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0:44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文 / 黃宏生,創維創始人、開沃集團創始人、創維汽車創始人、創維商學創始人
摘自《穿越苦難,洞見新生》(黃宏生/著),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編者按
紹興金點子紡織公司創始人畢光鈞,4月16日,墜樓身亡,享年56歲。
杭州西子電梯董事長劉文超,6月2日,墜樓身亡,享年54歲。
廣東靚家居創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墜樓身亡,享年53歲。
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長汪林朋,7月27日,墜樓身亡,享年57歲。
短短的三個多月里,4位知名的企業創始人正值壯年,卻以十分慘烈的非正常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在我國研究的當代中國企業史上十分罕見。
他們的創業時間都超過了20年,他們的企業規模在行業中都屬大中型,有人甚至成為過一省的首富。因為資訊的短缺,我們不知道悲劇背后的全部真相。抑郁症的困擾?經營業績的壓力?資金斷鏈的絕望?而或留置調查的后遺症?
但有一個事實真正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是時候關心企業家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認為中國的企業家羣體,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們,是一羣超級的樂觀主義者,是草根出身、意志果毅的鋼鐵人,是在種種質疑和打擊中最能自我排解的那類人。
但今天接二連三的事件表明,他們的心理壓力閥可能已達峰值。他們需要一個更為寬容的社會氛圍和釋放空間,同時需要一次集體的心理健康教育。
正如創維創始人黃宏生所説,坦然面對世事無常,穿越苦難是企業家的一項基本心理準備。特摘錄黃宏生新書《穿越苦難,洞見新生》中的文字,致敬那些即便「陷入深淵,仍努力涅槃重生」的人們!
01
難修能力,苦修智慧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難,每個時代也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在過去四十多年里,中國出現了很多企業家,這要感謝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前,中國沒有市場化,處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環境中,而經濟制度的轉型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解放,被壓制的創造性得以釋放,類似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形成百業待興的創業場景。
企業家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誕生,並逐漸成為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創造就業崗位,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又揹負着各種壓力,諸如資金短缺、內卷嚴重、供需失衡、新技術衝擊、成本上升、盈利困難、合作伙伴決裂等,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還要承擔因創業失敗、名利受損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可以説他們的成長史其實是一部掙脱苦難的歷史,只是苦難因人而異罷了。
過去一年,全球局勢風雲變幻。美國新總統上任,帶着再造美國偉大的目標和雄心,意欲阻止中國的崛起;在亞洲,鄰國日本也在積極謀劃,試圖通過投資收購全球產業鏈,打造在經濟領域與中國一決高下的實力。反觀國內,經濟的轉型迫在眉睫。
創維商學有一位學員叫張治雨,是鳳陽矚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90后」,很年輕的一個小夥子,主要做光伏模組。2024年光伏產業一片哀嚎,模組價格暴跌,從2.2元/瓦跌到0.65元/瓦,下降幅度達70%。他的公司的年度營收目標原本是50億元人民幣,可到年底只完成了14億元人民幣,可以想象,這中間的落差會給創業者帶來多大的打擊和壓力。
原本規劃好的一系列投資、擴張計劃,都被迫調整,資金回籠速度慢了,后續的研發、生產資金鍊一下子就緊張起來,誰遇到這種事都要腦殼疼。但在困難面前,張治雨沒有屈服,而是積極面對,開源節流,從上游模組進軍分佈式光伏,抓住機遇,拓展生態,成功突圍。正應了那句話:只要懷揣希望,堅守夢想,再黑暗的夜,也能盼來破曉的曙光。
