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媒體報道 | 永清環保以研發體系夯實技術底盤

2025-07-31 20:58

  編者按:2023年6月,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岳麓峰會提出「把長沙打造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兩年來,「永清環保減污降碳總部研發中心」承擔生態環保和先進能源領域全球化研發項目的關鍵技術研發創新、資源鏈接、成果轉化及產品推廣,是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的創新引擎與綠色底色。

 中央廣電總檯國際在線、紅網時刻、長沙新聞綜合頻道、星辰在線等媒體報道永清環保用「硬核科技化解污染,修復綠水青山」的故事,公司構建起「土、水、固、氣、碳」全域治理體系,並以強大研發體系夯實技術底盤。公司前瞻佈局,以技術全鏈條築牢基石,賦能未來。

紅網時刻:

用「新」煉成「環境修復師」

287萬噸二氧化硫、0.5萬噸顆粒物、28萬噸氮氧化物、30萬噸碳排放、103萬噸固廢——在永清集團黨委書記、永清環保減污降碳總部研發中心總經理馬英眼中,這並非冰冷的排放清單,而是每年被他們成功「抹去」的污染量。

「用硬核科技化解污染,修復綠水青山,正是我們的使命。」馬英語氣篤定。

位於瀏陽經開區的永清環保減污降碳總部研發中心內,500余台套高精度、智能化研發檢驗檢測儀器正精密運轉。作為全國民企首創、湖南首家落地的減污降碳研發創新中心,這里聚焦「生態環境+先進能源」技術雙輪驅動,正成為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的創新引擎與綠色底色,為美麗湖南筑牢生態基石,鍛造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技術硬核。

「吃進」垃圾,「吐出」電力——理念美好,實踐卻佈滿荊棘。城市生活垃圾組分複雜、水分高、熱值低,焚燒過程普遍面臨燃燒不穩、煙氣治理難、發電效率低等關鍵技術挑戰。

永清環保亮出「殺手鐗」:創新研製「順推乾燥+逆推燃燒燃燼」及分段驅動結構的複合式生活垃圾焚燒爐排爐,集成煙氣再循環烘乾工藝、CFD數值模擬等多項創新技術,使焚燒熱灼減率降至1.26%,遠優於5%的國家標準。應用此項核心技術,永清環保衡陽、新余垃圾發電項目2024年全年處置生活垃圾近百萬噸、協同處置污泥5萬噸,發電量超3億度,實現碳減排30萬噸。其中衡陽垃圾發電項目在「停爐次數、停爐時間、重啟速度」等關鍵指標位列全國前列。

仲夏時節,沃土滋養着成片水稻。走進永清環保土壤修復實驗室,實驗桌上整齊排列着來自全國各地的「病土」樣本。「我們的目標,是讓這些‘受傷’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馬英説。

以受重金屬污染的冶煉場地修復為例,永清環保開出「綠色處方」:對地塊內污染程度較低、無需異位開挖的下層土壤,創新應用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馴化特殊菌羣,精準觸發土壤「生物成礦」過程——降低環境電位、提升pH值,將重金屬牢牢原位「鎖」定,穩定率突破90%。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的特性,使其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地超10項示範工程上大顯身手。

作為土壤修復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永清環保的創新成果正持續賦能大地新生:「土壤重金屬原位生物固定穩定修復技術」在國際上出於領先水平;協同稻米降鎘富硒技術入選生態環保部「綠色一帶一路技術」,多年來持續助力耕地實現安全種植,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典型酸根態重金屬污染鈍化材料」生產成本較國際同類產品低50%以上,實現進口替代;「土壤修復一體化成套裝備」填補行業空白......近年來,永清環保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污染治理」專項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1項。

從土壤出發,永清環保構建起「土、水、固、氣、碳」全域治理體系,並以強大研發體系夯實技術底盤。近年來,永清環保在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及境外設創新平臺與孵化基地,通過「全球招引+飛地孵化+區域轉化」運營,為長沙篩選匹配優勢科創資源,匯集全球專家200余人。「研發資源來自全球,成果用於全球。」馬英介紹,中心已構建20余條核心產品設計與中試產線,成功推動200余項技術、產品成果的順利轉化,轉化率高達98%以上,這羣紮根湖南的「治污人」,正蜕變為全球產業的「輸出者」。

