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金醫藥甘壇煥丨慢阻肺專題深度:慢病藍海療法迭代,國產新葯BD潛力凸顯

2025-07-31 07:34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作者:甘壇煥、馬居東

摘要

  慢阻肺疾病負擔沉重,亟待更優治療方案。慢阻肺是以慢性呼吸道症狀(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和持續性氣流阻塞為主要特徵的常見病,我國患者人數約1億,已成為最常見慢性疾病之一。慢阻肺也是我國2021年第3大死亡原因,疾病危害性強,其中急性加重是加速疾病進展導致早期死亡的關鍵環節。現階段我國慢阻肺患病知曉率為0.9%,肺功能檢查率為4.5%,知曉率及規範化診療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慢阻肺主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以預防及控制慢性炎症並減輕臨牀症狀,2022年我國慢阻肺藥物市場規模已超過30億美元。慢阻肺長期治療藥物包括皮質類固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及抗炎藥物,真實世界研究結果顯示,多數患者在接受目前標準療法治療后仍控制不佳,臨牀亟需尋求更為優化治療方案,以及更為創新的治療手段。

  創新療法密集獲批,慢阻肺治療方案迭代進行時。2024年以來,全球範圍內恩司芬羣(ensifentrine)、度普利尤單抗、美泊利珠單抗等藥物先后獲批用於治療慢阻肺,慢阻肺領域多年來無新機制藥物獲批的局面被打破,且新版慢阻肺官方指南已就恩司芬羣、度普利尤單抗等創新葯物作出明確推薦,隨着更多的創新葯物獲批上市,慢阻肺療法格局有望加速迭代。目前慢阻肺新葯研發方向主要包括以PDE3/4抑制劑恩司芬羣為代表的新型吸入劑和靶向2型炎症通路及通路上游警報素的生物製劑:1)FDA於2024年6月批准Verona公司的恩司芬羣用於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維持治療,該藥是同類首創的PDE(磷酸二酯酶)3/4選擇性雙重抑制劑,同時融合了支氣管擴張劑和非甾體抗炎劑的功效,是20多年來首個用於COPD維持治療的新型作用機制吸入產品。2025年7月,默克宣佈收購Verona,總交易價值約為100億美元;2)2024年7月以來,度普利尤單抗(IL 4/13抑制劑)、美泊利珠單抗陸續被獲批用於慢阻肺患者的附加維持治療,TSLP、IL-33、ST2等靶點生物製劑也已進入3期臨牀階段,COPD后續有望迎來生物製劑新葯密集上市。

  中國創新全面佈局,管線價值再獲全球認證。現階段在慢阻肺創新研發各個重要靶點上,均有中國創新葯企業密集佈局,以PDE3/4抑制劑為例:1)正大天晴、海思科恆瑞醫藥均有創新管線佈局,其中中國生物製藥TQC3721混懸液(PDE3/4抑制劑)已進入臨牀3期,全球範圍內研發進度僅次於Verona。2)恆瑞醫藥已就PDE3/4抑制劑創新葯HRS-9821等產品權利與GSK達成合作協議,恆瑞醫藥將獲得包括PDE3/4授權在內的5億美元首付款,協議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中國創新管線價值再獲認證,COPD領域國內創新葯企業未來更多潛在對外授權機會值得重點關注。

投資建議與估值

  COPD發病人羣基數大,傳統治療方案侷限性強,近年來創新療法密集獲批有望改寫疾病治療格局,有望帶來可觀商業化市場增量。中國創新葯企廣泛佈局COPD研發關鍵靶點,研發進度緊追全球第一梯隊,並且以恆瑞醫藥HRS-9821為代表的創新管線已經彰顯出卓越的創新價值,我們關注:

  1) 關注PDE3/4賽道潛在對外授權機會潛在受益標的,PDE3/4抑制劑為近20年來首個新機制吸入劑,默克、GSK已經先后完成對相應管線資產的引進,中國創新葯企研發進度排名全球前列,BD潛力突出。

  2) 關注在生物製劑賽道具有差異化優勢的管線的標的,目前已獲批用於治療COPD的生物製劑覆蓋人羣有限,TSLP、IL-33/ST2等上游通路有望進一步拓寬適用人羣範圍並進一步提升療效,建議持續關注相應分子臨牀進展。

風險提示

  研發進度不及預期的風險,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的風險,競爭加劇的風險。

+

目錄

  1. 慢阻肺:1億患者的「沉默殺手」,「三高三低」困局亟需更優治療方案

  1.1 疾病:我國患病人數接近1億,減少和預防急性加重為治療主要目標之一

  1.2 診斷:肺功能檢查為慢阻肺診斷金標準,多種炎症細胞參與慢阻肺的氣道炎症

  1.3 藥物:支氣管舒張劑&皮質激素奠定階梯療法基礎,創新葯物推動療法迭代升級進行時

2. 全新機制藥物密集上市,中國創新全面佈局

  2.1 PDE3/4:新型吸入劑,商業化前景確定的大單品,關注后續潛在BD機會

  2.2 炎症通路:靶向IL-4R、IL-5藥物先后獲批上市,關注TSLP/IL-33等上游在研藥物進展

3. 關注

4. 投資建議

5. 風險提示

正文

  1. 慢阻肺:1億患者的「沉默殺手」,「三高三低」困局亟需更優治療方案

  1.1 疾病:我國患病人數接近1億,減少和預防急性加重為治療主要目標之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以慢性呼吸道症狀(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和持續性氣流阻塞為主要特徵的常見病,其病理學改變主要是氣道(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和/或肺泡異常(肺氣腫)。

  慢阻肺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以及低知曉率、低診斷率、低控制率,已經成為與高血壓、糖尿病「等量齊觀」的最常見慢性疾病,構成重大疾病負擔。

