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1 10:31
有人在喊投資退出難,有人賺得盆滿缽滿。
當蜂巧資本在2025年5月以190.2港元/股清倉泡泡瑪特,14年堅守最終換來31.23億港元的史詩級退出時,江蘇宏信的基石投資者卻因港股IPO首日破發承受IRR-10.6% 的虧損。
這一幕恰是2025年消費資本退出的縮影——有人斬獲400倍回報笑傲江湖,有人含淚止損黯然離場。
2025年哪些資本成功退出了,還賺到了錢?哪些消費賽道更受重視,哪些賽道又被冷落?對消費品行業,又意味着什麼?
瀝金對2025年上半年各種類型的消費品行業退出事件進行了覆盤研究,希望能給讀者帶來更多啓發。
投資推出加速
哪些機構賺到錢了?
整體來看,投資機構的退出相對活躍了一點,從IPO退出上半年有10起就能看出來。
從受理數量來看,A股IPO通道的確是正在放開。
今年上半年,A股三大交易所合計受理IPO申報11家,其中科創板2家、深主板1家、北交所8家。去年同期僅北交所受理2家申報,滬深兩市都是零受理。
但IPO只是退出的一部分,更多基金減持公告發了一遍又一遍,但賣不出去只能砸在手里,押中「當紅炸子雞」的仍然是少數,大量普通企業仍在IPO破發、流動性枯竭的泥潭中掙扎。
從退出事件的細節來看,還有這樣三個特徵。
首先是國資接盤比例攀升。
山東財金、浙江國資、揚州廣陵國投等機構在2025年老股轉讓中佔比超30%。例如山東財金接手山東陽成生物3.23%股權,浙江國資承接寧波湧聯匯股權。
其次是,消費品牌的IPO回報兩極分化。
既有蜜雪冰城、滬上阿姨(嘉御資本部分份額回報9.14倍)、古茗這樣的高回報率案例,也有江蘇宏信超市港股IPO破發的案例,傳統零售估值正在承壓。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港股越發成為IPO退出的香餑餑。
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市值超2000億,連Pre-IPO輪的投資者都有超過8倍的回報;滬上阿姨5月份登陸港交所,目前市值超過130億港元。
再者,併購多集中於成熟品牌。
併購退出中16.5億元全資收購絲域實業(頭發護理)、高絲收購印度護膚品牌Foxtale,表明資本向已驗證商業模式的個護、美粧細分賽道集中。
產業資本併購整合也正在加速,孩子王收購絲域實業、百果園參與温氏乳業老股轉讓,凸顯產業方通過併購補全生態佈局。
最后,非頭部企業多轉向老股轉讓。
67起老股轉讓中52%為區域型消費企業,因IPO無望選擇老股轉讓變現。
三大趨勢
反應消費市場變化
消費市場也正在發生一些更深層的變化,從中可以發現三個大趨勢。
首先是資本正在撤離非頭部項目。
典型如上海耐動體育,動域資本全額回購20%股權,杭州舒彩網絡0.02%股權也被回購。這些項目多處在邊緣消費領域,標準化程度低。
這些多為2017-2018年投資的項目,持有7-8年后仍未達預期,消費基金存續期往往集中在6-7年,時間超限,即使割肉也不得不退出。
其次是茶飲賽道出現集體IPO退出潮。
古茗、蜜雪冰城、滬上阿姨順利實現IPO,這三家品牌的IRR(投資的年化收益率)也十分理想,分別達到了35.8%、40.5%和137.1%。
值得留意的是,這幾家品牌都經歷過2019-2022年的資本狂熱期,美團龍珠、高瓴在蜜雪單筆投資都達到了9.3億。
之所以出現退出潮,原因有兩點:茶飲賽道滲透見頂,以及機構資金的流動周期到了。
按窄門餐眼的數據,全國現製茶飲門店總數已經接近40萬家,一二線城市每萬人門店數超過4.2家,飽和信號明顯。另一方面,紅杉中國投資古茗到退出是1539天,與基金清算節點還算契合。
對比其他項目,茶飲賽道滿足了資本「高頻剛需+標準化運營」的效率需求,選擇在當下的高點退出,是個不錯的時機。
再次,在傳統零售與食品賽道虧損退出相對高發,這些賽道政府基金普遍撤退。
典型案例如江蘇宏信,IPO時IRR竟為負值,反映實體零售受社區團購衝擊。
國資的戰術撤退在山東、江蘇兩省尤為醒目。山東財金集團從山東米滿多智能科技和山東奧樂客同步撤資,江蘇國資則從江蘇有色金屬進出口、江蘇奧普萊醫療等項目中退出。2025年國資背景基金在消費領域退出事件達38起,佔全部退出事件的37.2%,撤退資金規模超28億元。
這些曾依賴政府補貼的地方消費品牌,正失去「温室保護」,被迫直面市場競爭,這也説明政策紅利的時代已經終結,品牌必須建立真正的市場競爭力。
這些現象背后有共同的根本原因。
一是消費市場結構性變化明顯,Z世代消費佔比顯著增加,傳統產品需求轉移。二是資本環境緊縮,投資機構回籠資金壓力增大,三是實體消費遭遇線上衝擊,即時零售和電商對傳統實體衝擊明顯。
瀝金點評
茶飲成為最后贏家絕非偶然。蜜雪冰城2.3萬家門店覆蓋全國縣城,古茗採用「區域冷鏈配送」保證鮮果供應,它們的成功證明:在消費下行周期,極致效率纔是護城河。
健康消費的技術突圍也帶來新啟示。太力科技把航天材料轉化為家用真空收納,C技源用微膠囊技術解決益生菌失活難題。它們的產品溢價不是靠營銷,而是專利技術創造的不可替代性。
個護美粧的困境則是一面鏡子。除絲域實業被併購外,全年無頭部公司退出成功。大量依賴代工、配方同質化的品牌,在流量成本飆升后陷入僵局。
未來消費投資的破局點在哪?
能穿越周期的從來不是網紅爆款,而是扎進產業鏈深處的定力。背后沉默的耕耘,纔是消費行業真正的護城河。
注:文/瀝金,文章來源:瀝金,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