從傳統污染物到新污染物,永清環保的變革雄心不止:提升特色膜材料核心競爭力,解決當前膜產品在高鹽高氯環境下易污染、易結垢、成本高等痛點問題;自主創新並掌握飲用水催化氧化高效處理技術及材料,築牢全球飲用水安全根基;構建稀貴金屬資源循環產業鏈,推動金、銀、鉑、銦、鈷等從粗加工到電子級化合物的高端轉型,為芯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提供「零廢棄物」一站式服務,築牢中國「無廢城市」建設的核心底座......

走進永清環保實驗室里,土壤修復菌劑在顯微鏡下靜靜繁衍,這里沒有江濤翻湧的壯闊,卻讓曾被重金屬侵蝕的土地重新得到安全利用,讓垃圾焚燒后的飛灰與爐渣變身為環保建材。這,便是長沙「研」值在綠水青山間最硬核的閃光。

中央廣電總檯國際在線:

踐行環保科技,擘畫綠色新未來

在永清環保的實驗室內,一套套精密的儀器有序運作,一組組嚴謹的數據被仔細記錄——它們正為減污降碳目標的實現提供着精準的監測依據和技術支撐。

「我們通過研究世界的先進垃圾發電技術,以自有技術和自主品牌,研發設計了適用於國內垃圾屬性的系列垃圾焚燒爐排爐。」永清環保總部研發中心總經理馬英介紹。「這項裝備有效解決了垃圾燃燒不穩定、不充分、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治理能力差、發電效率低等關鍵技術難題,並且已經應用於衡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在衡陽市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有1500噸生活垃圾轉化為清潔電能。永清環保為其量身打造的「城市淨化器」,2024年衡陽、新余垃圾發電項目全年處置垃圾近百萬噸、協同處置污泥5萬噸,發電量超3億度,碳減排30萬噸——其排放指標更優於歐盟標準,煙氣中二噁英等關鍵污染物濃度被牢牢控制在安全閾值內。

  同時,永清環保在土壤污染治理領域也取得進展。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其研發的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在湖南省某冶煉場地綜合示範工程中成功應用。該技術通過篩選培育菌羣,利用菌羣混合修復誘導生物成礦過程,顯著降低環境電位、提升pH值,實現重金屬原位固化穩定率大於90%。

  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相較於傳統藥劑,該技術不僅成本更低、綠色無污染,而且大幅減少了土方開挖量,是名副其實的‘減污降碳’利器。」

  目前,該技術已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地開展示範項目超10項,修復效果長效顯著,為解決歷史遺留土壤污染問題、改善區域環境、保護水土安全提供了高效方案,經省科技成果評價達國際先進水平。

  永清環保的技術優勢正轉化為全球影響力。相關技術應用於國際石油污染治理、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等項目中;在粵港澳、長三角等地設立創新平臺,更在美國建立IST分中心。自永清環保創新中心成立以來,已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硫287萬噸、氮氧化物28萬噸,年節水量達1000萬噸,為德龍鋼鐵、藍思科技等500強企業提供綠色轉型方案。

永清環保作為長沙環境治理產業鏈的「鏈主」企業,背后是長沙對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度踐行與長遠佈局。近年來,長沙緊扣環保產業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把節能環保產業鏈作為全市17條重點產業鏈之一,規模以上企業超過370家,綠色新產業和新產能發展壯大,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研發任務源自全球,研發成果用於全球。」馬英表示,在長沙邁向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征程中,永清環保將繼續推動城市的綠色發展。

長沙新聞綜合頻道:

