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14:47
即時零售,到底在爭什麼?
流量?渠道?品類重新洗牌的機會?
二十年前的天貓,十年前的抖音,即時零售是一個十年一遇的風口嗎?
表面看是美團、餓了麼、抖音等平臺進行價格大戰,實則暗藏線下實體生態的殘酷洗牌。
頭部商超借30分鍾送達實現第二增長曲線,三得利烏龍茶賣到起飛,樂事薯片早已代替可比克成為追劇伴侶。
這種「萬物皆可外賣」浪潮分化的背后,是「即時性」對傳統零售邏輯的徹底顛覆。
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選擇,正在將商業空間的區位價值重構為「平臺算法效率」,實體門店的生存法則從「選址為王」轉變為「線上競爭」。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卻可能要帶來比電商革命更殘酷的顛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消費習慣和零售格局。
時至今日「價格大戰"依然行之有效。
外賣大戰最初的願景是好的,平臺慷慨解囊、商家訂單暴增,消費者也可以坐享低價實惠。
但這一次的外賣大戰,不只是爲了黃燜雞米或者隆江豬腳飯,三位巨頭都在爭奪未來線下零售的話語權。
哪里都能輸,但宿遷絕不能輸。
東哥的老家宿遷,成了全國吃外賣最怕便宜的地方。
兩大杯奶茶,原價36元,現在零元。兩瓶雪花、一份涼麪、一根純肉腸總計4.5元。
美團甚至打出了16-16的無門檻卷,但僅限宿遷使用。
外賣小哥平時幾千的工資,如今一個月直接干到3萬多。
難怪説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可全國的補貼為什麼偏偏宿遷最離譜?
一切或許還源於3個月前宿遷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發了個倡議書,大概意思就是東哥是家鄉的驕傲,一定要挺東哥到底。
於是整個宿遷街頭橫幅拉滿:
笑完故里香滿城,京東外賣送春風。
宿遷人的胃,京東外賣來守衞。合着就是一句話,在宿遷絕不允許東哥輸。
時至今日,頭部的商戰還是逃不了簡單粗暴的價格戰?
平臺砸錢獲得用户創造營收,但商家卻只能在微利或虧損中掙扎,被迫犧牲品質。
消費者在短暫的「低價」狂歡后,面臨的是產品體驗的持續降級與選擇空間的日益萎縮,成為最終承擔者。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一波增長絕大部分是泡沫,可是沒有人停得下來。
因為這次的外賣大戰,是即時零售大亂鬥前序。
雖然補貼大戰已經被叫停,但其實即時零售的熱潮纔剛剛開始,是未來新消費市場的重要戰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出爐的《2024年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23年國內即時零售市場交易規模攀升至6500億元,較上年增長28.89%,這一增速比同期網絡零售領域高出17.89個百分點,已然成為驅動居民消費增長的全新引擎。
該報告同時展望,預計到2030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的規模或將成功跨越2 萬億元大關。
衆所周知,傳統電商與外賣領域的高速增長階段早已結束,各大平臺急需開拓新的戰場以挖掘增長潛力。
而即時零售作為能為核心業務注入動能的戰略高地,自然成了平臺們勢在必得的爭奪目標。這背后,既源於平臺對未來增長動力不足的深層焦慮,也離不開對即時零售這一戰略要地的激烈角逐。
平臺作為整個遊戲規則的操控者,搶奪的是市場份額,但也推動重塑商家和品牌發展格局。
即時零售的巨浪既帶來新流量入口,更悄然構築起一道關乎生存的「數字化天塹」:能乘浪而起的商家以數字化工具重構經營邏輯,如昆明美粧倉店「己悦」借淘寶閃購實現增量突破;
而墨守成規者則深陷平臺規則與成本壓榨的泥沼,被迫在降本增效的旗號下縮減食材分量、改用預製菜,最終引發消費保平臺上「食品安全」「品質不符」投訴激增。
在這場殘酷的生存博弈中,其底層邏輯實則是供應鏈話語權的轉移。
美團閃購等平臺憑藉7億用户構築的雙邊網絡效應,以算法排名為枷鎖倒逼商家讓渡定價權,而商家即便內心不甘,也不得不屈從算法的威脅。
而這場戰役中,影響的不只是商家,還是各大品牌。
最近,淘寶閃購與餓了麼聯合披露,連續兩個周末的日均訂單量突破9000萬單(不含0 元購及自提訂單),且訂單準時率始終穩定在96% 的高位。
值得關注的是,在訂單量快速攀升並持續刷新峰值的同時,淘寶閃購平臺上的品牌商家經營業績也保持着穩步增長態勢。
伴隨這一波品牌入駐熱潮,商家所覆蓋的品類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特點。在新增上線的門店中,3C數碼、服飾運動及酒水三大品類佔據了最高份額。
從具體案例來看,vivo品牌攜旗下1500家門店入駐平臺,成為7 月份新增接入門店數量最多的3C數碼品牌;而在服飾運動品類中,勝道品牌在淘寶閃購上線的門店數量已超過1200家。
對於品牌而言,平臺的流量具有聚合優勢,能夠提升品牌曝光和轉化,快速觸達下沉市場及年輕客羣,拉動銷量。
上次渠道變革中,電商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10多年的時間里,行業滲透率從3%提升至現在的25%以上。
