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20:24
張興海和他的賽力斯,已是重慶妥妥的標杆企業、標杆人物。他想成為重慶汽車產業第一人,還面臨着一個競爭對手: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榮。
在重慶,努力進賽力斯「打螺絲釘」,如今成為不少當地人「擠破頭」的事。
「哪怕賽力斯入職率很低,轉正、買五險一金比下面配套廠還難,但一到招聘日,還是烏泱泱的求職人羣。」一位勞務人力中介玩笑着説,這可能是唯一一個被忽悠過來進廠,還要感謝「黑中介」的企業。
原因很簡單,進賽力斯「打螺絲釘」,忙的時候一個月收入可以拿到一萬多塊錢,平時也能到手七八千——放在2024年人均支配可收入3.97萬元的重慶,在賽力斯打工已是妥妥高薪。至於正式員工,很多人去年年終獎,是十幾個月月薪。
打工人高薪背后,是賽力斯業績高歌猛進。2024年全年銷量42.68萬輛,營業收入1451.76億元。2025年1-6月銷量17.2萬輛,儘管整體銷量出現顯著下滑,但問界M9、M8在中大型SUV市場所向披靡,極大提升了利潤空間,2025上半年預計淨利27億-32億,同比增長66.2%~96.98%。
毫無疑問,張興海和他的賽力斯,已是重慶妥妥的標杆企業、標杆人物。今年3月,當地官媒《重慶日報》就以「重慶人有自己的雷軍」為題,對張興海極盡溢美之辭。
但張興海想成為重慶汽車產業第一人,還面臨着一個競爭對手: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榮。
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在重慶掛牌成立,一級央企總部首次落户重慶。註冊資本200億元、資產總額3087億元、117家分子公司、11萬產業大軍同步集結。
1965年出生的朱華榮,就此擔起新長安未來重任。根據朱華榮的最新軍令狀,到2030年,長安汽車產銷規模目標500萬輛——2024年,舊長安全年銷量超268萬輛。這個大得有點讓人吃驚的目標,也是比亞迪王傳福的衝刺目標。
對張興華和朱華榮而言,競爭重慶汽車第一人,遠遠不能體現他們的目標和野心——站在時代角度,技術革新與全球產業升級雙重驅動下,正重新勾勒一條當代中國製造的全球化路徑。比如朱華榮就表態,新長安的目標,是在2030年銷量佔比超過30%,成為全球汽車品牌TOP10。
央企長安、民企賽力斯,誰纔是中國製造業崛起全球的樣本?
進入7月,山城重慶温度飆升至40℃。在兩江新區禮嘉,數十臺挖掘機和卡車正在忙碌穿梭——它們要在這個佔地10.3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起一個建築面積達32.9萬平方米,形似Apple Campus 2環形造型的研發中心。
這就是投資高達32億元的賽力斯全球汽車公園。對總部位於沙坪壩區土主五雲湖的賽力斯來説,此前已在重慶打造了多個超級工廠,包括生產問界M5的兩江工廠(賽力斯一廠),問界M7的鳳凰工廠(賽力斯二廠),M8、M9的超級工廠(賽力斯三廠)。
「賽力斯讓重慶有了‘第二個長安汽車’,是重慶汽車再煥新生機的關鍵。」一位觀察人士説,沒有如今的賽力斯,那麼就沒有如今的重慶汽車產業。
2024年,重慶汽車產量超25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5.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90.5%,整車生產規模躍居全國省市前三。42.68萬輛問界銷量的賽力斯,新能源汽車貢獻佔比高達44.78%。
回顧歷史,重慶是一座奔跑在車輪上的城市。抗日戰爭時期,部分兵工廠搬遷到了重慶。1949年之后,長安、江陵、嘉陵、長江、建設、望江6家兵工業成為重慶汽車工業的中流砥柱。其中最為著名的長安汽車,前身可以追溯至1862年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洋炮局。
汽車就此成為重慶工業發展基石。中國第一輛吉普車就在這里誕生,也曾是我國重型軍車生產基地……到20世紀90年代伊始,隨着全國第一家中日合資汽車生產企業慶鈴設立,以及兵器工業公司和日本鈴木合資成立長安鈴木,汽車工業就已成為重慶經濟支柱。
1997年重慶直轄后,汽車產業更是突飛猛進。尤其是長安,在與福特、馬自達等聯姻后,到2010年產銷量超142萬輛,成為中國第一個產銷超過百萬的車企。