  慢阻肺起病隱匿,緩慢漸進性進展,常有反覆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隨着病情進展,急性加重愈漸頻繁;常見合併症包括心臟病、骨質疏松。骨骼肌肉疾病、肺癌、抑郁和焦慮等;慢阻肺后期出現低氧血癥和(或)高碳酸血癥,可合併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和右心衰竭。

  慢阻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是導致死亡的重要病因,並給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2007年,鍾南山院士牽頭對我國7個地區20245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顯示,40歲及以上人羣中慢陽肺的患病率高達8.2%。2018年,王辰院士牽頭的「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為8.6%,40歲以上人羣患病率高達13.7%,首次明確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約1億,已經成為與高血壓、糖尿病「等量齊觀」的最常見慢性疾病,構成重大疾病負擔。

  據統計,慢阻肺是我國2021年第3大死亡原因,男性/女性每十萬人口死亡人數分別為99.7人和78.8人,僅次於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隨着慢阻肺規範化診療與全病程管理的推行,2019 年我國慢阻肺死亡率顯著下降,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和 DALY 率相較 1990 年分別降低了70.1%和 69.5%,但發病率和患病率分別增加了 61.2% 和67.8%。

  根據國家衞健委,我國慢阻肺患病知曉率為0.9%,肺功能檢查率為4.5%,呈現出患病率高、知曉率低、規範化診療率低的特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教育、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亟待加強。

  世界衞生組織(WHO)關於病死率和死因的最新預測數字顯示,隨着發展中國家吸菸率的升高和高收人國家人口老齡化加劇,慢阻肺的患病率在未來40年將繼續上升,預測至2060年死於慢阻肺及其相關疾患者數超過每年540萬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慢阻肺自然病程中經常發生的臨牀事件,定義為:慢阻肺患者慢呼吸困難和(或)咳嗽、咳痰症狀加重,症狀惡化發生在14d內,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和(或)心動過速,通常是因為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造成局部或全身炎症反應加重,或者因損傷氣道的其他原因所致。

  AECOPD與患者的健康狀況、生活質量下降、勞動力喪失、肺功能減退、醫療支出增加、死亡風險提高密切相關,慢阻肺患者每年發生0.5~3.5次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的首位死亡因素。同時,AECOPD是該病醫療費用的主要支出部分。例如,2006年美國AECOPD住院死亡率為43%,人均次住院費用為9545美元。北京市315116例次AECOPD患者2009年人均次住院費用為19760元人民幣,2017年上升至20119元人民幣(因AECOPD死亡的患者末次住院費用顯著增加,與生命支持和高端抗菌藥物使用有關)。

  慢阻肺疾病管理包括穩定期管理和急性發作管理,其中穩定期管理目標主要基於症狀和未來急性加重風險:1)減輕當前症狀:包括緩解呼吸系統症狀、改善運動耐量和健康狀況;(2)降低未來風險:包括防止疾病進展、防治急性加重及減少病死率。

  1.2 診斷:肺功能檢查為慢阻肺診斷金標準,多種炎症細胞參與慢阻肺的氣道炎症

  慢阻肺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的臨牀表現可以類似,診斷標準也有重疊,但治療策略存在差別。

  肺功能檢查是目前檢測氣流受限公認的客觀指標,是慢阻肺診斷的「金標準」,也是慢阻肺的嚴重程度評價、疾病進展監測、預后及治療反應評估中最常用的指標。慢阻肺的肺功能檢查除了常規的肺通氣功能檢測如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與FVC(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以外,還包括容量和彌散功能測定等有助於疾病評估和鑑別診斷。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FEV/FVC<70%是判斷存在持續氣流受限,診斷慢阻肺的肺功能標準。

  慢阻肺在中央氣道表現爲炎症細胞浸潤上皮損傷,黏液分泌腺增大和杯狀細胞增多使黏液分泌增加。外周小氣道病理改變包括:外周小氣道(內徑<2 mm)的阻塞和結構改變,小氣道的狹窄與管周纖維化導致的氣道重塑,終末細支氣管和過渡性細支氣管的丟失。

  慢阻肺的發病機制複雜、尚未完全闡明。吸入菸草煙霧等有害顆粒或氣體可引起氣道氧化應激炎症反應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多種途徑參與慢阻肺發病。

  多種炎症細胞參與慢阻肺的氣道炎症,包括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 Tc1、Th1、Th17 和ILC3淋巴細胞等。激活的炎症細胞釋放多種炎性介質作用於氣道上皮細胞,誘導上皮細胞杯狀化生和氣道黏液高分泌;慢性炎症刺激氣道上皮細胞釋放生長因子,促進氣道周圍平滑肌和成纖維細胞增生,導致小氣道重塑;巨噬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酶和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等引起肺結締組織中的彈性蛋白破壞,Tc1淋巴細胞釋放顆粒酶穿孔素損傷肺泡上皮、導致不可逆性肺損傷,引發肺氣腫。此外,自身免疫調控機制、遺傳危險因素以及肺發育相關因素也可能在慢阻肺的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上述機制的共同作用導致慢阻肺的形成。

  1.3 藥物:支氣管舒張劑&皮質激素奠定階梯療法基礎,創新葯物推動療法迭代升級進行時

  慢阻肺主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以預防及控制慢性炎症並減輕臨牀症狀。同時亦可通過康復、氧療及手術進行治療。長期治療藥物包括皮質類固醇(如吸入皮質類固醇(ICS)及全身性皮質類固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LABA及LAMA)及抗炎藥物(如PDE4抑制劑)。

