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泰海通:不一樣的煤炭,中期行業拐點已現

2025-07-31 20:5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國泰海通證券研究,作者:黃濤、王楠瑀

報告導讀:

通過對比煤炭行業當前與其他周期性行業(如多晶硅、玻璃)在供給組成上的深層次差異,我們認為煤炭行業已經擺脫「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2025Q2或將成為中期行業基本面底部區域。

投資建議

從多晶硅、玻璃到2015年的煤炭:囚徒困境下的現金流博弈。從微觀經濟學原理,當產品價格跌破平均總成本時企業應減產;跌破平均可變成本(現金成本) 時則關停,但是實際經濟運行中,我們發現2015年的煤炭、2025年的多晶硅、光伏玻璃等行業跌至甚至跌破現金成本仍然在生產。我們總結為「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即相關行業實際運行與經濟學原理產生相悖的原因來自於重資產、供給側民營企業主導特徵,由於新增產能近期集中投放導致行業負債率及償債壓力高企,即使面對行業供需格局的快速惡化,爲了「生存」被迫進入「內卷」境遇,如果沒有外部擾動因素,需要等到行業內標緻性的頭部企業出清出市場,行業可能才至底部

我們認為當前煤炭行業已經擺脫了「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1)供給側改革后央國企成為行業主導(TOP50中央國企佔比約85%份額);2)2021-2024年盈利大幅度改善,行業負債率快速下降,基本已無償債壓力;3)政府具備技術監管手段及產能限制政策(安監局要求產能利用率不能超過110%),共同促進煤炭行業供給格局大幅度改善,已經「不一樣」。從2025年4月港口價格跌破650元/噸,全國出現大範圍大規模的產量下降,就是印證了經濟學原理「經濟性導致的企業自發減產」行為

供需走出底部,國家能源局發聲煤炭「反內卷」。我們認為2025Q1暖冬天氣因素導致的總量需求不及預期已經過去,隨着全社會用電總量的快速恢復,5月開始電煤需求已經開始恢復1%以上的增長,同時結合新能源的「430、531」新政,在新能源裝機總量見頂背景下,2025H1或成為未來3-5年需求壓力最大的時刻。而近期國家能源局發聲煤炭行業「反內卷」,同時650元/噸價格下給予市場的現實盈利壓力倒逼產量,結合進口煤的確定性減量,總供給有望呈現穩中有降的局面,供需基本面底部或已現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增長不及預期;進口煤大規模進入;供給超預期。


1

從多晶硅、玻璃到2015年的煤炭:囚徒困境下的現金流博弈


從微觀經濟學原理,當產品價格跌破平均總成本時企業應減產;跌破平均可變成本(現金成本) 時則關停,但是實際經濟運行中,我們發現2015年的煤炭、2025年的多晶硅、光伏玻璃等行業跌至甚至跌破現金成本仍然在生產。我們總結為「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即相關行業實際運行與經濟學原理產生相悖的原因來自於重資產、供給側民營企業主導特徵,由於新增產能近期集中投放導致行業負債率及償債壓力高企,即使面對行業供需格局的快速惡化,爲了「生存」被迫進入「內卷」境遇,如果沒有外部擾動因素,需要等到行業內標緻性的頭部企業出清出市場,行業可能才至底部

1.1 實際行業運行中與經濟學原理相悖

微觀經濟學認為,理想模型下,當產品價格跌破平均總成本時企業應減產;跌破平均可變成本(現金成本) 時則關停,以避免更大虧損。從企業經營邏輯來看,當產品價格跌破盈虧平衡線時,理論上企業會啟動減產機制;若進一步跌破現金成本線,持續生產顯然違背經濟理性。但歷史案例顯示,實際市場行為往往與理論預測存在背離:例如2015年的煤炭行業,以及當前的多晶硅和玻璃行業,即便產品價格已長期低於現金成本,行業產能卻仍保持剛性。這種現象凸顯出現實市場中,非理性競爭、產能退出壁壘以及企業戰略博弈等因素,可能導致市場機制暫時失效。