而這一次即時零售變革中,貨架、興趣電商都需要各顯神通,誰能抱緊平臺的大腿,纔可能真正不下桌。
這場「萬物到家」革命已顛覆很多購物場景和習慣:
1、品類無禁區
凌晨2點買手機、暴雨天購烘乾機成為新常態。美團閃購接入華為后,3C訂單佔京東全站40%,家電「送裝一體」服務覆蓋92城。高價值商品衝破時效壁壘,寵物用品、汽車配件等小眾品類增速超飛快。
2、計劃型消費減退
67%大多數訂單源於臨時決策——醬油見底時下單、加班途中購宵夜。
場景驅動取代囤貨清單,五一期間聚會燒烤食材訂單激增。濕巾、衞生紙等品類增速飛快。演唱會周邊30分鍾達買防雨衣,潮玩盲盒銷量暴增10倍,年輕人願為即時快樂溢價買單。
毋庸置疑,即時零售的未來,絕非巨頭間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應是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共贏生態」。
當所有參與者都能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中共同成長,即時零售才能穿越經濟周期,實現行穩致遠,成為推動中國消費升級和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否則,這場看似「史詩級」的大戰,最終可能淪為一場燒光所有參與者利潤的荒誕劇。
那麼,在實現平臺與商家共贏的道路上,具體該如何行動?
眾多商家已在探索重奪主動權的途徑。有的選擇迴歸堂食,試圖重拾線下消費的優勢;有的積極自建私域,希望掌握客户資源;還有的嘗試解綁物流,藉助第三方運力減少對平臺的依賴。
然而,對於大多數商家而言,完全脱離平臺並不現實。
平臺所擁有的龐大用户基數和成熟的流量生態,依然是商家觸達用户的重要渠道。
因此,更為可取的辦法是,在流量多極化的趨勢下,巧妙借勢多個平臺,同時又不過度依附於任何一個平臺。
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能力,在於自建私域和掌握配送主導權。
瑞幸咖啡、麥當勞、肯德基等頭部品牌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
瑞幸通過社羣精細化運營與私域分層管理,在2024年實現私域日均訂單達10萬杯,佔總杯量的30%;麥當勞的忠誠度會員系統同年貢獻了300億美元銷售額;肯德基(含必勝客)會員銷售額佔比超65%。
在配送端,這三大品牌均選擇與第三方即配順豐同城合作,不僅承接外賣平臺訂單,還保障私域小程序、抖音等全渠道配送。
這種「私域沉澱+第三方即配」的組合模式,讓商家在保有平臺流量入口的同時,牢牢掌握了服務履約的主動權。
從行業生態的宏觀視角來看,這種模式的價值遠不止於商家自身。
對於平臺而言,擺脫餐飲價格戰的內卷困境,將資源從餐飲低價競爭中解放出來,投向即時零售萬億市場的非餐品類,無疑是明智之舉。
通過與各非餐商家聯手優化服務供給,提升即時零售用户黏性,平臺能夠成功擺脫存量市場的低效競爭。
在這一過程中,第三方即配的專業和彈性優勢得以充分彰顯,為平臺轉型釋放出巨大空間。將更多配送業務交由第三方承接,平臺可以將精力聚焦於自身擅長的流量運營與生態協同。事實上,儘管平臺具備基礎運力,但在面對全品類複雜多樣的配送需求時,往往顯得捉襟見肘。
餐飲高峰時段的運力緊張與非餐飲時段的資源閒置,不僅推高了單位成本,隨着平臺規模的不斷擴張,成本持續增長的壓力也會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盈利困境。
此外,非餐品類在運輸包裝、時效要求上的特殊性,如醫藥需冷鏈、數碼需防摔、鮮花需恆温,也超出了平臺基礎運力的覆蓋範圍。一旦配送出現疏漏,將直接影響用户的使用頻率與信任度。
而第三方即配,如順豐同城,不僅可作為平臺運力的彈性補充,有效緩解配送壓力,更能深度承接平臺在非核心場景或新拓展領域的配送需求。
這種專業化分工,恰好填補了平臺在非餐領域的服務短板,使平臺得以將精力轉向非餐品類的用户消費習慣培養等核心領域,加速非餐市場的成熟。
即時零售正邁向「全品類、強服務、深下沉」 的新階段,這對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需緊跟商品迭代、服務升級與市場下沉的趨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
即時零售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平臺與商家的攜手共進。
唯有雙方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式,以共贏為目標,在創新服務、提升效率、優化體驗等方面共同發力,才能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健康有序的即時零售生態。
這不僅關乎平臺與商家的自身利益,更是推動整個行業持續發展、助力中國消費升級和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
注:文/宋歌,文章來源:消費紀,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