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21:45
「追風少年」蘇鏑坷和王路澄等夥伴用6年的時間展開了一場對天空「望聞問切」的追風旅程。他們深入颱風眼,親歷長江洪災與鄱陽湖乾涸,到北方尋找超級單體風暴,捕捉氣象變遷中珍貴的影像與數據,製作出紀錄長片《遊弋在風暴之中》,近日上線與觀眾見面。
這是完全由中國的氣象愛好者主創完成的大型紀錄電影,也是國際上唯一一部以氣象愛好者作為第一視角的長片作品。
從想把風暴拍成電影,變成專業追風者
《遊弋在風暴之中》在B站上線幾天,播放量已經超過300萬,網友評論量將近2000。在短視頻流行的今天,這部時長達130分鍾的紀錄長片能有這樣的成績,證明了其吸引力。
導演蘇鏑坷是杭州人,他説這部電影是從去年8月份決定做的,「因為當時我們剛剛經歷颱風‘摩羯’,它是一個影響力很大的超強颱風,而且我們在‘摩羯’里面其實有很多故事發生,所以我覺得可以把追過的風連成一個片子。」
蘇鏑坷和王路澄追風已有6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曾經多次進行過報道。在這6年里,蘇鏑坷也在中國傳媒大學完成了攝像和視聽創作的本科和碩士學習,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記錄風暴,是他追風的一個目標。
蘇鏑坷很早就對風暴感到痴迷,第一次追風是在高考結束收到中國傳媒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正遇到颱風「利奇馬」在浙江登陸,萌生了把風暴拍成電影的想法。他專門做過調研,想了解在中國有沒有把追蹤超強風暴進行系統化拍攝記錄的視頻,但沒有找到,就由父親開車對這場颱風進行了拍攝和記錄。
他把追擊拍攝記錄颱風「利奇馬」的Vlog發到B站,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並且認識了一批有着相同愛好的朋友,其中包括王路澄、王宸韜等夥伴。
風暴是地球上最劇烈的氣候現象之一,深入追蹤存在很多危險,需要掌握很多專業知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實際追風跟在屏幕上看視頻不一樣,除了需要精通氣象和攝影知識,還要具備安全意識,要了解社會運行邏輯,知道路網怎麼分佈,車應該怎麼開,如果進行拍攝。」
他曾經和朋友5次進入颱風「暹芭」中心,在舟山島守株待兔,記錄颱風「梅花」登陸全過程,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追蹤超級單體風暴。他們的追風行動越來越成熟,目標更明確,每次都會帶有很多任務,和高校合作進行科研項目。
追蹤9個颱風,曾多次遇險
《遊弋在風暴之中》記錄了他們在這幾年追蹤的9個颱風,還有超級單體風暴和龍捲風,種類更豐富。他們在拍攝影像的同時,還採集氣壓、風速等氣象數據,構建災害事件的數字檔案。
這些年在追風過程中,他們曾經多次遇險。蘇鏑坷和王路澄在追蹤颱風「摩羯」時,因為溝通不暢,他們的車輛被陷,一晚上都沒能出來,任務不是很完美,而且情況很危險,他把這些影像忠實地保留在影片中。
數十位夥伴參與了影片的製作,作曲是蘇鏑坷的師弟顏子力,絃樂由國際首席愛樂樂團演奏。影片採用4K超高清製作規格,結合杜比視界HDR、杜比全景聲等前沿視聽技術,能夠讓觀眾享受到最為沉浸式的體驗。
這部影片突破傳統科教片的單向輸出模式,以「參與式紀實」讓觀眾成為災害認知的「共謀者」,提升公眾防災意識。
2022年,蘇鏑坷作為導演和製片人,拍攝製作了紀錄短片《風暴之下》,作為他的本科畢業作品。該片在氣象學界和人文學科領域取得了廣泛的好評,獲得2023羅馬短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短片獎、2023簡明扼要短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短片獎、上海國際短片周-翠麟電影短片獎年度十佳華人紀錄短片等獎項,被B站官方紀錄片頻道專題收錄等。
有中國人的獨特關注點,在世界上屬於獨一無二
蘇鏑坷想把6年來積累的素材和學到的知識綜合起來,製作一部更大的追風電影,作為碩士畢業的作品。
6年積累的素材是海量的,做成一部大電影是個非常龐大的工程,蘇鏑坷在后期階段把時間全部放在了這部電影上,「沒日沒夜,除了睡覺,就是坐在電腦面前工作。我們每天都會做版本的迭代,最后做了接近180多個版本,甚至一天改兩版。」
追逐風暴興起於國外,美國龍捲風多發,追風者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利用氣象部門和機場的數據追蹤和記錄風暴,拍攝了很多紀錄片、電影和實景真人秀等作品。但美國的追風影片存在明顯的套路化,「美國人追風主要關注龍捲風,對其他天氣現象沒有那麼關注,在影像方面更關注視覺效果。他們的風暴影片很套路化,風格很粗暴。」
蘇鏑坷説,團隊在追風過程中得到了成長,對風暴的思考比美國追風者更深入。「我們製作這部片子的時候,心態比較朴實,做完后發現,我們好像已經超過了他們那種傳統敍事模式。」
蘇鏑坷説:「我們這個影片是獨立製作,沒有用特效改變真實場景,保持了冷靜忠實的基調,有我們中國人的獨特關注點。這個影片目前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美國人也沒拍出過這種影片,我對此感到很驕傲。」
來源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