但實際經濟運轉過程中,我們發現近年來的多晶硅、光伏玻璃行業、以及2014-2015年的煤炭行業虧至甚至跌破現金成本供給依然不見減量,與經濟學原理產生一定的相悖。

1.2 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為主因

我們總結為「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即相關行業實際運行與經濟學原理產生相悖的原因來自於重資產、供給側民營企業主導特徵,由於新增產能近期集中投放導致行業負債率及償債壓力高企,即使面對行業供需格局的快速惡化,爲了「生存」被迫進入「內卷」境遇,如果沒有外部擾動因素,需要等到行業內標緻性的頭部企業出清出市場,行業可能才至底部。

重資產+民企主導+產能集中投放的三重特性。橫向對比多晶硅、玻璃,以及2015年以前的煤炭行業,供給格局均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缺乏央國企的政府託底優勢,在虧損時需完全自負盈虧,競爭更加偏向市場化。

單噸投資額較高,企業擴產現金流壓力較大,產能退出壁壘高。我們認為多晶硅、玻璃、煤炭三個行業均為重資產投資,單噸投資分別為多晶硅單噸投資額5萬/噸(按照通威股份公司公告在樂山市投資年產12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項目共計項目花費60億計算)、玻璃單噸投資額65元/噸(按照福萊特公司公告玻璃1600t/d窯爐總投資2.9億美元測算)、煤炭設計生產能力800萬噸/年總投資超150億元(參考甘肅能化集團九龍川煤礦投資成本)。

民企為主,國央企佔比較低,整體呈現市場化競爭。多晶硅、玻璃及2016年之前的煤炭企業以民企為主,多晶硅行業產量民企佔比約為70%(主要企業為協鑫科技、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玻璃行業產能民企佔比約為60%以上(主要企業為信義玻璃、福萊特等)、2015年煤炭行業前十大煤企產量佔比僅為40%。

新增產能近年來大規模投放,行業負債率高企,償債成為主要壓力。我們認為導致行業開始「內卷」的核心在於供給端,均面臨近期大規模新增產能投放帶來的供給壓力及企業償債壓力,多晶硅過去三年投放產能預計合計超300萬噸,但多晶硅的需求量只有150萬噸左右;據百川盈孚數據,光伏玻璃產能持續攀升 ,2019-2025年增長3921萬噸,增長427%;煤炭2009-2013年新增產能近20億噸/年。 


2

不一樣的煤炭:供給側改革重塑行業格局,已經擺脫「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


我們認為當前煤炭行業已經擺脫了「現金流壓力下的囚徒困境」:1)供給側改革后央國企成為行業主導(TOP50中央國企佔比約85%份額);2)2021-2024年盈利大幅度改善,行業負債率快速下降,基本已無償債壓力;3)政府具備技術監管手段及產能限制政策(安監局要求產能利用率不能超過110%),共同促進煤炭行業供給格局大幅度改善,已經「不一樣」。從2025年4月港口價格跌破650元/噸,全國出現大範圍大規模的產量下降,就是印證了經濟學原理「經濟性導致的企業自發減產」行為。

我們認為煤炭行業自5月開始供需兩側均釋放出改善的信號,或已經逐步走出此輪周期的底部。而近期國家能源局發聲煤炭行業「反內卷」,或繼續加碼供給側,夯實行業底部。

2.1 煤炭行業供給格局的重塑擺脫「囚徒困境」

我們認為當前煤炭行業早已「脱胎換骨」與2015年的時候大不一樣,不能機械的對標2015年認為即使行業跌至現金成本產量依然剛性。

煤炭行業改變的核心源於2016年開始的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

1)當前的供給格局以頭部央國企為主,top 50的煤炭企業中央國企佔比已經達到85%,使得供給格局更加合法、合規;

2)2021-2024年行業盈利改善,使得負債率大幅下降,行業基本擺脫了償債壓力;

3)具備政府的技術監管及政策手段。我們認為2015年前民營企業作為行業供給主體時,在「現金流壓力下」超產現象可能較為普遍(缺乏技術監管,以量補價)。而現在技術監管的手段已經完備,同時安監局出臺的《煤礦安全生產條例》要求現有產能的產能利用率不能超過110%,實際為現有產能打上「緊箍咒」。

