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17:27
原標題:廉價版 Model Y,救不了特斯拉
多年沒有發新產品的特斯拉,突然開始瘋狂「搞事情」。
根據最新消息,特斯拉即將推出兩個改版產品,切入更多的細分市場:第 一個是 PLUS 版——Model YL。這是一款「放大版」的 Model Y,名字里多個「L」。車身和軸距都加長了,從五座變成了大六座。目標是搶佔家庭用車市場,對標理想、問界等品牌。
第二個是「平民版」的 Model Y,這也是最受關注的。爲了把價格打下來,特斯拉做了一些「減法」:比如頭頂那塊超酷的全景大玻璃、后排的小屏幕、一些花哨的燈光可能就沒了,座椅也換成了更實用的織物材質。續航里程也會稍微短一點。
如果説,Model YL 更多是切入中國大六座的細分市場,那平民版「Model Y」則被外界寄予更多的厚望,認為可以扭轉特斯拉當前的局面。
從「少而精」到連續出牌,特斯拉為何一改常態?這些招數能「拯救」特斯拉嗎?
01
銷量不振,對手「兵臨城下」
想象一下,一個總是考第 一名的學霸,突然成績下滑了。特斯拉就面臨着這樣的窘境。
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全球賣出了 38.4 萬臺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超過 13%。這意味着,買特斯拉的人實實在在地變少了。
賣車是特斯拉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佔了總收入的 75%)。車賣得少,特斯拉賺的錢自然就少了。第二季度的總營收(225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又跌了 12%。
特斯拉的品牌雖然依舊響,但實打實的銷量和利潤都出現了問題。這就是特斯拉為什麼要「搞事情」的根本原因——它需要一場勝利來扭轉頹勢。
更嚴峻的是,特斯拉的麻煩不只在一個地方,而是在它的全球戰場上,都遇到了強大的對手和阻礙。
在美國,之前政府爲了鼓勵大家買電動車,會給一個 7500 美元(約合 5 萬多元)的「超級折扣券」(税收抵免)。這提升了特斯拉的吸引力。但這個折扣券馬上就要到期了(持續到 9 月底)。一旦沒有了政府補貼,必然會打擊人們的購買熱情。作為美國新能源市場的領頭羊,特斯拉將首當其衝。
在歐洲市場,比亞迪等國產品牌正在強勢崛起。今年 4 月,比亞迪在歐洲的汽車銷量,已經正式超過了特斯拉。你要知道,比亞迪的車賣到歐洲,是要被徵收高達 27.4% 的關税的。
面對 2025 年以來銷量連續下滑、歐洲市場「大潰敗」以及中國競爭對手的兇猛圍剿,華爾街和無數「信徒」將希望寄託於更多的車型,包括廉價版 Model Y、6 座版 Model Y。
聽到這里,你可能會想起馬斯克常説的一句話:「特斯拉不是汽車公司,是 AI 公司!」他總是希望大家關注更未來的東西,比如 Robotaxi、人形機器人等。
這些夢想確實很酷,很科幻。但問題是,夢想是需要花錢的!
研發機器人、訓練 AI 模型,這些都是「吞金巨獸」。在這些未來業務能自己賺錢之前,特斯拉必須依靠賣車這個「現金奶牛」來輸血,來支撐起所有的宏大夢想。
02
廉價 Model Y,救不了特斯拉
推出改款車型,就能拯救特斯拉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回到一個根本問題:特斯拉當初是如何成功的?
