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牧草與麥浪的交響

2025-08-01 07:01

□ 胡文平

《交融·交匯·交響——嘉峪關文物中的民族團結故事》記錄了留存在雄關大地上的長城遺址、摩崖石刻、魏晉磚畫等眾多文物背后所藴含的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生活的故事,串聯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鮮活印記,再現了嘉峪關文物背后的多元文化交融史。

在這部書中,長城既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更是連接絲綢之路東西兩端和黃河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橋樑與紐帶。一方面,長城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構成中華民族心理認同的客觀依據,而這種底藴、內涵又與長城的雄偉博大所激發的豪情壯志完美地融為一體,最終積澱、熔鑄成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另一方面,長城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

該書通過大量的史實和故事,詮釋了長城的內涵:長城形式上是軍事的,實質上卻是文化的,其斑駁的牆體、殘缺的烽燧,無一不是文化的象徵。當古老的長城完成它的歷史使命,歷史又賦予它以全新的意義:它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標誌性建築,有着團結奮鬥、衆志成城、頑強不屈、自強不息、守望和平的精神內涵。

該書對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進行解析,從歷史背景、文化影響、動人故事等方面,使博物館里沉靜的文物成為活生生的民族團結案例和教材。

這部書還以翔實的史料,論證了嘉峪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書中詳細介紹了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出土的壁畫磚,生動地再現了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歷史畫面。在壁畫內容上,以宴飲、出行、狩獵、農耕、採桑、畜牧、打場等為主的生活場面,勾畫出古代各族人民的民間風俗,古朴、真實地再現了各族人民半耕半牧的生產生活情景。這些壁畫多出自技藝高超的民間畫師之手,他們用形象生動、鮮明質朴的繪畫手法真實地描繪了墓主人的生活場景,成為魏晉時期民俗生活的真實寫照。畫像均為一磚一畫,上下分層排列,內容豐富。爲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有的以連環畫形式展現,用數塊畫磚組合,形象地描繪出社會生產和生活場景。畫磚設色也較複雜,多采用勾填的畫法,一般用土紅色起稿,后用墨線勾出輪廓,再用赭石和紅色填入色彩。

在書中,許多民族融合的例證栩栩如生,如黑山岩畫。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的中部,東連河西重鎮酒泉,西接瀚海戈壁,南倚祁連雪山,北臨巍巍黑山,源於祁連山的討賴河水貫穿全境,自古就是河西走廊的鎖鑰,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黑山位於嘉峪關西北,古稱「洞庭山」,山澗泉水﹑溪流潺潺而下,山下的大草灘地廣草茂,從古至今就是理想的天然牧場。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厚的自然資源,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存之地和精神家園。

通過這部書,我們彷彿走進了遠古時代,那時候,人類的活動與交流,在沒有文字之前,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圖畫,將這些圖畫和意願刻鑿於光滑的崖壁之上,這就是巖畫的形成原因。黑山岩畫記錄了遠古各民族放牧﹑狩獵﹑祭祀﹑舞蹈等場景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像和抽象符號,是研究古代民族生產生活史的文化寶庫和百科全書。

《交融·交匯·交響——嘉峪關文物中的民族團結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奮鬥精神,照出的是中華兒女相濡以沫、水乳交融、血濃於水的款款深情。全書故事精彩,詮釋生動,令人目不暇接,遐思悠遠。

(《交融·交匯·交響——嘉峪關文物中的民族團結故事》,張曉燕編著,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