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天津全力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2025-08-01 10:20

轉自:天津發布

從高空俯視天津港

40多公里海岸線上

223個泊位星羅棋佈

148條集裝箱航線織就通海網絡

這座百年大港是智慧綠色的海陸樞紐

更是屹立在渤海灣的「海上門户」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天津港戰略資源和「硬核」優勢,以港產城融合爲引擎,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征程中勇立潮頭。在剛剛出爐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5)》中,天津國際航運中心綜合實力排名躍升至全球第18位,繼去年躍升3位后持續進位,彰顯出天津作為中國北方國際航運樞紐的強勁發展韌性和創新活力。

瞄準打造世界級港口城市目標,用好港口「金招牌」,深挖適港產業「富礦脈」,激活服務城市及區域未來發展「動力源」,隨着「港」與「產」與「城」融合走向深入,一幅以港促業興城、港產城相互賦能的新畫卷正緩緩展開,塑造出港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繁忙的天津港 繁忙的天津港

用好「金招牌」 「融」成發展共同體

據統計數據顯示,全球35個國際化大都市中,有31個是依託港口發展起來的。天津也隨着港口的一次次飛躍持續加快着以港興城的發展步伐。用好港口這塊「金招牌」,天津直面曾遇到的「有港口、缺少高端產業」「有吞吐量、缺少價值量」「有流通、缺少貿易」等現實情況,積極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

發展一路向「新」,改革是根本動力。

2022年底,天津啟動了系統性探索,以改革之筆繪就發展新篇。

市委、市政府在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中專門提出「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並經過細緻謀劃,於2023年發佈了《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方案》及相關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港」的方面,充分發揮天津港輻射帶動作用,以港興產、以港興城;「產」的方面,積極發揮適港產業支撐作用,推動物流通道升級為發展通道、通道經濟升級為港口經濟,以產帶港、以產促城;「城」的方面,充分發揮城市對港口、產業的服務保障作用,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環境,以城育港、以城聚人。

依港口聚資源、依資源興產業、依產業興城市,天津舉全市之力推進港產城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更好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高質量發展。

——體制機制融合影響深遠。我市組建港口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市交通運輸委、市港航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等市級部門,濱海新區等相關區以及天津港集團等企業,共38個單位擰成一股繩,共同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走深走實。

——港口轉型厚積薄發。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用70余項創新點重構了傳統港口作業模式,AI(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傳統碼頭‌勞動密集、低效高耗的‌作業方式。在天津港PortGPT(港口大模型)1.0亮相基礎上,今年天津港集團又完成了DeepSeek(深度求索)基於華為昇騰一體機的本地化部署,助力打造更加多元的港口應用場景。2024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創2329萬標準箱新紀錄,同比增長5%。

——路徑創新層出不窮。用足用好國家關於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等政策,積極搶抓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天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紅利,充分發揮經開區、綜保區發展優勢,「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綜保區」「自貿試驗區+綜保區+港口經濟」等創新發展模式應運而生,推動「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轉型步伐加快。

——協同合作深入人心。近年來,天津港集團與各部門在招商、交通等領域合作愈發緊密,聯合河北區設立我市首個「港產城融合政務服務專窗」,積極參與我市多項招商工作,介紹中國北方國際航運樞紐給企業帶來的「真金白銀」的優勢,從「單獨行動」到「合作共贏」,成為我市招商的一張「王牌」。

今年3月,新的頂層設計再次出爐,隨着《天津港總體規劃(2024—2035年)》獲批,我市計劃在「十五五」期間開展超30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預計將超過350億元。

「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是我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市交通運輸委主任王志楠表示,「我們將充分發揮港口作為改革前沿、開放窗口及經濟引擎的重要作用,在制度創新、產業升級、區域發展等方面進一步發力,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整體發展,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更好助力天津高水平對外開放及高質量發展。」

深挖「富礦脈」 「闖」出發展新路子

4月,站在開放最前沿的天津自貿試驗區迎來掛牌10周年。作為北方首個自貿試驗區,掛牌10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累計實施686項制度創新舉措,49項改革試點經驗和最佳實踐案例在全國複製推廣。

當制度創新優勢與歷史機遇交匯疊加,當改革抓手為發展謀劃出全新篇章,在自貿試驗區誕生的創新實踐,正在更大範圍發揮着引領示範作用,積極推動着「港」與「產」與「城」的深度融合。

充分發揮天津自貿試驗區創新經驗,在港口優勢貨類與天津優勢產業上雙向發力,深挖適港產業「富礦脈」,航運物流、冷鏈運輸、海工裝備、航空航天、融資租賃等一大批適港產業持續聚集,推動我市「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加快轉型。

天津經開區,全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也是天津自貿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所在區域,集成「經開區+自貿試驗區+綜保區」創新優勢,這里不斷提升「航運+實體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一條貫穿航運全產業鏈的服務體系加速形成。

在泰達MSD航運基地,一大批航運領軍企業毗鄰而居,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中集物流、振華物流、國能焦煤、中外運……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彰顯着這里航運經濟的實力。天津國際油氣交易中心2023年12月在此試運營,創新推出「LNG(液化天然氣)採銷通」交易板塊,已成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的LNG資源交易中心。截至2024年,天津經開區已註冊航運相關企業近2200家,累計註冊資本超過1084億元。