  支氣管舒張劑是慢阻肺的基礎一線治療藥物,通過松弛氣道平滑肌擴張支氣管,改善氣流受限,從而減輕慢阻肺的症狀,包括緩解氣促、增加運動耐力、改善肺功能和降低急性加重風險。與口服藥物相比,吸入製劑的療效和安全性更優,因此多首選吸入治療。

  主要的支氣管舒張劑有β2受體激動劑、抗膽鹼能藥物及甲基黃嘌呤類藥物,可根據藥物作用及患者的治療反應選用。聯合應用不同作用機制及作用時間的藥物可以增強支氣管舒張作用,更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與健康狀況,通常不增加不良反應。

  慢阻肺治療主要以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及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為主,GOLD2025指南推薦根據患者急性加重史以及肺功能情況對患者進行分組,並接受不同的初始治療方案。按照疾病嚴重程度,依次接受單支擴劑、雙支擴劑以及三聯製劑。

  三聯療法療效優勢顯著。相較於雙聯療法,三聯療法可顯著降低治療期間慢阻肺中度/重度發作的發生率,且在嗜酸粒細胞水平≥150/μL的患者中觀察到更明顯的療效。

  根據IMPACT試驗(NCT02164513,納入10355例COPD患者)結果,在52周的治療期間,三聯療法組中/重度發作的發生率為每年0.91次,而糠酸氟替卡松-維蘭特羅(ICS+LABA)組為每年1.07次(三聯療法發生率比:0.85,P<0.001),烏美溴銨-維蘭特羅(LAMA+LABA)組為每年1.21次(三聯療法發生率比:0.75,P<0.001)。三聯療法組每年因重度發作而住院的發生率為0.13,而烏美溴銨-維蘭特羅組為0.19(比率,0.66,P<0.001)。

  無論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如何,三聯療法的年中度或重度發作率均低於任一雙聯療法,但在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至少為150個/微升的患者中觀察到發作率的下降幅度更大。在嗜酸性粒細胞水平低於150個/微升的患者中,三聯療法的年中度或重度發作率分別為0.85(95% CI,0.80~0.91),糠酸氟替卡松-維蘭特羅的年中度或重度發作率分別為1.06(95% CI,0.99~1.14)和0.97(95% CI,0.88~1.07)。

2. 全新機制藥物密集上市,中國創新全面佈局

  現有治療方案臨牀應用存在較高比例控制不佳。國內大型真實世界研究結果顯示,對我國慢阻肺病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常規治療和管理后,有30.8%的患者仍存在≥1次急性加重,多達42%-55%患者仍存在持續性呼吸困難、胸悶和喘息症狀;在包含ICS的治療方案中(ICS或ICS/LABA聯用),有62.1%的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至少一次急性加重;而在三聯治療方案中,仍有23%的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至少一次急性加重,臨牀亟需尋求更為優化治療方案,以及更為創新的治療手段。

  2024年以來,恩司芬羣(ensifentrine)、度普利尤單抗、美泊利珠單抗等藥物先后獲批用於治療慢阻肺,慢阻肺領域多年來無新機制藥物獲批的局面被打破。目前慢阻肺新葯研發方向主要包括新型吸入劑以及靶向2型炎症通路及通路上游警報素的生物製劑。

  創新葯物臨牀價值已獲全球權威指南認可。2025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全球創議(GOLD)於2024年11月發佈,針對近兩年獲批上市用於治療慢阻肺創新葯物,新版指南中多處更新了恩司芬羣(ensifentrine)和度普利尤單抗相關信息。指南明確推薦,對於已使用二聯長效支氣管舒張劑的慢阻肺病患者,如仍有呼吸困難,可考慮加用恩司芬羣(ensifentrine)。對於已使用 LABA+LAMA+ICS仍有急性加重的慢阻肺病患者,如血嗜酸性粒細胞≥300個/μL且有慢性支氣管炎症狀,考慮加用度普利尤單抗。

  2.1 PDE3/4:新型吸入劑,商業化前景確定的大單品,關注后續潛在BD機會

  FDA於2024年6月批准VERONA公司的Ohtuvayre(ensifentrine/恩司芬羣)用於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維持治療,該藥是20多年來首個用於COPD維持治療的新型作用機制吸入產品。Ohtuvayre 是同類首創的磷酸二酯酶 3 和磷酸二酯酶 4(PDE3和PDE4)選擇性雙重抑制劑,同時融合了支氣管擴張劑和非甾體抗炎劑的功效。

  磷酸二酯酶(PDE)3和PDE4抑制劑針對一系列呼吸功能。PDE3調節氣道平滑肌中的cAMP和cGMP,從而介導支氣管張力。PDE4調節cAMP,並參與支氣管上皮細胞中的炎症細胞活化和遷移以及囊性纖維化跨膜傳導調節器的刺激。與單獨抑制PDE3或PDE4相比,PDE3和PDE4的雙重抑制在氣道平滑肌收縮和抑制炎症反應方面表現出增強或協同作用,這使得這種雙重作用機制成為治療呼吸道阻塞性和炎症性疾病(如COPD、囊性纖維化和哮喘)的一種有希望的策略。

  恩司芬羣III期臨牀試驗 ENHANCE-1、ENHANCE-2分別納入760、789例慢阻肺患者,與安慰劑組相比,恩司芬羣治療顯著改善了患者肺功能(0-12小時平均FEV 1曲線下面積:ENHANCE-1,87 ml;ENHANCE-2,94 ml)。此外與安慰劑相比,ensifentrine治療24周內降低了中度或重度發作的發生率(ENHANCE-1,率比:0.64;ENHANCE-2,率比:0.57),並延長了首次發作的時間(ENHANCE-1,風險比:0.62;ENHANCE-2,風險比:0.58)。