特斯拉的成功,絕不僅僅是因為電池、電機、電控做得好。它最厲害的,是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科技先鋒」的形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許多人心中:智能電動車=特斯拉。
Model S/X 有點像是汽車界的 iPhone 4,橫空出世,直接定義了什麼是「豪華電動車」;Model 3/Y,則把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帶給了更多的中產家庭。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中國市場,各路高手對特斯拉發起了無數次「圍剿」,從空間、配置、內飾豪華度上早已超越了它,但 Model Y 依然能穩坐銷量冠軍的寶座。因為對手們賣的是車,而特斯拉賣的是「品牌」和用户心智。
但現在,廉價版 Model Y 的出現,將可能稀釋這種來之不易的品牌價值。特斯拉的品牌價值,建立在它是「與衆不同」上的。開一輛特斯拉,代表着你擁抱未來、特立獨行。但當一輛減掉了全景天窗、換上普通內飾、性能平平的「丐版」Model Y 出現時,這種獨特性就被稀釋了。特斯拉不再是給用户提供最 好的體驗,而是變成了一輛掛着特斯拉標的、平平無奇的代步工具。
更重要的是,它將打破消費者心中「特斯拉=高端」的共識。一旦特斯拉被拉入與比亞迪、吉利、小鵬等中國品牌進行純粹「性價比」的肉搏戰,其長期以來建立的護城河將迅速崩塌。
當特斯拉不再通過推出革命性的技術、顛覆性的產品來引領市場,而是開始在老車型上「摳成本、做減法」時,它實際上向全世界承認了一件事:我的創新引擎,馬力不足了。
自 Model Y 之后,特斯拉的主力車型已經好幾年沒有顛覆性的更新了。當中國的競爭對手們在 800V 高壓快充、輔助駕駛、座艙體驗、外觀內飾等方面瘋狂「上分」時,特斯拉這位曾經的學霸,卻選擇了一道最簡單的題——做減法。
未來,能拯救特斯拉的,絕不會是這款廉價版 Model Y。它或許能在短期內,用低價吸引一些用户,讓財報上的銷量數字好看一點。但這就像飲鴆止渴,換來的卻是長遠的傷害。對於特斯拉而言,真正的增長引擎,永遠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創新和無可替代的最 優體驗。
03
特斯拉,不是車圈「蘋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特斯拉給人的印象是「少而精」。就像蘋果公司一樣,它不靠機海戰術,而是用幾款極 具顛覆性的產品,比如 Model 3 和 Model Y,來定義整個智能電動車市場。
然而,特斯拉和蘋果看似相同的戰略,為何卻結出了截然不同的果實?為什麼蘋果能穩坐利潤之巔,而特斯拉卻在激烈的競爭中略顯疲態?
答案,藏在它們各自的「護城河」深處。蘋果的核心護城河是其「硬件 + 軟件 + 服務」的封閉生態系統。iPhone、iOS、App Store、iCloud、Apple Pay 等共同構建了一個強大的網絡效應。用户一旦進入,遷移成本極高,從而保證了極高的用户忠誠度和利潤率。
再來看特斯拉。它也努力在構建自己的生態:自研的車機系統、FSD 自動駕駛、遍佈全球的超級充電網絡。這在初期構成了巨大的優勢。
然而,汽車終究是跑在公共道路上的,需要與各種充電樁、保險公司、維修店、法規標準打交道。特斯拉無法像蘋果一樣,建立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它的用户粘性,遠不及蘋果「花園」那般牢不可破。
正是因為生態不同,它們賺錢的方式也天差地別。蘋果利潤的恐怖之處在於,賣出 iPhone 只是第 一步。接下來,App Store 的抽成、iCloud 存儲、Apple Music 訂閲、Apple TV+等,是源源不斷、利潤率極高的服務性「現金奶牛」。硬件是門票,服務纔是真正的大餐。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絕大部分利潤,依然來自於賣車,這是個一次性買賣。馬斯克寄予厚望的 FSD(全自動駕駛),儘管售價高昂,但至今仍是一個「期貨」產品(Beta 版),無法作為穩定、可靠的持續性收入。
這就導致,一旦汽車市場的競爭加劇,大家開始打「價格戰」,特斯拉的整車利潤就會被不斷壓縮,其盈利能力必然會受到衝擊。它缺乏蘋果那樣穩固的「第二增長曲線」。
面對銷量下滑、對手圍剿的現實困境,特斯拉的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一次迫於壓力的「戰術防禦」,而非一次充滿自信的「戰略進攻」。這或許能在短期內換來一份不俗的銷量報表,暫時緩解外界的焦慮。
但是,真正能拯救特斯拉的,永遠不是一款更便宜的特斯拉,而是一款給用户帶來最 好體驗的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