等專業職能部門。以外資較為集中的黃埔區為例,截至5月底,該區共簽約引進攜旅控股、哈羅國際學校等外資項目,助力賽默飛、萬益特、施耐德、諾力昂、蔡司等外資項目擴產籌建,推動思肯德研發生產基地穩步建設。
深圳基於強勁的產業化能力與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即「科創+金融」雙引擎,外資多佈局研發製造中心、創新中心等,側重產學研轉化。除了前述西門子、法雷奧,上半年深圳還引入美國知名初創企業加速器Plug and Play(璞躍)、全球最大創意眾籌平臺Kickstarter等外資機構。
其中,璞躍在深落地「璞躍中國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將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開展創新空間、創新服務、科技投資等業務,並搭建產業交流平臺,推動創新企業落地。
Kickstarter則入駐南山區全球服務中心。「我們希望通過中心,幫助更多在深圳、在中國的企業家走向更大的市場,讓創新產品直達全球消費者。」Kickstarter科技及設計類目總經理Heather Swift Hunt表示。
從早期的「三來一補」代工貼牌,到如今基於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優勢的精準落子,外商投資的變遷史,也彰顯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對外資的多元「磁吸力」。
電信、醫療成外資新風口
今年4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從重點服務領域開放、產業創新發展等多個維度,明確了155項試點任務,包括推動電信、醫療、金融、商貿文旅、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領域開放。
國新辦發佈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談到,在當前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我們做好自己的事、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的實際行動」。
多年來,服務業一直是我國最大的外資流入領域,2024年其吸收外資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重約七成。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無疑為外商帶來了全新的投資機遇。
以電信業為例,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電信市場逐步加快對外開放。如今,外資准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工信部數據顯示,已有40家外資企業獲批增值電信業務擴大開放試點。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外商投資電信企業超2600家,較去年同期增長27%。其中,深圳有伊登軟件、西門子數字科技、優克聯新等15家外資企業獲批試點。
這也意味着,西門子在深再飲「頭啖湯」。西門子數字科技相關負責人透露:「增值電信業務是西門子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或將在前海成立新的全資公司,構建西門子數字化業務組合。」
醫療領域,去年12月,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綠葉醫療集團與深圳市衞健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在深圳建設國際醫療總部和外商獨資專科醫院。該項目也成為《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發佈后,全國首個落地的外商獨資專科醫院項目。1月,綠葉醫療在前海取得外商獨資專科醫院的營業執照,目前選址已基本確定,正推進相關建設和落地事宜;3月,上海首家外商獨資醫院——上海德達醫院落地虹橋,該院也成為全國首家外商獨資心血管專科醫院。
「外資獨資醫院的引入,不僅能緩解公立醫院的運營壓力,還能豐富醫療服務的供給結構,讓市民有更多高質量的醫療資源選擇。同時,還將帶來技術、管理和服務模式的溢出效應。」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
數據顯示,上半年深圳新設外商投資醫療企業113家、同比增長85.2%;新設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累計635家,同比增長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