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年輕人熱衷「花式攢錢」

2025-07-31 07:37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轉自: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編者按:

當前,不少年輕人對於「存款替代」邏輯下的理財有了新需求,一方面追求穩健,另一方面希望增加收益。年輕人在資產多元化配置方面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困惑?本專題就此進行探究。

□記者 許予朋

銀行大額存單利率悄悄跌入「1」字頭,撼動了一部分熱衷攢錢的年輕人的「內心秩序」。

今年6月,座標北京的打工人小秦到一家城商行辦業務,她驚訝地發現銀行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30%了,同期限的大額存單產品更是直接下架。小秦有堅持儲蓄的習慣,手機銀行里尚躺着兩張年化利率在3%的未到期存單。

「很多辦理存錢的老年人在聽到新的利率水平都發出了嘆息,不過依然選擇繼續儲蓄。難道我也這樣‘躺平’嗎?」小秦和銀行理財經理聊了聊,不知是對更高的預期收益率動心了,還是被對方熱情而真誠的眼神打動了,她買了自己的第一隻債券基金。「只能説‘小試牛刀’,目前來看至少沒賠。」小秦告訴《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

隨着定期存款利率進一步走低,「存款替代」邏輯下的穩健理財火了,年輕人花式攢錢需求也在上升。螞蟻財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有937萬「90后」「00后」配置了「新三金」,即余額寶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黃金基金。匯豐集團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內地受訪投資者減持現金、增加投資的意願逐步增強。這一趨勢在21歲至28歲的年輕投資者中更加明顯。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説,在投資中兼顧穩健與進取,卻並不像往白開水中摻入檸檬水那樣容易。記者就這一話題對多位熱衷攢錢的年輕人以及金融業內人士進行了採訪。他們的實踐、困惑與期待,或為行業在不確定的低利率水域重新尋錨帶來靈感。

存款利率下行

年輕人花式攢錢鎖住收益

想保持資產整體穩健,又想靠投資「賺點小錢」,在理財手段日益豐富的當下,年輕人攢錢的思路更廣了。

座標河北的廣告業從業者田女士對自己的理財風格評價是「自由散漫」。爲了改掉亂花錢的習慣,田女士日常會通過某銀行特色存款產品「月月存」進行強制儲蓄。不過隨着存款利率不斷走低,今年她也開始關注起債券、黃金等方面的機會。「目前配置了債基,投入小、風險小、門檻低,雖然可能會賠,但是可玩性高。黃金現在太熱了,考慮到風險因素沒敢下場。」她告訴記者。

每月發工資后,在北京某國企工作的打工人李女士會將還完房貸、信用卡后剩下的錢全部放到貨幣基金中「待命」。「等發現了合適的股票、貴金屬產品,隨時買。」如今李女士也把「新三金」配齊了。「貨基雖然收益低但貴在靈活,債基是以前就持有的,積存金是因為這兩年黃金大漲所以一直在定投。」此外,李女士也奉行「少花錢就是攢錢」之道:「今年‘618’沒買包,這也算是攢錢了。」

「希望能獲得超過年化5%的回報率」,是有金融專業背景的外企員工馬先生當前的投資目標。從P2P中鎩羽而歸、股票市場廣種薄收,馬先生的投資風格曾頗為「激進」,不過隨着家庭組建、抗風險需求提升以及對市場形勢認知發生變化,他的攢錢策略也有所轉向。

「每月發工資后,我會先全部買靈活度較高的活期類理財產品和貨基,如果匯率合適,美元理財也會配置一些。之后,擇機將這些產品贖回配置為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馬先生告訴記者,在金融市場波動大的情況下,控制回撤更重要。現在,他不會因為理財回報率下降就冒進做更多風險資產配置。

在關注到存款利率開始下行后,「北漂」央企打工人陳女士曾按3%以上利率鎖定了一款壽險產品。目前,她主要通過「壽險+黃金+余額寶」的投資組合來理財,同時通過短線炒股嘗試獲得一些額外收益。「短期希望能覆蓋日常開支,長期能抵抗健康、變故等風險即可。」陳女士説。

「新三金」火了

折射穩健多元理財新需求

採訪中不難發現,對於追求財富穩健增長的年輕人來説,「新三金」無疑是高頻詞。

一位金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存款利率持續走低,但個人和家庭仍然存在財富保值、增值需求,單一的存款等儲蓄方式正向更多元的穩健配置轉化,「新三金」這類偏穩一點的搭配因此流行起來。