聚焦「生態環境+先進能源」技術雙輪驅動

永清環保減污降碳總部研發中心啟動建設以來,聚焦「生態環境+先進能源」技術雙輪驅動,面向全球電廠、鋼鐵冶金、化工等傳統行業及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等重點發展行業,開展全流程減污降碳技術研發與應用,並在境外建創新孵化基地,提供綠色轉型升級服務,賦能企業建成20余家國家綠色工廠或設計示範單位,構建10余項國家級重點示範工程。依託中心承擔的減污降碳重大標誌項目,目前已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硫287萬噸、年固廢利用量103萬噸。

永清環保減污降碳總部研發中心總經理 馬英 通過「技術輸出+標準制定」,積極承擔全球重大示範項目建設,成果應用在國際石油湖污染治理等重大標誌項目,輻射歐美、「一帶一路」、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重點區域,成為長沙研發實力向外輻射的重要窗口。

星辰在線:

讓每一寸土地都能承載綠色未來

技術矩陣打破國際壟斷

  走進位於瀏陽經開區的永清環保實驗室,三組改寫行業規則的技術成果構成環保壁壘:水土環境跨介質調控技術經權威鑑定達國際領先水平,為南水北調工程水質保障及雄安新區「水城共融」生態規劃提供關鍵科技支撐;土壤原位生物修復技術實現重金屬固定率超90%,使「鎘米田」重獲新生,保障糧食安全;自主研發的典型酸根態重金屬污染鈍化材料,生產成本較進口產品直降50%以上;公司核心產品「土壤與修復藥劑自動混合一體化設備」入選國家科技部、工信部等六部委共同發佈的《土壤污染防治先進技術裝備目錄》。

  「環保產業正經歷從工程服務向技術驅動的深刻轉型。」技術負責人指着一套入選國家級目錄的土壤修復裝備介紹。該裝備在深圳玉龍項目——這個地處最中心區、體量最大、投資最高、標準最嚴的全國環境修復標杆工程中,實現了從工程施工到全鏈條技術服務的價值躍升。其背后是中心承擔的3項國家「場地污染治理」重點專項,其中「中南有色金屬冶煉場地綜合防控技術」已成為行業範本。

全球協同鍛造技術利劍

  在煙氣治理領域,永清環保接連斬獲陝西富縣電廠兩期脱硫島項目。其超潔淨技術體系使污染物排放濃度僅為國標限值的1/3,打造出火電綠色轉型的"長沙方案"。

  「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技術突圍的底層邏輯。」永清環保減污降碳總部研發中心總經理馬英道出創新路徑。通過引進歐美領先技術,聯合美加韓頂尖團隊二次開發,該模式已構建20余條核心產品中試線。創新網絡更延伸至粵港澳、長三角及海外,中心匯集了中、美、加等國一流專家200余名,與兩名兩院院士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着科創資源的全球融通。

  綠色賬本彰顯生態價值

  衡陽、新余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運行數據見證着三重效益:年處置生活垃圾近百萬噸、協同處理污泥5萬噸;年發電量超3億度,相當於節約標煤4萬噸;其中衡陽垃圾焚燒發電廠「停爐次數」「重啟速度」等關鍵指標領跑全國。技術團隊展示的檢測報告顯示,該項目焚燒熱灼減率低至1.26%,遠優於5%的國家標準,排放指標全面優於歐盟標準。

  中心近三年技術成果已形成規模效益:年減排二氧化硫287萬噸、顆粒物0.5萬噸,固廢利用量達103萬噸,危廢處理量6.5萬噸。在重慶鍊鐵廠污染地塊修復中,約25萬平方米污染場地重獲新生,打造全國工業遺存綠色轉型樣板。

  面對未來,馬英透露中心的前瞻佈局:聯合院士團隊突破膜技術瓶頸,推進海水淡化應用;錨定新污染物帶來的飲用水安全等重大環境和民生問題,自主創新並掌握飲用水催化氧化高效處理技術及材料,提供飲用水處理服務及產品;構建稀貴金屬資源循環鏈,為芯片、量子計算等新質生產力提供零廢棄物服務。「我們將以技術全鏈條創新築牢無廢城市基石,守護生命之源,讓每寸土地都承載綠色未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