  3期臨牀試驗結果支持恩司芬羣對符合 GOLD B 組標準的中度至重度 COPD 症狀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將其添加到目前的標準治療方案:LAMA、LABA 和 LABA/ICS 中。安全性方面,恩司芬羣耐受性良好,並且不存在與口服PDE4療法相關的胃腸道耐受性問題或與含ICS療法相關的肺炎發病率增加。

  2024年3季度(首個完整銷售季度)以來,恩司芬羣商業化進展迅速。25Q1銷售額達0.71億美元,環比增長95%。美國市場現階段接受治療的慢阻肺患者約860萬人,維持治療方案主要以Symbicort(信必可/LABA+ICS)等支氣管擴張劑或支氣管擴張劑+ICS聯合制劑為主,口服PDE4抑制劑(DALIRESP /羅氟司特)市場份額僅1%。根據Verona測算結果,恩司芬羣每1%的滲透率對應近12億美元的市場份額;2025年第一季度實際配發的恩司芬羣處方約25000份,其中60%處方為可續配,后續銷售增長動力強勁。

  2025年7月9日,默克和VERONA宣佈兩家公司已達成最終協議,默克將通過其子公司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 (ADS) 107 美元的價格收購VERONA,總交易價值約為100億美元。

  PDE3/4抑制劑領域併購交易活躍。2021年6月,優鋭醫藥與Verona達成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條款,Verona已授予優鋭在大中華區臨牀開發和商業化Ensifentrine的獨家權利。作為回報,Verona將收到25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優鋭生物技術公司(優鋭醫藥母公司)目前價值約為1500萬美元的股權。Verona在未來有權獲得高達1.79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含臨牀、監管和商業化里程碑等)。Verona 還有權獲得按Ensifentrine在大中華區淨銷售額百分比計算的兩位數分級特許權費用。優鋭將承擔大中華區的所有臨牀開發和商業化費用。

  2025年7月21日,康辰藥業全資子公司康辰香港與優鋭開曼及其下屬子公司共同簽署了《股份認購協議》,康辰香港擬以15000萬元人民幣價格,參與優鋭開曼(優鋭醫藥系其二級全資子公司)E 輪融資,認購優鋭開曼新發行的38,439,537股E 輪優先股。本次增資完成后,公司通過康辰香港將持有優鋭開曼91,448,871 股股份,佔優鋭開曼總股本(全面攤薄和轉股基礎上)的比例達7.98%;同時將向優鋭開曼指派1名董事,預計將對公司與優鋭開曼的后續合作產生積極影響。

  國內方面,正大天晴(中國生物製藥)、海思科、恆瑞醫藥均在慢阻肺領域佈局PDE3/4吸入劑產品,其中中國生物製藥TQC3721混懸液(PDE3/4抑制劑)於2025年6月獲CDE批准開展III期註冊臨牀研究,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維持治療,臨牀進度僅次於Verona。

  恆瑞PDE3/4抑制劑等產品達成對外授權,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2025年7月28日,恆瑞醫藥宣佈與葛蘭素史克公司(GSK)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至多12款創新葯物,旨在擴充GSK在呼吸、自免和炎症、腫瘤等治療領域已建立的研發管線,且所有項目經評估均具有成為"同類最優"或"同類第一"的潛力。

  協議包含一款潛在同類最優PDE3/4抑制劑(HRS-9821)的授權許可,該產品目前正處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療的臨牀開發階段。根據協議,恆瑞醫藥將自主研發的PDE3/4抑制劑創新葯HRS-9821在除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利有償許可給GSK。HRS-9821目前正處於臨牀開發階段,可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作為輔助維持治療,無需考慮既往治療方案。HRS-9821的加入將強力助推GSK實現其戰略願景,即通過覆蓋那些持續面臨呼吸困難(氣短)或基於其疾病特徵不太可能接受吸入性皮質類固醇或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為最廣泛的COPD患者羣體提供治療方案。

  根據協議條款,恆瑞醫藥將獲得包括PDE3/4授權在內的5億美元首付款。如果所有項目均獲得行使選擇權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實現,恆瑞將有資格獲得未來基於成功開發、註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恆瑞將有權向GSK收取相應的分梯度的銷售提成(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

  2.2 炎症通路:靶向IL-4R、IL-5藥物先后獲批上市,關注TSLP/IL-33等上游在研藥物進展

  隨着對於COPD的認識不斷加深,發現COPD患者肺部存在多種炎症途徑;通過不同的炎症細胞和細胞因子可對炎症類型進行區分,其中大多數 COPD 患者均出現 1 型/3 型炎症,表現爲痰中性粒細胞增多、1 型細胞毒性T 細胞、T 輔助 (Th)1 細胞和 Th17 細胞增多,以及第3 組固有淋巴樣細胞以及IL-1β、TNF-α等細胞因子增多,這類患者對皮質激素的應答不佳。

  而伴有2 型炎症的 COPD 的特徵是痰中嗜酸性粒細胞(EOS)、Th2 細胞、II型固有淋巴樣細胞以及IL-4、IL-13 和 IL-5 等2型細胞因子增多,這類患者對皮質激素的反應性會提升。若根據痰液嗜酸性粒細胞≥3% 和血液嗜酸性粒細胞≥2%為劃分依據,估計2 型炎症佔COPD患者的 30-40%。

  目前2型細胞因子在伴有2型炎症的COPD中的潛在作用仍在不斷闡明,IL-4、IL-13和IL-5對參與COPD病理生理和臨牀結果的細胞類型具有不同且重疊的影響。其中,IL-4是誘導幼稚T細胞分化為Th2細胞的關鍵細胞因子,並刺激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脱顆粒;IL-13在杯狀細胞增生和粘液產生中起着獨特作用;IL-5在骨髓嗜酸性粒細胞活化中具有獨特作用。此外IL-4和IL-13對B細胞類別轉換和IgE產生、屏障破壞、氣道重塑(例如纖維化、壁增厚和MMP產生)以及肺泡破壞和氣道擴大具有重疊作用。