「貨幣基金近年來收益雖然也隨着利率走低而下降,但規模還在穩步增長。比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基取用靈活,收益高於銀行活期,適合作為配置底倉。債券基金投資風險顯著低於股票基金,短期偶有波動但長期整體穩定,正逐漸成為大眾主流的理財選擇。黃金ETF基金則因金價持續攀升而受到歡迎,1元起投、買賣更便捷,雖然波動性比前兩者更大,但因黃金避險屬性而受到青睞。」他告訴記者。

「年輕客户正加速將資金從存款轉向多元化理財。」浙商銀行北京分行一名理財經理也向記者分享了類似的觀察。他注意到,目前年輕客户顯著增加了對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低風險產品的配置,同時,更願意接受小幅波動以提升收益彈性,對流動性管理的需求也明顯提升。

對於部分想要博取更高投資收益的年輕人來説,多元資產組合中,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含金量」也在進一步上升。

匯豐集團調查顯示,內地投資者的全球化多元資產配置意願較強,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有意向在未來一年配置境外資產,其中香港是最受關注的投資目標市場。此外,黃金仍是分散風險的重要資產。

「目前比較青睞買入掛鉤美股指數的QDII基金。美股指數上漲,可獲得的收益較高,即便遇到行情不好,由於QDII基金的屬性,下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匯率對衝,對國人很友好。」座標一線城市的呂真告訴記者。畢業后在媒體行業工作3年,呂真夢想「通過個人投資實現提前退休」。在他看來,進入利率下行期,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雖然還有機會,但是慢慢也將迎來瓶頸,配置的意義越來越小。作為自我評價「穩健進取型」的理財選手,呂真更偏好股票、ETF等投資理財方式。

「錢流」轉道

需可落地、可持續投資路徑

存款利率下行促使「錢流」轉道,有些人通過加強理財學習敲開了新的機遇之門,但也有不少人感到迷茫和困惑。對於金融機構、互聯網理財平臺而言,如何提供更好的投顧服務、更具適配度的金融產品則是市場拋出的新課題。

除了自己理財,在田女士看來,「大錢都給媽」也是一種很好的攢錢方式:「對於我們這樣沒有金融專業背景的打工人,與其在理財上投入許多精力,不如讓更有時間和投資經驗的父母來研究。」

「經驗都是在學習和交易中積累起來的。」平時會購買投資網課進行自主學習的呂真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收益暫時一般般,滿倉在3至4個點左右。多年在股市中浮浮沉沉,他相信「市場就是最好的老師」。

李女士也希望通過學習在投資中佔據更多主動權。「今年上半年,跟着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來做配置,體驗感欠佳。兩隻拿了很久的基金,我的理財經理剛剛建議我賣掉就開始大漲。」李女士告訴記者,許多產品要不要投、怎麼投,不能盲信專業人士。

在北方某縣城當老師的曹眉對於如何實現財富增值更多是困惑。「父母當年是怎麼攢到錢養我這麼大的,真是未解之謎。」曹眉表示,自己的年收入並不多,父母年齡大了不好意思再啃老,孩子也逐漸長大,花費越來越多。但是目前除了把錢放余額寶,並沒有太好的理財方式;曾經和朋友一起嘗試炒股,賠了兩萬元后就沒再繼續。「現在‘節流’是很難了,希望有一些合適的理財途徑增加點收益,提升一下生活品質。想知道廣大縣城姐妹是否跟我有一樣的困境,有沒有一些建議?」

一位來自互聯網理財平臺的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了一些投資「基本法」:「年輕人在理財時首先要有大類配置意識,在留好靈活取用和保障資金的基礎上,再考慮閒錢投資。在投資前,需要明確自身風險偏好,避免盲目跟風、追熱點,對各類資產的優劣勢進行充分了解后,選擇合適自己的配置比例。投資后,面對短期資產波動,可以選擇定投等長期投資行為,避免追漲殺跌。」

金融機構與互聯網理財平臺提供了豐富的產品貨架,做好投顧工作更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述業內人士認為,機構可考慮通過產品化投教等方式加強對用户的引導,呈現不同產品風險收益特徵,幫助用户在理解波動和相對收益的基礎上,更理性地選品,並養成合理配置和持有的觀念。浙商銀行北京分行表示,銀行需強化「智能陪伴」服務,通過自動化攢錢工具、場景化儲蓄方案及輕量化投教,降低理財決策門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