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2:5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供應商的污染與碳排放行為同屬於歐洲企業的責任範圍,這意味着,歐洲企業必須與中國供應商開展有效溝通,建立智能高效的系統,實現通力合作。
近年來,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新電池法規等綠色貿易政策持續落地,正加速推動全球供應鏈的低碳轉型。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中小企業的適應性持續提升,成為構建綠色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
7月31日於上海寶山舉行的綠色貿易沙龍,聚焦「深化鏈接全球資源 共建綠色貿易新生態」話題展開討論。
丹麥工業聯合會可持續發展總監海蒂·伯格(Heidi Berg)提出,當前歐盟主要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法規包括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以及歐盟產品相關法規。以CSRD為例,企業需要以規定的頻率和標準進行可持續發展報告,包括可持續主題方面的相關風險、機遇與影響。可持續性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成為強制性要求,這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披露壓力。2024年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評價發現,中國有約7成企業披露資源與污染物排放信息,包括化學品管理、資源使用以及污染物排放數據等,其中供應鏈、價值鏈信息披露明顯不足。
面對趨嚴的國際政策環境,伯格認為,上述法規一方面涉及可持續金融層面,適用於大型企業,另一方面涉及產品層面。即使只有大型歐洲企業需要按照ESG要求進行報告,但實際上許多產品法規與企業規模無關,只要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就需要符合產品層面的可持續要求。這對於中國供應商的影響尤為突出。
她提出,歐盟幾乎所有相關法規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即歐洲企業的責任不僅限於自身,還延伸到整個供應鏈,包括社會層面的責任。供應商的污染與碳排放行為同屬於歐洲企業的責任範圍,這意味着,歐洲企業必須與中國供應商開展有效溝通,建立智能高效的系統,實現通力合作。
挑戰與機遇並存。
在伯格看來,這些法規的好處在於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儘管法規復雜,一旦中國企業能積極應對,在包裝、物流、產品設計等方面進行創新,便可將合規轉化為競爭優勢。目前產品的可持續性與可回收性在公共採購中尤其重要,建造醫院與學校都需要了解產品的碳足跡,優質的可持續發展信息與ESG數據將顯著提升公司在向歐盟企業銷售時的競爭力。
作為國際美粧巨頭,歐萊雅亞太運營部合同製造戰略採購及可持續發展採購總監宗磬表示,鏈主企業首先應修煉內功,邀請供應商參與國際認證,進行CDP披露,其次是制定清晰的規劃與框架,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供應鏈的評估體系,同時為供應商提供培訓、分享機會,推動其參與全球評價。
從產業鏈下游來看,目前市場上對綠色包裝需求不斷提升。針對綠色成本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問題,杭州神彩新材料實業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權德敏提出,企業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保留現有生產並研發新材料,與材料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以批量採購的方式降低單位成本,同時與品牌客户溝通以構建共同承擔機制,分攤綠色成本投入。
碳衡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黃彥翔表示,供應鏈綠色化離不開鏈主企業的強制要求,其中典型行業包括汽車、化工與紡織產業。以化工領域為例,包括巴斯夫在內的全球50多家化工巨頭加入攜手可持續發展(Tfs)倡議,要求其供應商完成可持續發展採購審覈,所購產品的碳足跡為其中的必填項。而在紡織領域,以耐克的供應商氣候行動計劃為代表,要求供應商確定温室氣體排放清單,為所有的鞋類與服裝活動設定範圍1和範圍2排放的科學排放目標,通過與耐克合作探索延伸供應鏈中與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遇。
宗磬建議,鏈主企業應首先推動供應商的可持續創新,在原有的固定盤中投入新血液,其次供應商應當自主設定中長期規劃和角度,「鏈主企業帶動合作伙伴,同時合作伙伴帶動上下游企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近期完成超億元人民幣F輪融資的中國智能包裝技術和循環服務平臺箱箱共用,近3年來的業績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資本市場的認可與其業績高增長的背后,既受益於全球循環包裝市場的持續擴容,也因為他們瞄準產業供應鏈精細化、綠色化、智能化的需求,為40多個細分行業提供循環包裝解決方案,構建了從產品定義到場景應用的閉環。目前該公司已與數百家行業龍頭企業和品牌達成深度合作,並通過服務那些具備ESG 管理前瞻意識的鏈主企業及國內外 500 強企業,帶動了上下游數千家供應商共同採用循環包裝解決方案,實現了從「點上突破」到「鏈式延伸」的跨越式發展。
(實習生黃婉清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