  以上三種關鍵細胞因子均在刺激嗜酸性粒細胞向組織運輸中發揮作用,臨牀上,這一系列效應導致COPD 患者出現特徵性的氣流受限。慢性炎症會導致患者出現持續性症狀(呼吸急促、慢性咳嗽、咳痰),肺功能逐漸下降,並導致 COPD 病情加重。

  嗜酸性粒細胞型慢阻肺是慢阻肺的炎症表型之一,研究顯示,高Eos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獨立危險因素,在調整潛在的混雜因素后, 1年內慢阻肺急性加重風險顯著增高:≧ 300/ mm3(RR, 1.25);≧ 400/ mm3(RR, 1.48);≧ 500/ mm3(RR, 1.76)。2024 年 GOL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報告將血液 EOS 升高認定為臨牀用於識別伴有 2 型炎症的 COPD 的生物標誌物。

  隨着對2型炎症在COPD患者亞羣中所起到作用的認識,2型炎症靶向的生物製劑,如IL 5抑制劑、IL 4/13抑制劑等,已經進行的臨牀試驗已顯示出在急性發作頻率降低等臨牀改善。

  另一方面,氣道上皮損傷時釋放的警報素白細胞介素33 (IL-33) 和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 (TSLP)以前被認為主要驅動2型炎症,但有新證據表明這些警報素還可以介導非 T2 炎症。靶向 TSLP和IL-33 的生物製劑已被證明無論是在廣泛人羣中還是在特定亞組中,能夠減少中度至重度哮喘的發作,有望在COPD適應症中較靶向2型炎症因子療法覆蓋更廣泛的患者人羣。

IL-4R:度普利尤單抗領銜生物製劑

  2024年7月及9月,EMA及FDA先后批准度普利尤單抗(IL 4/13抑制劑)作為以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升高爲特徵的不受控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附加維持治療,包括已經聯合使用吸入性皮質類固醇(ICS)、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和長效毒蕈鹼拮抗劑(LAMA)的患者。

  FDA的批准基於兩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性3期研究數據(BOREAS)和(NOTUS),研究評估了度普利尤單抗與安慰劑相比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對象為目前接受最大劑量標準吸入療法(幾乎全部接受三聯療法)、COPD 控制不佳且血嗜酸性粒細胞≥300 個/μL 的成年患者。

  主要終點:BOREAS 組(n=468) 和 NOTUS 組 (n=470) 接受度普利尤單抗治療的患者與安慰劑組相比:主要終點:52周內中度或重度COPD急性加重年發生率分別降低30%和34%

  關鍵次要終點:與安慰劑組相比,第12周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較基線的改善幅度分別顯著高於使用安慰劑組74毫升和68毫升,且改善持續至52周。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前,FEV1較基線的改善幅度在12周和52周時均有相似程度的統計學顯著改善

  其他次要終點:兩項試驗中,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指標的應答率為51%,而52周時安慰劑組的應答率為43%和47%

  兩項研究的安全性結果與度普利尤單抗在其獲批適應症中的已知安全性基本一致。BOREAS 和 NOTUS 的匯總數據表明,與安慰劑組相比,度普利尤單抗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事件(>2%)包括病毒感染、頭痛、鼻咽炎、背痛、腹瀉、關節痛、尿路感染、局部給藥反應、鼻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牙痛和胃炎。膽囊炎的發生率較低,度普利尤單抗組患者報告膽囊炎的發生率為 0.6%,而安慰劑組患者報告膽囊炎的發生率為 0.1%。

  度普利尤單抗COPD適應症已於2024年9月在國內獲批,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密集跟進IL-4R靶點,其中三生國健、康諾亞、先聲藥業靶向IL-4R的創新葯物COPD適應症研發進度處於國內第一梯隊,均已進入臨牀II期或者更高階段。

IL-5:美泊利珠單抗療效侷限於高BEC人羣

  此前,GSK就美泊利珠單抗開展兩項3期臨牀試驗METREX(頻繁加重型COPD患者的附加治療,美泊利珠單抗vs安慰劑)和 METREO(以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為特徵的頻繁加重型 COPD患者的附加治療,美泊利珠單抗vs安慰劑),評估了美泊利珠單抗作為COPD患者在三重吸入療法基礎上附加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METREX 試驗中,嗜酸性粒細胞表型患者的中度或重度加重年發生率在美泊利珠單抗組中比安慰劑組低18%,在METREO試驗中,經過多重性調整后,美泊利珠單抗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2018年,FDA拒絕了GSK就美泊利珠單抗就COPD適應症的上市申請,並在完整回覆函中指出,需要更多臨牀數據才能獲得批准。

  GSK隨后進一步開展了MATINEE試驗,在入組標準中將患者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設置為至少為300個/μL,臨牀結果顯示美泊利珠單抗組的年中度或重度發作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0.80vs1.01次/年;率比0.79,P=0.01);美泊利珠單抗組的首次中度或重度發作時間也顯著長於安慰劑組(419vs321天;風險比0.77;P=0.009)。基於上述結果, FDA於2025年5月批准美泊利珠單抗作為對控制不佳的COPD和嗜酸性表型成年患者的附加維持治療。

