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醫保局首次確認「新葯首發價格機制」,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迎政策利好周線6連漲!

2025-08-01 11:33

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在八月伊始迎來了「666」行情:周線6連漲。

就在昨天(7月31日),又一政策利好在市場關注中降臨創新葯板塊,這次事關新葯價格。

7月31日,國家醫保局價格招採司司長王小寧在央視出鏡,提到:國家醫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並將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設置創新葯的價格穩定期,還有一個是從掛網流程鼓勵創新葯在市場的推進」。

這是國家醫保局第一次在官方場合確認新葯首發價格機制的存在。此前,2024年初,業界曾流傳一份《關於建立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徵求意見稿)》,一時引發業界轟動,不過后續似乎並未在落實在當年的醫保價格談判中。

而這一次,「新葯首發價格機制」在央視官宣,后續可期待今年的醫保談判有什麼切實的體現,重磅政策支持下,藥企在創新葯定價的話語權有望迎歷史性改變。

本次機制革新受市場關注背后,中國創新葯的定價,是個老問題了。

目前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的國產原研創新葯至少有8款,但中美價差高達十幾倍到幾十倍不等。例如,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其國內價格經國家醫保談判后價格降為1884.86元/240毫克/療程,而同期其在美國批發採購定價為8892.03美元/240毫克/療程,兩者相差33倍;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成功在美國的定價每盒25200美元,相當於國內定價的20倍以上。

為什麼價格會相差這麼大呢?定價機制不同。

在美國,創新葯實行自由定價,價格由醫保部門、醫院或中介組織與藥企談判確定,政府進行監管但不直接介入,這種定價模式下美國市場的藥價普遍偏高,但也帶來了創新激勵。在中國,對於創新葯來説,要想在中國國內成功實現商業化,需要進醫保目錄,這樣才能進入最大的公立醫院支付系統(覆蓋60%以上終端市場)。機構研究顯示,進入醫保的創新葯平均銷量增長達300%,峰值滲透率提升至非醫保品種的5倍。因此,目前中國創新葯的價格主要是通過醫保談判形成,創新葯企的定價權不顯,大多數創新葯只能走以價換量的路線。比如,2024年醫保談判中,70%新增藥品為國產創新葯,平均降價幅度達44%;而在過專利期藥品的集採過程中,入圍藥品則以「階梯降價+銷量承諾」換取准入,以實現對創新葯支付的「騰籠換鳥」。

創新葯一直都有「雙十定律」,一款新葯從實驗室走向臨牀再到上市,平均耗時10-15年,耗資常常超過20億美元,成功率不足10%。因此,對於研發出一款成功創新葯的企業來説,新葯橫空出世並不意味着成功,能夠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賣出量纔是真正的成功。

對於創新葯企想要高定價的想法,醫保局也表達了理解與尊重。央視採訪中,王小寧表示:「我們支持高水平的創新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風險相符的收益回報,實際上就是比較滿意的一個價格水平。」因此,通過「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將話語權適當交回市場手中,通過企業自主性,或許能從源頭解決創新葯定價問題

此外,一件相關的年內重磅大事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日前,2025年國家醫保局新增商保創新葯目錄。2025年醫保目錄及商保創新葯品目錄調整已經於7月正式啟動,預計新版目錄將於10月至11月公佈。在遴選範圍上,基本醫保目錄堅守「保基本」定位,覆蓋臨牀必需的基礎藥品;商保創新葯目錄則聚焦創新程度高、臨牀價值大、患者獲益顯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暫時無法納入基本目錄的藥品。對同時符合兩類目錄准入條件的藥品,先參與基本醫保談判,談判失敗則自動進入商保目錄價格協商環節。此前,一些具有突破性臨牀價值的創新葯,如細胞治療、基因編輯藥物等,因價格高昂難以納入基本醫保目錄,而在商保目錄環節,創新葯企和商保或將有更高的議價權。因此,今年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的題材也會迎來持續的炒作機會。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1,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