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普|穩定幣為何成為全球立法焦點?一文讀懂監管邏輯與制度博弈

2025-08-01 07:4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專題:香港試驗場:穩定幣、監管與未來金融體系

  穩定幣,曾是區塊鏈世界中的灰色角色,如今正被各國政府主動納入監管體系。從香港首部《穩定幣條例》正式落地,到美國、歐盟、日本紛紛推進合規框架,全球數字金融的新秩序正在加速成形。那麼,為什麼穩定幣必須被立法監管?這背后,可以説是對貨幣制度、金融安全與數字資產主權的一場全新博弈嗎。

  一.什麼是穩定幣?為何如此重要?

  穩定幣是一種將法定貨幣(如美元、港幣、歐元等)價值錨定到區塊鏈上的數字貨幣。它兼具價格穩定性與鏈上可編程性,是連接傳統金融與Web3世界的關鍵橋樑。相比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穩定幣可用於日常支付、跨境轉賬、鏈上結算、RWA(現實資產上鍊)等場景。據 Messari 最新數據,截至 2025 年 5 月,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達約 2,458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53%;同期月度穩定幣轉賬總量約為 3.7 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超過 150%。

  二.為什麼需要監管?

  穩定幣雖然以「錨定法幣、價格穩定」為核心賣點,但其快速擴張過程中也暴露出多項風險隱患,促使全球監管機構加速介入。首先是儲備透明性不足,例如 USDT(Tether)長期未披露真實的資產支持結構,引發市場對兑付能力的質疑和恐慌;其次是機制穩定性問題,如 Terra UST 採用的算法機制在市場劇烈波動下失效,最終引發「脱錨」崩盤,造成超百億美元損失;此外,穩定幣也常因其高流動性和匿名交易特徵,被用於跨境洗錢與非法資金轉移,加劇金融系統風險。這些問題説明,穩定幣在成為「制度貨幣」前,亟需清晰的監管邊界與法律框架,確保其在合規、安全的軌道上發揮價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曾在 2023 年報告中指出,未受監管的穩定幣可能「威脅貨幣主權」,並建議各國建立統一標準來應對其跨境影響。

  三.全球三類監管路徑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加快構建穩定幣監管體系,推動其從早期的模糊地帶走向制度化治理。歐盟則率先通過《加密資產市場法案》(MiCA),將穩定幣歸類為電子貨幣代幣(EMT),實行統一的許可制與透明化監管;美國通過《GENIUS法案》草案及州級監管機制,提出禁止無牌發行、實施100%儲備等核心要求;香港率先落地的《穩定幣條例》,通過「發牌+沙盒」雙軌模式,為全球樹立了合規試點標杆;新加坡、日本等地則選擇相對開放的路徑,在明確監管邊界的同時,支持金融科技公司和支付機構開展創新試點。儘管各地區政策框架各有側重,但總體方向趨同:在保障金融穩定與用户權益的前提下,為穩定幣的健康發展營造可持續的監管環境。(詳細信息見圖表一)

  圖表1: 歐盟、美國、中國香港地區關於穩定幣相關監管的對比

  來源:華創證券-金融行業深度研究報告:穩定幣系列報告之二

  四.香港模式的制度亮點

  1. 「發牌制」明確底線:無證不得發幣

  香港穩定幣條例確立了**「持牌經營」**的基本原則。任何機構若希望在香港發行或流通穩定幣,必須獲得由金管局(HKMA)發放的牌照。未獲許可者將不得開展任何發行、推廣、交易、清算等相關業務。這一規定將穩定幣發行納入監管體系,有效遏制「濫發幣」、資金池風險等無序現象。

  圖表2:《證券及期貨條例》第 1-13 類牌照

  2. 五大監管紅線:明確運營合規標準

  註冊門檻:須在香港設立本地實體公司,實繳資本不低於2500萬港幣;

  100%資產儲備:所有穩定幣發行必須有足額、等值的法定貨幣儲備,且託管於獨立銀行賬户中;

  禁止向用户付息:防止穩定幣變相演化為高風險理財產品,降低系統性風險;

  審計與信息披露:需定期接受獨立審計機構審查,並向監管部門披露運營數據;

  反洗錢(AML)與KYC合規:所有用户與交易需滿足金融行動工作組(FATF)標準,配合反恐與反逃税要求。

  這一系列監管紅線,不僅明確了穩定幣的基本安全與透明底線,也與國際通行監管原則保持一致。

  圖表3: 香港《穩定幣條例》對申請批給牌照的最低準則規定

  3. 「沙盒機制」:平衡創新與監管

  為避免「一刀切」壓制技術創新,香港引入了「穩定幣監管沙盒」制度:具備創新潛力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項目,可以在監管機構指導下進行試點運營,逐步接受風控測試與合規評估。這一機制允許初創機構在受控範圍內進行探索,同時確保監管部門實時掌握風險變化。目前,已有數家機構進入香港穩定幣沙盒試點階段,包括圓幣科技、渣打銀行與京東科技合作的鏈上支付模型等。

  4. 制度定位清晰:鏈接本地合規與國際市場

  香港模式不僅立足本地用户合規使用,也致力於成為連接內地資產與全球流通的樞紐平臺。在「一國兩制」與自由兑換制度的支持下,香港穩定幣制度兼具「人民幣映射實驗場」與「鏈上金融中介」的雙重身份,為全球RWA(現實世界資產上鍊)、人民幣跨境測試等政策提供中立、安全、可控的數字基礎設施。

  五. 穩定幣立法背后的「政治與金融意義」

  穩定幣不僅是技術產品,更是全球金融體系權力結構中的關鍵變量。其立法進程背后,暗藏三大深層次博弈:

  1. 數字貨幣 VS 國家主權貨幣:制度競爭加劇

  隨着穩定幣逐步承擔支付、結算、價值存儲等職能,它們正在挑戰傳統國家主權貨幣的邊界。尤其是美元錨定型穩定幣的全球擴張,被視為美國金融影響力的延伸,引發各國央行對貨幣控制力流失的警惕。

  2. 清算權之爭:跨境支付通道的主導權歸屬

  誰掌握全球鏈上支付與結算的基礎設施,誰就擁有「清算權」和未來數字金融的話語權。穩定幣立法的核心,在於確立「誰可以合法地發幣」「資金如何流通」,從而重新劃定國家與平臺之間的金融主權邊界。

  3. 從貨幣到基礎設施:穩定幣正在重構全球金融底座

  穩定幣不僅是貨幣形態的延伸,更是鏈上金融的「操作系統」——它為RWA(現實資產上鍊)、DeFi、鏈上基金等提供了定價與支付的統一接口。一旦穩定幣成為主流結算單位,其背后的國家制度、法律框架將直接影響未來資產流通的方向。

  六. 穩定幣監管的未來趨勢

  隨着各國穩定幣立法的加速推進,全球範圍內正逐步顯現出幾大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首先,是否會形成統一的國際監管標準,成為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包括國際清算銀行(BIS)與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等全球機構已在推動協調框架。其次,未來可能出現「穩定幣評級」制度,由第三方或官方建立風險分級體系,幫助用户識別「優質穩定幣」。第三,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關係日益緊密,部分國家正探索「兩軌並行」機制,穩定幣服務Web3金融生態,CBDC則承擔公共支付角色。此外,穩定幣+RWA(現實資產上鍊)的趨勢也在加速,穩定幣有望成為新一代鏈上金融的定價與支付基礎設施。

  因此,在全球數字金融格局不斷演化的當下,穩定幣監管不僅是合規化的終點,更是新金融秩序的起點。

責任編輯:趙般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