  除GSK下一代長效IL-5單抗德莫奇單抗之外,全球僅杉竹曜生物、融捷康生物通過同時靶向IL-5和IL-4Rα的雙特性抗體佈局COPD適應症,目前均處於早期階段。

TSLP:炎症通路頂端靶點,高FeNo/EOS人羣中效果驚艷

  TSLP 是一種關鍵上皮細胞因子,位於多個炎症級聯的頂端,在與嚴重哮喘相關的過敏性、嗜酸性和其他類型的氣道炎症(包括氣道高反應性)的引發和持續中至關重要。氣道上皮細胞在煙霧、顆粒物、病毒和其他刺激物的作用下釋放 TSLP,可能是 COPD 患者出現症狀和嚴重惡化的關鍵驅動因素。

  特澤利尤單抗/Tezepelumab為全球研發進度最快的TSLP單抗,2021年12月被FDA批准用於患有嚴重哮喘的成人和 12 歲及以上兒童患者進行附加維持治療。

  針對患有中度至極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且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BEC) 範圍廣泛的患者,不論其是否患有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或吸菸,IIa期 COURSE 試驗結果顯示,與第 52 周的安慰劑相比,使用特澤利尤單抗治療可使中度或重度 COPD 急性加重的年發生率數值降低17%。

  儘管分析結果顯示無統計學意義,但按照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BEC)對受試者進行分層后分析發現,對於BEC≥150個細胞/微升的患者,與安慰劑相比,特澤利尤單抗可顯著降低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發生率37%。對於BEC≥300個細胞/微升的患者,特澤利尤單抗可使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發生率在數值上降低46%。特澤利尤單抗治療慢阻肺全球3期臨牀已於2025年3月開展。

  除特澤利尤單抗外,正大天晴(中國生物製藥)、健康元、康諾亞在研靶向TSLP創新葯物COPD適應症均已進入臨牀II期。此外,恆瑞醫藥、石藥集團、科倫博泰、健康元等通過包括Licence-in、合作開發等方式均佈局有TSLP單抗管線。

  IL-33/ST2:改善急性加重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IL-33 作為一種警報素,通過與 ST2 結合來警示免疫系統受到損傷,ST2 受體是 IL-33 的主要靶點。此外,IL-33 還能激活 Th2 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M2 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這些細胞參與 2 型免疫和過敏性炎症。

  在肺中,IL-33 主要表達於氣道上皮基底細胞、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中,在 COPD 中觀察到 IL-33 和 ST2 受體表達增加。香菸煙霧 (CS)是COPD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接觸香菸煙霧不僅會增加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中 IL-33 的產生,還會導致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中 IL-33 的表達增加,從而誘導免疫系統的持續激活,加速COPD 進展。香菸煙霧還會改變 ST2 受體的表達,從而加劇 COPD 急性加重引起的炎症。據報道,IL-33 可增加黏液生成和血管內皮通透性,從而進一步加劇炎症。

  Itepekimab(賽諾菲/再生元)是一種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可結合並抑制IL-33, 目前正在進行 CRSwNP(3 期)、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2 期)和 CRSsNP(2 期)等臨牀開發項目。

  2025年5月,Itepekimab兩項 COPD 3 期研究結果公佈:

  AERIFY-1 研究達到了其主要終點,即無論嗜酸性粒細胞表型如何,既往吸菸者中度或重度發作的發生率均顯著減少:在第52周時使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發生率顯著降低27%

AERIFY-2儘管在研究早期發現了益處,但並未達到主要終點

  賽諾菲和再生元正在審查數據,並將與監管機構討論評估下一步措施。

  2025年7月21日,羅氏公佈了關鍵性IIb期臨牀試驗ALIENTO(受試者人數:1301人)和III期臨牀試驗ARNASA(受試者人數:1375人)的最終結果。這兩項臨牀試驗旨在研究在中度至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患者中,在標準維持治療的基礎上,將astegolimab與安慰劑進行比較。研究人羣包括既往吸菸者及現吸菸者,且無論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如何,並均有頻繁發作的病史。

  關鍵性IIb期ALIENTO研究達到了其主要終點,表明每兩周給藥一次的astegolimab在52周時將年化發作率(AER)降低了15.4%,具有統計學意義。然而,III期ARNASA研究未能達到其主要終點,即每兩周給藥一次的astegolimab在52周時將AER降低了14.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項研究的次要終點結果基本一致。兩項試驗的總發作次數均低於預期。astegolimab的安全性與先前報告的數據一致,未發現新的安全信號。

  Astegolimab是一種在研的全人源抗ST2單克隆抗體,旨在與ST2受體高親和力結合,從而阻斷IL-33的信號傳導。此前2a期臨牀研究顯示(主要終點為48周的發作率),48周Astegolimab組(2.18)和安慰劑組(2.81;率比 0.78;p=0.19)的發作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除MNC外,國內方面,邁威生物、正大天晴(中國生物製藥)、康方生物、三生國健、荃信生物靶向IL-33&ST2通路創新葯物COPD適應症均已進入臨牀研發階段。

3. 關注

  3.1 恆瑞醫藥:follow多款潛在重磅藥物,GSK BD授權合作再創國際化里程碑

  公司戰略性重點關注與自身免疫疾病有關的重要病理靶點及通路,並同時使用小分子、肽類、單抗和雙抗、融合蛋白、吸入療法等多種藥物模式以增強療效及滿足患者全方位需求。

  SHR-1905是一種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κ單克隆抗體,可抑制TSLP的生物活性。I期臨牀試驗結果顯示SHR-1905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所有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均為輕度至中度。在高熱綜合徵患者中,SHR-1905 給藥 50-600 毫克后 8.5-15.0 天達到峰濃度,平均半衰期 (t1/2) 為 82.9-106天,SHR-1905 暴露量隨劑量增加而增加。與安慰劑相比,SHR-1905顯著降低了嗜酸性粒細胞、呼出氣一氧化氮分數、胸腺和活化調節趨化因子以及嗜酸細胞趨化因子-3的水平,同時顯著提高了哮喘患者的一秒用力呼氣量。