長安汽車成為重慶汽車工業帶頭大哥,也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2009年,重慶整車生產企業超20家,主打產品是微型麪包車的賽力斯前身——「小康汽車」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2016年,那是重慶汽車的高光時刻,連續三年產量超300萬輛,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汽車第一城。但繁榮背后是危機四伏,重慶成了中國的「底特律」,也得了「底特律」的病——用「大而不強」四個字形容並不冤枉,汽車產量和車型雖然多,但基本是低端型號的汽車,走低價路線,利潤低於平均利潤水平。
2018年-2019年,重慶汽車年產量腰斬,遭遇至暗時刻。面對轟轟烈烈的新能源大趨勢,力帆等一批重慶本土車企及其配套產業工廠跟着破產,進而導致財政收入下降。
實際上,重慶汽車產業瞄準新能源並不晚。比如早在2016年,張興海就前后投入超60億想要在新能源領域大展拳腳,派出兒子張正萍在美國硅谷成立SERES,獲得了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 「三電」技術,但主打車型SF5銷量遭遇慘敗,連帶小康股份連年鉅虧。
后來故事,已為人熟知。生死關頭,張興華接過了余承東遞過來的橄欖枝,和華為一拍即合。得到華為「獨寵」的小康,吃足華為紅利,從大虧40億元到大賺40億元,只用了2年,並在一飛沖天中正式更名為「賽力斯」。
如今,強綁定華為的問界M5\M7\M9\M8系列撐起賽力斯整車業務大半壁江山。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賽力斯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這讓張興海本人風光無限,「飛上枝頭變鳳凰」,在行業內地位水漲船高,開始頻頻出現在各種重要場合,各種榮耀、光環加諸其身。甚至在今年6月,還成為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
「我本人是在汽車行業里干了20年……是第一次參加這個層級的活動」。去年召開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張興海言語間既是心酸又是自豪地説。
而在重慶,張興海和賽力斯則被當地老百姓,拔高到了更高位置。「重慶GDP增幅遠超廣州,賽力斯功不可沒」「賽力斯憑一己之力拉昇重慶GDP近3%」「賽力斯帶飛禮嘉」「如果沒有賽力斯,重慶你拿什麼和成都比」等等溢美之詞,在民間廣泛流傳。
從賽力斯總部出發,大約半個小時車程,就到了重慶江北嘴金融城2號樓T2。去年2月,長安汽車總部離開待了20多年的科技大樓,喬遷於此。
距長安汽車總部20分鍾車程,就到了重慶渝州賓館——這是重慶市唯一「國賓館」,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就在此盛大成立,8位新長安領導班子成員一齊亮相,可見當地對此重視。
與福特、馬自達合資后,短短几年間,長安汽車從「自主王」變為「虧損王」。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和產品更新滯,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淨利潤分別鉅虧31.65億、47.62億、32.5億,同期相比吉利、長城盈利狀態,缺乏高溢價自主品牌產品是虧損主因。
「合資品牌給的只是麻醉劑,自主創新纔是造血干細胞。」朱華榮曾比喻説。
長安也因禍得福,早一步超過同行佈局新能源,推出了深藍、阿維塔和啟源三個新能源品牌。2025年上半年,長安汽車以135.5萬輛銷量,創下近八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車貢獻45萬輛,同比增長48.8%。
新能源絕地反擊背后,離不開加深與華為綁定后的助力。比如阿維塔,就是由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的品牌。
其中,華為以HI模式深度參與打造阿維塔。余承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等等,都曾給阿維塔站過台。
同時,阿維塔還是華為汽車領域子公司——引望的並列第二大股東,和賽力斯都是10%控股。根據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最新透露,阿維塔華為雙方聯合團隊已有近千人入駐阿維塔重慶總部,第一款聯合共創的產品將於明年下半年推出。據此消息來看,「第六界」誕生已勢在必發。
比和華為合作更搶眼球的,是從分立重組,到以長安汽車獨立為央企,56天的波瀾起伏。