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維經歷過無數次這樣的苦難與挑戰。而正是這些苦難,讓我們變得堅韌不拔,越來越強大,在困境中不斷突破自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創維集團的展廳入口處有一句話:難修能力,苦修智慧,這是我創業三十多年來對於苦難的理解。在我眼中,苦難是上天賜予我們成長的禮物。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僅表現在他的聰明才智或者具有的獨特技能上,更體現在他面對危機和壓力時的反應能力上。
聖人云:「心不死則道不生,欲不滅則道不存,心不苦則智慧不開,身不苦則福祿不厚。」不曾經歷生死,又怎會對人生大徹大悟;不曾陷入深淵,又何來涅槃重生;每個自強不息的人,都曾無處可依。經歷苦難,是爲了讓內心通明,坦然面對世事無常;穿越苦難,意味着學會與苦難共存,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
創維的成長何嘗不是在一次次跌入深谷后,又一次次爬起的穿越過程。2000年,中國家電史上最大的「兵變」就發生在創維,當年的「陸強華事件」曾轟動業界,讓我這個「黑心老闆」在全國媒體面前丟盡了臉面,事業一時陷入絕境,哪怕后來輿論給我平了反,但現在想來仍然讓人羞赧、后怕,從一開始抱怨老天不公到合作伙伴忘恩負義,再到逐漸平靜面對。
那次磨難之后我突然開悟,以至再有類似事情發生時我可以做到完全不在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分歧,老闆與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既非天然的盟友,也未必是一對前世就結下深仇的冤家。危機發生后,只要雙方能夠平心靜氣地溝通,積極化解分歧,還是能化干戈爲玉帛的,還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的。
企業的苦難分內外,外是外部環境的突變帶來的打擊,要通過內在的力量來應對苦難;內是內部的文化、環境等帶來的,有時候會發生一些衝突甚至是停滯,可能讓企業毀於一旦。正視錯誤就是正視苦難,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把問題發掘出來,接受它、穿越它,才能奮起反彈。
人生是為心的修行而設立的道場。苦難與挫折會伴隨人的一生,挫折能增強人的韌性與敏捷性,是寶貴的財富。沒有苦難,難有非凡的人生。爲了讓穿越苦難變得更有意義,我總結出了9條穿越苦難的心法:
穿越苦難不是沒苦硬吃,而是一種人生哲學。
正視苦難才能穿越苦難。
生活的本質是長期的痛苦和瞬間的快樂交替的過程。
痛苦是人擺脫孤獨和迷茫、找到人生價值、獲得內心平靜的必經途徑。
苦難,從來不是人生的終章,它是磨礪意志的砂石,是孕育智慧的暗室,更是開啟嶄新可能的萬能鑰匙。
只有經歷過苦難,並修煉好了危機應對能力的人,才能在不確定的人生旅途中后來居上,贏得未來。
成功的道路是艱辛的付出和痛苦的堅持,做好吃苦的準備才能少吃苦。
先在痛苦中奮鬥,纔可能有快樂的結果,經歷過痛苦之后的快樂纔是大快樂。
企業家應該把面對苦難和吃苦作為一種基本心理準備。
02
「以小博大」不是盲目冒險,而是一種智慧的經營策略
1988年,可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元年」,因為在這一年,私營經濟被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很多知名企業都是在這一年前后成立的,像華為、萬科、富士康等,包括創維也是在這一年創辦的。
那個年代的創業環境,不像現在可以A輪、B輪地進行融資,幾乎都是從零開始將有限的資金發揮到極致,這纔有了創業歷程中一次又一次「以小博大」的案例。這當中有現實窘迫的成分,也有創業者敢於嘗試的勇氣。
往小總結:「以小博大」不是投機主義、賭博行為,而是一種低成本快速試錯並取得成功的能力。往大歸納:「以小博大」是一種敢於拼搏的企業家精神,更是一種宏大格局與精細實干相融合的超凡修為。
創維成立之初,主要在香港做電子元器件貿易,結果出師不利,初次創業就幾乎血本無歸,讓我大病一場。后轉戰深圳投身製造業,先是在製造電視遙控器上挖到第一桶金,但后來在製造麗音解碼器上栽了跟頭。之后面對重重壓力開始製造電視,面對香港知名企業訊科、瑞凌集團在電視產業投入數十億元遭遇的重大失敗,創維憑藉「星期六工程師」的靈活用人策略,以及15%的股票期權,讓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企業得以崛起,這是真正改變創維命運的一個開端,也是創維發展史上我最為得意的一次經典的「以小博大」案例。對此,有幾點心得還是值得分享的。
首先,商機從來都近在咫尺,生意不分大小。哪怕再微小的生意,只要精準契合大眾實實在在的需求,它的背后就一定藏着無限潛力,能爆發出巨大能量。
其次,身處科技時代,人才制勝是鐵律。產品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有一個技術過硬的團隊,研發出的產品推向市場才能收穫認可,企業站穩腳跟,纔有生存下去的底氣。
然后,人才招攬和留存很有門道。在創維很弱小時,15%的股票期權的價值並不明顯,卻使人才看到了企業的未來和希望,能把人才變成合夥人。員工與公司利益深度綁定,纔會實現共贏的局面,團隊凝聚力、戰鬥力自然直線上升。