  SHR-1905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徵。與臨牀可用的抗 TSLP 抗體相比,其較長的半衰期支持延長給藥間隔(每 24 周或12周)。

  HRS-9821在早期臨牀和臨牀前研究中顯示出強效的PDE3和PDE4抑制作用,可顯著增強支氣管舒張效應併產生抗炎作用。目前正處於臨牀開發階段,可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作為輔助維持治療,無需考慮既往治療方案。

  2025年7月28日,恆瑞醫藥宣佈與葛蘭素史克公司(GSK)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至多12款創新葯物,旨在擴充GSK在呼吸、自免和炎症、腫瘤等治療領域已建立的研發管線,且所有項目經評估均具有成為"同類最優"或"同類第一"的潛力。

  根據協議,恆瑞醫藥將自主研發的PDE3/4抑制劑創新葯HRS-9821在除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利有償許可給GSK。根據協議條款,恆瑞醫藥將獲得包括PDE3/4授權在內的5億美元首付款。如果所有項目均獲得行使選擇權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實現,恆瑞將有資格獲得未來基於成功開發、註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恆瑞將有權向GSK收取相應的分梯度的銷售提成(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

  3.2 中國生物製藥:呼吸領域管線雄厚,TSLP、PDE3/4靶點藥物研發進度領先

  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創新研究和研發驅動型醫藥集團,業務覆蓋醫藥研發平臺、智能化生產和強大銷售體系全產業鏈。產品包括多種生物藥和化學藥,在腫瘤、肝病、呼吸系統、外科╱鎮痛四大治療領域處於優勢地位。

  截至2024年年底,集團共有11個呼吸系統領域的創新候選藥物處在臨牀及以上開發階段,包括2個產品處在臨牀III期,5個產品處在臨牀II期,以及4個產品處在臨牀I期。預計呼吸系統領域未來三年(2025-2027年)將有2個創新葯和8個生物類似藥或仿製藥獲批上市。

  TQC3721(PDE3/4抑制劑)是一款PDE3/4雙重抑制劑,目前已在中國完成II期臨牀試驗,用於治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PDE3主要作用於支氣管平滑肌,PDE4主要在各種炎症細胞中表達,TQC3721通過雙靶點抑制,可以降低脱靶效應,並在一個化合物中結合支氣管擴張和抗炎的雙重活性。目前,國內尚無同靶點藥物獲批上市,TQC3721是中國研發進度最快的國產PDE3/4雙重抑制劑。

  TQC2731(TSLP單抗)是一款靶向TSLP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目前正在中國開展III期臨牀試驗,擬開發適應症包括重度哮喘、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研發進度最快的國產TSLP單抗。目前,國內尚無TSLP單抗獲批上市,集團將大力推進TQC2731的臨牀開發,解決尚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

  3.3 海思科:管線儲備豐富,PDE3/4抑制劑吸入粉霧劑/混懸液已進入II期臨牀

  海思科是集新葯研發、生產製造、推廣營銷業務於一體的專業化醫藥公司,致力於成為最受信賴的國際化製藥企業。公司在特定細分領域針對特定靶點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葯,聚焦於圍手術期、腫瘤、代謝系統疾病、自身免疫、呼吸等疾病領域,搭建了多樣的藥物技術開發平臺。

  呼吸系統藥物中,HSK31858 片的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適應症國內Ⅲ期臨牀研究已經啟動,新增支氣管哮喘和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兩項適應症已啟動Ⅱ期臨牀研究,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適應症已獲得臨牀批准通知書。

  HSK39004是公司自主研發的全新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靶向PDE3/4的小分子抑制劑,臨牀前研究結果顯示,HSK39004在離體氣管環和體內疾病模型中表現出顯著的氣道舒張和抗炎作用,且安全性良好,是一款極具開發潛力的小分子阻塞性肺疾病治療藥物。目前HSK39004吸入混懸液和吸入粉霧劑劑型均已處於II臨牀試驗階段。

  3.4 健康元:前瞻佈局呼吸領域,創新管線全面突破

  健康元藥業集團始創於1992年,作為一家創新科研型的綜合醫藥集團,公司聚焦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基點,以 AI深度應用為核心引擎,實施創新發展戰略。集團旗下擁有健康元、麗珠醫藥兩家大型上市公司,20余家主要控股子公司。

  公司早在2013年便前瞻佈局呼吸領域,目前已構建吸入製劑全劑型技術平臺,覆蓋哮喘、COPD 等核心適應症。2024 年公司相繼推出了靶向 TSLP 的單抗創新葯(治療中重度哮喘/慢阻肺)、靶向 IL-4R 的長效單抗(治療中重度哮喘/慢阻肺),以及靶向 PREP 的口服慢阻肺創新葯。

  2024年1月,健康元與荃信生物聯合宣佈,雙方就QX008N單抗達成戰略合作並簽署中國(含港澳)區的獨佔許可協議。根據協議,健康元將獲得QX008N單抗在合作區域(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用於呼吸系統等治療領域所有可開發劑型和適應症的獨家研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荃信生物將保留QX008N單抗在合作區域外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的權益。QX008N注射液是一種重組人源化抗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單克隆抗體製劑,為治療用生物製品1類創新葯,該產品已獲得2項國內臨牀試驗許可,適應症分別為哮喘(Asthma)和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及1項適應症為重度哮喘(Asthma)的美國FDA臨牀試驗許可。

