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生科技指數ETF(159742)反彈拉昇漲近1%,連續3天淨流入,機構:港股科技板塊2025年中報或存在較大彈性

2025-08-01 09:46

截至2025年8月1日 09:41,恆生科技指數(HSTECH)上漲0.56%,成分股蔚來-SW(09866)上漲7.90%,阿里巴巴-W(09988)上漲2.51%,聯想集團(00992)上漲1.98%,百度集團-SW(09888)上漲1.89%,中芯國際(00981)上漲1.76%。恆生科技指數ETF(159742)上漲0.67%,最新價報0.75元。拉長時間看,截至2025年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ETF近1月累計上漲2.75%。

流動性方面,恆生科技指數ETF盤中換手1.06%,成交2530.40萬元。拉長時間看,截至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ETF近1周日均成交2.86億元。

8月1日早盤,蔚來-SW港股強勢高開8.76%。消息面上,7月31日晚間,蔚來旗下樂道品牌首款量產車型樂道L90正式上市,新車定位智能大空間家庭用車,提供整車購買與電池租用兩種方案,起售價分別為26.58萬元和17.98萬元,並於8月1日起在全國同步開啟交付。作為樂道品牌的核心產品,L90聚焦家庭用户出行需求,搭載蔚來最新一代智能駕駛系統和電池技術,憑藉高性價比與場景化配置引發市場關注。

中信證券表示,預計港股2025年中期業績將於8月中下旬集中發佈。按當前已有盈利預期的公司測算,2025年上半年恆指整體營收同比增速較去年同期顯著抬升,惟盈利增速或温和放緩。部分細分行業呈現信心增強趨勢,如新消費、科技與醫藥板塊,業績高增或大幅好轉預期下,財報披露前的盈利預期仍在上修,建議佈局業績預期向好且有良好確定性的板塊。恆生科技指數方面,近期盈利預期雖有小幅下調,但主要緣於外賣補貼擾動的幾家互聯網平臺,且相關利空已被市場充分定價;其余子行業盈利預期普遍呈上修態勢,尤以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及消費電子最為突出。其中,新能源車與半導體的業績預期分歧較大,隱含更高的彈性空間;消費電子業績預期雖分化較小,但景氣確定性強。綜合來看,恆科2025年中報有望呈現「穩健為主、向上有彈性」的格局。

規模方面,恆生科技指數ETF最新規模達23.60億元,創近1年新高。

份額方面,恆生科技指數ETF最新份額達31.88億份,創近1年新高。

從資金淨流入方面來看,恆生科技指數ETF近3天獲得連續資金淨流入,最高單日獲得6358.52萬元淨流入,合計「吸金」1.23億元,日均淨流入達4088.28萬元。

數據顯示,槓桿資金持續佈局中。恆生科技指數ETF最新融資買入額達2167.83萬元,最新融資余額達2.59億元。

截至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ETF近3年淨值上漲31.33%。從收益能力看,截至2025年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ETF自成立以來,最高單月回報為33.70%,最長連漲月數為4個月,最長連漲漲幅為23.01%,上漲月份平均收益率為7.44%。

截至2025年7月25日,恆生科技指數ETF近1年夏普比率為1.63。

回撤方面,截至2025年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ETF今年以來相對基準回撤0.54%。

費率方面,恆生科技指數ETF管理費率為0.50%,託管費率為0.15%。

跟蹤精度方面,截至2025年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ETF近3年跟蹤誤差為0.047%,在可比基金中跟蹤精度最高。

從估值層面來看,恆生科技指數ETF跟蹤的恆生科技指數最新市盈率(PE-TTM)僅21.13倍,處於近5年15.1%的分位,即估值低於近5年84.9%以上的時間,處於歷史低位。

恆生科技指數ETF緊密跟蹤恆生科技指數,恆生科技指數代表經篩選后最大30間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恆生科技指數(HSTECH)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騰訊控股(00700)、網易-S(09999)、阿里巴巴-W(09988)、小米集團-W(01810)、快手-W(01024)、中芯國際(00981)、美團-W(03690)、比亞迪股份(01211)、京東集團-SW(09618)、理想汽車-W(02015),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69.81%。

(文中個股僅作示例,不構成實際投資建議。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恆生科技指數ETF(159742),場外聯接(博時恆生科技ETF發起式聯接(QDII)A:014438;博時恆生科技ETF發起式聯接(QDII)C:014439)。

以上產品風險等級為: 中高(此為管理人評級,具體銷售以各代銷機構評級爲準)

風險提示: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不同類型的基金風險收益情況不同,投資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投資者應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情況,結合自身投資目的、期限、投資經驗及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不應採信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銷售行為及違規宣傳推介材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