正是由於煤炭供給側的以上改變,所以我們觀察到在2025年4月,在港口煤價跌破650元/噸的情況下,煤炭行業已經出現由於經濟性壓力導致的減產出現,經濟學原理重新在行業運行中得到印證。這也與我們在2025年4月10日發佈的《從財務及固定資產視角看價格支撐》報告中,指出了不能機械的對標2015年的價格,10年間通脹、税費、人工等社會成本確定性上漲使得當前640-650 元/噸將成為一個相對合理的行業底部支撐的結論相符。

2.2 國家能源局發聲煤炭「反內卷」,夯實底部

7月22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佈促進煤炭供應平穩有序的通知。通知顯示,2025年以來,全國煤炭供需形勢總體寬松,價格持續下行,部分煤礦企業「以量補價」,超公告產能組織生產嚴重擾亂煤炭市場秩序。爲規範煤礦企業生產行為,促進煤炭供應平穩有序,國家能源局擬於近期在重點產煤省(區)組織開展煤礦生產情況覈查工作。

我們認為,政策此舉凸顯煤炭行業特殊地位,或意在託底煤價保障2026年長協電價穩定。從基本面看,2025Q2煤價跌破650元/噸已引發企業自發性減產,4月產量環比大降5000萬噸至3.9億噸,5-6月雖在運費下調帶動下小幅回升至4-4.2億噸,但仍低於前期4.4億噸的高位,顯示實際超產情況有限,政策影響更多體現在情緒面而非實質產量壓制。

我們認為當前提出「反內卷」,主導思想是「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等」,政策的核心聚焦並非在淘汰落后產能,而是制止行業無序的低價競爭。從歷史上唯一實現「反內卷」的水泥行業回顧參考,「反內卷」有望推升行業對於供給端的一致預期,對於供需格局的改善和價格回升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值得重視政策對於行業底部確立的影響。

2.3 供給:預計2025年全國總供給同比下滑約3000萬噸

供給端:國內產量同比持平,進口量呈下降趨勢。2025年4月環比下滑11.6%,5月略微環比提升1397萬噸產量,6月繼續環比提升至4.2億噸,2025年上半年國內產量合計約24億噸,我們預計全年國內產量為48億噸,同比2024年略增6000萬噸左右。同時進口煤規模有望繼續壓制,2025年3-6月分別同比-6.4%、-16.4%、-17.7%、25.93%,下滑趨勢持續擴大,全年進口煤下降趨勢已經確定,預計全年總進口量約4.5億噸,同比下降0.9-1億噸左右。從國內產量疊加進口的總供給判斷,預計全年全國總供給穩中有降。

2.4 需求:火電恢復正增長,預計高温繼續帶動電煤需求回升

全年壓力最大的時刻或已過。展望7-8月,我們認為氣温抬升有望推高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需求,帶動全社會用電量上行,同時今年來水偏枯,火電需求增加,供需壓力最大時刻已過。我們觀察到4-5月隨着天氣轉暖,城鄉居民用電單月增速快速恢復至7%、9.6%、10.8%,也帶動了全社會用電量的回升,或已經提前預示Q1成為全年用電增速的拐點。受限於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及2024年新能源裝機歷史新高,導致2025年1-4月火電發電量同比下降4.1%,極大壓制了煤炭最主要的火電需求。從短期看,隨着全社會用電量的恢復,火電5-6月已經恢復1.2%、1.1%正增長,全年壓力最大的時刻或已過。

夏季高温將帶動電煤需求提升。據《PNAS》期刊論文,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當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每升高1度時,年度電力消耗會增加9.2%。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公報,今年夏季我國大部地區氣温較常年同期偏高1-2℃,電煤的需求有支撐。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增長不及預期;進口煤大規模進入;供給超預期。

注:本文來自國泰海通證券發佈的《不一樣的煤炭,中期行業拐點已現——「反內卷」專題研究系列二》,報告分析師:黃濤 S0880515090001,王楠瑀 S088012306004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