如今,中國長安汽車集團微博、微信等官方賬號已火速上線,阿維塔、深藍、長安啟源及各位高管的微博頭像,都變成了「新長安」紅色頭像。「新長安的成立,既是長安汽車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嚴峻挑戰。」多位觀察人士説。
從機遇來看,身份轉變帶來的最明顯轉變,一是決策鏈條的革命性縮短——過去重大戰略需經兵裝集團審批,如今是國資委直管,百億級項目長安可直接決策,管理效率、活力會提升,在汽車產業快速向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為長安贏得寶貴的時間窗口。
二是各方對其政策、資源支持會大大加強,包括新能源補貼、動力電池關鍵技術攻關資金、產業鏈聚焦等。
比如7月9日,總投資14億元,聚焦兩大核心載體——前瞻技術研究中心與造型設計中心的長安汽車全球科學與藝術中心,就在重慶兩江新區魚復工業園正式動工。
而在7月30日的溝通會現場,朱華榮更是感慨,長安過去擁有的資源太少,如今作為新集團,擁有的資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突然像幸運兒一樣,受到很多擁有非常多資源的合作伙伴的青睞」。
新長安的成立,更是改變重慶「製造業強,總部經濟弱」,重塑「國家隊」競爭格局,帶動整個重慶汽車產業上行的關鍵。包括朱華榮本人也表示,長安是重慶汽車產業當之無愧的龍頭,是助力重慶打造成為「智能網聯新能源之都」的關鍵。
新身份會獲得更多資源,但新長安也面臨着諸多挑戰。比如合資品牌失速,阿維塔、深藍等造血能力不足等等,導致長安現金流緊張,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162億元,僅為比亞迪的三分之一。
曾引以為傲的長安福特與長安馬自達,主要在售車型仍為燃油車,在新能源賽道掉隊,影響長安汽車的整體銷量。今年1—4月,長安福特銷量為60502輛,同比下降18.48%;長安馬自達銷量則下降5.02%至24075輛。長安福特渠道從巔峰時期的900家縮至560家,價格戰與以價換量的挑戰,是長安汽車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
而對深藍、阿維塔來説,虧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據長安汽車披露,2024年,長安新能源品牌深藍和阿維塔合計虧損高達55.9億元,其中阿維塔單臺車虧損超5.4萬元,深藍單臺車虧損6477元。
《南方都市報》就評論認為,這種「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在新身份后將更加凸顯,因為長安不再能依靠兵裝集團的多元化業務來平衡汽車板塊的虧損。如何扭虧為盈,甚至追上早已盈利的賽力斯,將是新長安在新能源賽道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當前國內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並且毫無疑問,新能源將是最為殘酷的戰場高地。
根據此前規劃,接下來3年內,中國長安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涵蓋長安啟源(10款)、深藍汽車(10款)和阿維塔(7款)等多個品牌。以此來看,新長安把新能源的競爭,幾乎押注在了3個子品牌身上。
而對賽力斯來説,每年會推出幾款全新車型,早在2025年初就確立了「三年內問界年產銷百萬量級」的目標。
想實現上述目標,海外是必須重點佈局的市場。截至目前,賽力斯已成功進入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量突破55萬台,市場遍及歐洲、中東、美洲、非洲。
長安方面,明確將海外市場作為核心增長極,構建東南亞、歐洲、中南美等五大戰區,在泰國、越南組裝廠投產,在巴西、德國、美國建立了研發中心,覆蓋77國銷售網絡,2025年目標出70萬輛。
儘管賽力斯飛速提升后,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和營收上面慢慢地接近了長安,「賽力斯超越長安,成為重慶第一汽車企業」聲音不小,但從整個重慶汽車產業來看,想追上歷史悠久,根基牢固的長安汽車,還有很長路要走。
但無論如何,在日趨激烈的汽車賽道,所有目標佈局、戰略定力,朱華榮、張興海都會繫於一身,榮辱與共。
比如朱華榮,就需要時間適應這種身份上的新變化。他在採訪中提到,在新長安掛牌當晚就和CT企業領導聊到深夜一兩點,重要話題之一就是(中國長安)怎麼來支持他們的經營?