  同月,健康元同博安生物就抗IL-4Rα長效單抗BA2101注射液用於治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中國大陸獨家權利達成合作。BA2101注射液是IL-4Rα靶點的藥物,創新的長效全人源單克隆IGG4型抗體,靶向白細胞介素-4受體亞基α (IL-4Rα),可同時抑制IL-4及IL-13信號通路,調節Th2型炎症,降低嗜酸性粒細胞含量及IgE水平。該產品擬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哮喘、COPD、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結節性癢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等Th2型炎症引起的過敏性疾病。目前,BA2101已獲得上述所有適應症的臨牀試驗批准。

  2024年11月,健康元與啟元生物共同宣佈,雙方就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吸入型PDE4抑制劑達成授權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健康元獲得這款創新葯的吸入劑在中國區開發和商業化權利授權,啟元生物將繼續保留其皮膚外用乳膏的開發權利,雙方將共同推進這一創新葯物的開發和市場推廣。

3.5 三生國健:深耕自免領域多年,COPD適應症領跑內資企業

  三生國健是中國首批專注於抗體藥物的創新型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之一。公司擁有研、產、銷一體化成熟平臺,專注於單抗、雙抗、多抗及多功能重組蛋白等新技術研究,擁有豐富的大規模抗體產業化和質量控制經驗。公司專注創新和患者價值本源,持續打造自免領域競爭優勢,進行差異化競爭。

  公司已構建了遍及全國的銷售網絡,形成了專業、規範、有序、完善的銷售體系,2024 年公司銷售覆蓋超過 4900 家醫療機構,其中三級醫院 2100 多家。同時,公司與國內知名醫院及醫療專家已建立並維持着穩固的合作關係,該等經驗及渠道的積累亦為公司后續產品的持續發展和未來逐步推出新產品的上市奠定了基礎。

  SSGJ-611是三生國健自主研發設計、篩選並人源化的抗IL-4Rα單克隆抗體,具有全新序列。611能夠通過特異性的結合IL-4Rα,阻斷IL-4和IL-13的信號傳導達到緩解特應性皮炎等疾病的作用。SSGJ-611具有全新的抗體可變區序列,對抗原靶點的親和力較高。並且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出和已上市同靶點抗體Dupixent(度普利尤單抗)相當的生物活性。

  2024年公司完成COPD適應症的臨牀II期所有受試者入組,並進行了中期分析,數據結果積極,計劃2025年完成COPD適應症臨牀II期研究,並啟動臨牀III期入組。

  3.6 康諾亞:潛在最優TSLPxIL-13雙抗,關注CM512研發進展

  康諾亞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專注創新葯物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綜合性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為患者提供更具世界範圍競爭力、高質量、可負擔的創新療法。

  公司針對自身免疫疾病、腫瘤、慢性疾病治療領域搭建起差異化、多元化的產品管線,在研1類創新葯逾30項,其中13項已進入不同臨牀階段,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司普奇拜單抗(康悦達 )成人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季節性過敏性鼻炎三項適應症已獲批上市,呼吸相關疾病目前處於2期臨牀階段。

  CM512是一種重組抗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和抗白介素-13(IL-13雙特異性抗體,同時靶向TSLP和IL-13。作用機制和體外藥效學研究表明,CM512高親和力結合TSLP和IL-13,阻斷TSLP與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受體(TSLPR)結合及IL-13/IL-13Rα1複合物與IL-4Rα受體結合,協同抑制由TSLP和IL-13誘導的下游信號通路和效應細胞活化。體內藥效試驗顯示,CM512可以有效抑制過敏性炎症反應。此外,CM512還具有低免疫原性和長半衰期的特點,有望在臨牀上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患者依從性。

  2024年7月,成都康諾亞與Belenos Biosciences, Inc.訂立許可協議。許可協議授予Belenos在全球(不包括大中華地區)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本集團候選藥物CM512及CM536的獨家權利。作為對價,康諾亞將收取15百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一橋香港將收取Belenos約30.01%的股權。在達成若干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后,成都康諾亞亦可收取最多170百萬美元的額外付款。目前Belenos正在計劃開展一項評價CM512治療哮喘的臨牀I期試驗。

4. 投資建議

  COPD發病人羣基數大,傳統治療方案侷限性強,近年來創新療法密集獲批有望改寫疾病治療格局,有望帶來可觀商業化市場增量。中國創新葯企廣泛佈局COPD研發關鍵靶點,研發進度緊追全球第一梯隊,並且以恆瑞醫藥HRS-9821為代表的創新管線已經彰顯出卓越的創新價值,我們關注:

  1) 關注PDE3/4賽道潛在對外授權機會潛在受益標的,PDE3/4抑制劑為近20年來首個新機制吸入劑,默克、GSK已經先后完成對相應管線資產的引進,中國創新葯企研發進度排名全球前列,BD潛力突出。

  2) 關注在生物製劑賽道具有差異化優勢的管線的標的,目前已獲批用於治療COPD生物製劑覆蓋人羣有限,TSLP、IL-33/ST2等上游通路有望進一步拓寬適用人羣範圍並進一步提升療效,建議持續關注相應分子臨牀進展。

  重點公司: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海思科、健康元、三生國健、康諾亞等。

5. 風險提示

  研發進度不及預期的風險。創新葯研發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早期小樣本量的積極數據不一定能在大型的 III 期實驗中被重複,可能會導致新品無法順利獲批或是上市后因療效不佳而退市。

  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的風險。COPD適應症儘管患病人羣規模較大,但仍然存在知曉率低、規範治療率低的客觀情況,新型藥物的商業化推廣需要同步進行相應的醫患教育,存在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的風險。

  競爭加劇的風險。目前全球範圍內針對COPD適應症已有眾多企業密集佈局,未來可能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競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