最后,市場敏感度特別重要。當年正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歐市場一下子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創維迅速捕捉到這一市場需求,開發出了兼容各種制式的「第三代國際線路彩電」,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市場需求。在商場上,速度就是關鍵,誰能快人一步,誰就能搶佔先機,吃下市場紅利。
十多年后,當創維從智能家電跨界到新能源汽車上時,也將「以小博大」發揮到極致,成就了一個跨界創業的成功案例。
2008 年的北京奧運會以「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為理念,可以將其看作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新能源汽車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重要開端。
那個時候,關於「雙碳」理念及新能源汽車的知識並不像今天這樣普及,全世界有多少人能搞清楚這些?可以説少之又少。剛開始我也不懂,一個家電大佬要轉行做汽車,跨度太大了,怎麼辦?我先是花了1000萬元人民幣在重慶收購了一家兩輪電動車廠,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瞭解市場、技術,關注電池發展,對新能源行業的生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再綜合考慮國家政策、行業趨勢、技術變革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一年后才正式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
汽車行業自不必説,投資大,人才密集,涉及領域廣。2010年,我花了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南京金龍,直到2020年才推出乘用車產品,循序漸進,先做新能源客車,因為客車的投資小,隨后發展到物流車、重卡、牽引車等,經過了商用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沉澱,我們對於新能源汽車的三電核心——電池、電機、電控擁有了足夠的技術積累,這才大膽進入乘用車領域。
「以小博大」不能急於求成,更不是盲目投資,而是在深入瞭解行業之后的抉擇。要一步一個腳印,在前期投入有了初步成果后,再決定后續是否繼續投入資金,用於拓展產品線或升級服務,每一次擴張都要依託前期積累的數據及用户反饋。
近幾年「爆雷」的那些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無不是對行業缺乏深入瞭解就赤膊上陣,結果是燒光了幾百億元、上千億元人民幣的海量資金后,最終走向倒閉邊緣。
在商業的競技場上,「以小博大」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冒險,而是一場需要精心佈局、步步為營的漫長征途,唯有秉持良性發展、循序漸進的理念,纔可能在波譎雲詭的市場浪潮里站穩腳跟。企業成功的過程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因此我總結了「以小博大」的12 條經驗:
「以小博大」不是盲目冒險,而是一種智慧的經營策略。
商界的本質是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找無限的可能。
真正優秀的企業家,不是擁有最多資源的人,而是能夠「以小博大」,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
「以大博大」有風險,「以小博小」難成事,「以大博小」高成本,「以小博大」真智慧。
在成功的企業家眼中,小生意也有大機會。
小的投入,如果用在了刀刃上,就能產生大的效應。
「以小博大」的道路,是智慧與勇氣的結合,是耐心與堅持的結晶。
小,不是侷限,而是出發點;博大,不是終點,而是不斷追求的過程。
擁有大格局,願做小事情,在小處着手,才能在大處收穫。
小投入也能撬動大市場,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運用資源。
「以小博大」,需要明確方向、找準節奏、及時糾偏。
真正的成功,不是起點的大小,而是能否「以小博大」,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03
洞察時代變遷,才能引領新生
在人生這場漫長且未知的旅途中,苦難猶如嶙峋怪石,橫亙在前行的道路上,避無可避,每一次與苦難的短兵相接,都是在錘鍊自身。企業成功的過程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由此實現洞見新生。
苦難中往往孕育着新生,從那密不透風的絕望幕布下努力透出希望的微光,創業是一場向死而生的逆行。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變得更強大!那麼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浪潮里,如何抓住機會呢?