改革開放「催生」融資租賃,也讓東疆綜保區躍升爲目前國內最大的船舶海工租賃中心。

6月,天津東疆第1000艘租賃船舶簽約落地,東疆也因此躋身融資租賃「千船俱樂部」,向世界級船舶租賃中心邁進一大步。

通過構建「自貿試驗區+綜保區+港口經濟」創新發展模式,目前,東疆綜保區船舶海工跨境資產佔全國市場份額的90%。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租賃創新示範區,一季度,東疆綜保區落地船舶租賃業務92艘,同比增長37.3%,船舶、海工跨境租賃業務繼續全國領跑。

在天津港保税區,同樣有不少企業依託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解鎖發展新模式。落户在此的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成為「嚐鮮」企業之一,在全國率先開展綜保區外保税維修,從基礎定檢到深度客改貨再到整機噴塗,業務量持續攀升。日前,該公司三期機庫正式投用,標誌着中國北方最大獨立第三方航空維修基地完成關鍵性擴容。隨着產業鏈加速聚集,1月至5月,我市保税維修、保税出口租賃貨值分別達113.3億元、76.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9%、73.71%。

空客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紮根發展、中船(天津)船舶製造有限公司交付多艘船舶……天津港保税區加快發展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為港產城融合發展注入活力。

深度擁抱適港產業,加快改革創新步伐,曾經「近海不親海」的天津,正在融合中打造出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的天津適港產業發展穩中向好。以濱海新區為「主戰場」,2024年,這里共培育3家國家級「鏈主」企業、15家市級「鏈主」企業,綠色石化、海工裝備、糧油加工、新能源、航空航天五大適港產業,完成產值達5070億元。

6月,第三屆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開幕當天,一場重量級簽約迎來了70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超400億元,帶來新增外貿進出口額超60億元。透過會展業這一窗口,天津以港產城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不懈努力有了更生動的註腳。

在天津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與港口經濟研究所所長石森昌看來,天津正藉助港口這一「硬核」優勢進行產業升級和製造業高端化,圍繞港口的梯次產業格局在不斷完善豐富。

激活「動力源」 「繪」就發展新圖景

前不久,2025年濱城「向海樂活節」系列活動在東疆親海公園海貝樂園啟幕,推出泰達航母「夏日音樂焰火季」、方特「潑水狂歡節」、極地「嗨浪節」、海博「夏日研學季」、東疆海邊音樂會、熹上海岸奇幻音樂季、「濱」紛生態城·青春音樂匯、夏日嗨啤季等23項融合文旅商體多元業態的特色活動,為市民乃至周邊地區遊客帶來沉浸式的海洋新體驗。

用好親海優勢,深化港城互動,港產城融合激活「一池春水」,隨着宜居宜業宜遊城市氛圍日漸濃厚,世界級港口城市建設不斷深入,積極助力我市塑造通道型、平臺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開放新優勢。

——發力海洋文旅業態。「五一」假期,天津國際郵輪母港迎來複航后首次「三船同靠」。進入夏季,天津國際郵輪母港迎來郵輪旺季,6月至9月預計將接待郵輪39艘次,接待進出境旅客超16.5萬人次。

以郵輪產業發展爲契機,今年以來,濱海新區多管齊下繁榮文旅消費。上半年,全區重點景區共接待遊客1186.62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2.32%,總收入8.86億元,同比上升8.91%。設立於古文化街的「津港印象」展覽館成為城市文旅名片,遊客接待量持續攀升。

——打造航運服務集聚區。濱城航運服務集聚區以東疆片區、於響片區、北疆南疆片區為核心,推動「樓宇經濟+航運服務」融合,大力發展保税加工業務,壯大高端航運服務業規模,打造中心漁港、東疆綜保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津城航運服務集聚區以小白樓片區及遠洋大廈片區為核心,積極打造「航運+金融」「航運+平臺」「航運+商服」等創新模式。截至目前,和平區聚集有德迅、馬士基等700余家航運服務相關企業,14家全球前20知名航運公司設立分支機構。河西區聚集了中國天津外輪代理等船代企業,招商局物流集團(天津)公司等700多家貨代企業。河北區將依託遠洋綜合體,構建「航運+科技+金融」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羣,打造「國際航運科技中心」。

——優化航運服務體系。創新航運政務服務模式,推出「航運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包」,試運行港口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津港通」,日均訪問量超15萬次,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通關便利化改革走向深化,天津海關推出升級版「津關24條」,支持京津冀三地口岸監管設施共建共用,探索通關、物流等信息標準協同共享;針對分支機構或辦公場所跨京津冀區域的企業,深化一關牽頭、兩關協同聯合認證模式,實現「三關互認」。

《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將通過港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天津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服務輻射經濟腹地和為天津吸引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秉持「大港口、大開放、大循環」理念,港產城融合發展正在為天津「繪」就發展新圖景,也讓天津更加深度融入並影響着區域未來。

以港口優勢資源匯聚航運要素,牽引適港產業,促進城市發展,着眼於服務區域未來,天津港產城融合發展的「遠航巨輪」將繼續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來源:天津日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