重慶,中國最有名的山地城市。堪稱魔幻的地形,讓城市既擁有獨特的山水風貌,同時也顯現出蓬勃的現代都市魅力。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城市形態,讓這座城市富有獨特的張力。
這種張力,帶來的衝突感,也表現在了身處一城,但性格截然不同的張興海、朱華榮二人身上。
1986年,一位從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系畢業的重慶青年,走進了江陵機器廠發動機研究所,開啟此后近四十年的造車故事,他就是朱華榮。
朱華榮是車圈領導層里少有的技術出身,可以説是長安研發體系的重要締造者之一。幾十年間,其工作和學習履歷,一直圍繞着汽車機械技術,從基層技術員成長為總工程師,2014年,他就被任命為長安汽車總裁、黨委書記,至今為止掌舵長安已十多年。
不過,朱華榮在最近幾年公開發言中,也有頗多符合外界對於重慶人耿直的性格期待。比如他炮轟過華為的智選模式,公開懟過余承東。另外,他還用「老朱佩奇」暱稱進軍直播圈,從直播帶貨到直播檢測車輛性能,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人們對央企和國企領導人在公眾場合嚴謹、刻板、寡言的傳統形象。
張興海不同,他沒有這樣的技術情懷,而是一個智慧的商人,23歲從彈簧廠起家創業,一路沉浮轉型到今天造汽車,商人順勢和靈活,體現得淋漓盡致。
幾十年來,參與一場又一場「賭局」,似乎已經是張興海人生的主要構成。比如1986年用手里僅有的8000元開始創業,比如和華為的合作,在生產中「無條件全面配合華為」,連工人的作息都採用了華為的制度——肉體、靈魂都交給了華為,纔有機會成為車圈最令人艷羨的男人。
但就站到絕對高位的張興海來説,缺乏自主權的賽力斯,還需要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所謂「強鏈補鏈」策略,通過「搬箱子」快速補起短板,本質上是通過生態協作降低技術門檻,快速推出產品佔領市場——時至今日,消費者選擇問界,大多是因為華為因素而非賽力斯。隨着鴻蒙智行陣營的擴大,華為支持資源的分散,不受「獨寵」的賽力斯,艱鉅考驗還在后面。這一點,從賽力斯藍電品牌每月寥寥的銷量,便可見一斑。
新長安則有所不同。在戰略選擇上,是構建全棧自研技術體系,這與華為每年超千億研發投入構建技術護城河如出一轍。一旦扛過中期壓力,長期看企業或許會過得更加自主、健康。
兩極分化的模式,也意味着在重慶這座城市,關於賽力斯、新長安究竟哪個模式能走得更遠,哪家企業更能代表重慶產業門户的爭議,將會持續。
無論如何,車輪轉動間,重慶汽車產業的壯闊未來已開始擘畫,承載的不僅是中國汽車的強國夢,更是與全球汽車產業同頻共振,重塑格局的東方力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極點商業」(ID:jdsy2020),作者:極點工作室,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