信息洪流每日奔湧,時事新聞、行業研報、前沿科技資訊,皆是暗藏機會的富礦,我們靜下心來深挖細究,於字里行間捕捉社會變遷的風向,要從大眾新興的喜好、抱怨聲里,敏鋭地嗅出尚未被填滿的市場缺口。我每天都會找人把信息做成剪報,還會用筆記本記錄一些重要信息,以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
我喜歡四處結交朋友,不管在國內,還是在海外。未來幾年,出海將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經在中東認識一位傑出的中國女性,她是江蘇徐州一位農民的女兒,一無所有隻身出海,經過多年打拼在中東迪拜收穫了自己的事業和愛情。出海后你才能知道全球市場有多大,我們未必要一直擠在國內這個市場圈子里,這就是所謂的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版圖中,探尋新藍海已然成為企業破局、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密鑰。開啟這片未知寶藏的密碼,往往就隱匿於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里。聚焦大眾生活中的痛點與不便之處,恰似找準了開鎖的孔竅,這是深入挖掘潛在商機的第一步。因為那些讓人困擾、頻繁吐槽的日常難題,背后實則暗藏着巨大的市場需求,亟待被滿足與優化。
想要精準洞悉這些需求,與不同圈層的用户進行深度訪談必不可少。跨越年齡、性別、職業、地域的藩籬,與形形色色的羣體促膝長談,聆聽他們最真實的聲音。與此同時,前沿科技的發展、政策風向的轉變,以及社會潮流的更迭,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航標。而政策導向,猶如海上燈塔,為企業照亮合規前行的路線,順着政策鼓勵扶持的方向佈局,無疑能獲得更多助力。
找不到新藍海怎麼辦?如果難以尋覓全新的藍海領域,那麼就巧妙地在現有市場格局里開闢藍色航線,同樣能駛向成功的彼岸。
以創維汽車為例,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形勢前所未有,從2018年的487家到現在的不足50家,大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創維汽車選擇深耕國際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國內的慘烈廝殺,為自身發展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空間和時間。
創維在戰略上推行全品類戰略,涵蓋4~18米長的所有車型,這種全面的產品佈局能夠滿足不同客户羣體的需求,無論是個人日常出行的小型車需求,還是商用車領域的中大型車輛需求,都能在創維汽車的產品體系中找到對應的車型。全面對接多元場景,使得創維汽車的盈利維度多樣化。
在技術方面,「閃充閃放」技術搭配800V 全域高壓平臺、4C超級快充電池是創維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閃充功能可以大幅度縮短充電所需的時間,在超充環境下,創維EV611超充做到了充電8分鍾續航800里,基本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實現快速補能,這有效緩解了用户的「里程焦慮」。
全球首創的100kW-4C直流放電功能,對外放電持續功率高達100kW 以上,能在緊急情況下為其他車輛提供電力援助,還可以實現車對家充電、車對櫃充電等。
創維3.0 主動健康技術中的非接觸式健康監測系統通過車內的傳感器和拍照等非接觸方式,實時監測駕駛者的生命健康指標;主動睡眠促進技術,讓客户更好地用碎片化時間休息,補充能量。
這些是創維汽車突圍的幾個關鍵點。從致力於引領全新生活方式,打造奮鬥者的第三空間,到成為上班族午休能量補充站、全家出門旅遊的移動便捷酒店、高效工作與休閒生活的同步、個人職業自由實現的最佳場景,由此尋找屬於我們的未來。
洞見未來要跟隨科技革命的偉大時代。以前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可以升級為STEM,分別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這是一種跨學科的教育理念與整合性的學習方法,具有STEM 素養的人才是未來的趨勢。
在洞見未來的過程中,我們要持續學習,勤修內功待花開。找到一羣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學習,在尋得藍海的漫長征途里,撥開迷霧,洞悉市場潛藏的趨勢脈絡。
此外,還要保持身心健康,多活一年可比多掙一年錢更重要,創業者應該把保證身心健康視為最重要的事情。我每天的口頭禪就是睡好一個午覺,保持能量滿滿。創業者保持永續前進的動力可以歸納為三個字:睡、吃、動,即要作息規律、飲食均衡、合理運動。我對洞見新生也總結了13條經驗:
永遠對未來充滿信心,在每個轉折點上都能找到成長的力量。
洞見新生不是追隨潮流,而是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維。
只有敢於擁抱變化並不斷創新的人,才能在變革中脫穎而出,引領未來。
生活的真諦在於不斷探索未知,創造新的可能。
洞察時代變遷,才能引領新生。
洞見新生是擺脫舊有束縛,找到自我革新的必由之路。
洞見新生,需要在時間的長河中守住那顆永恆不變的初心。
洞見新生的道路充滿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鑄就了不凡。
洞見新生是一種覺醒,從沉睡中甦醒,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洞見新生,不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對未來的熱烈擁抱和積極探索。
真正的強者,不是從未失敗的人,而是從失敗中不斷站起來的人。
身心健康是奮鬥者永續前行的保障,活得久才能不斷洞見新生。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受考驗,怎能成大器。
最后,讓我們攜手啟程,無畏無懼地穿越苦難的荊棘叢,踐行「以小博大」的智慧謀略,將不可能的天塹化為通途,擁抱洞見新生的希望曙光,擁抱變化浪潮,齊心協力共創璀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