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遭遇「關停潮」,歐洲石化業向何處去?

2025-07-31 16:57

編者按 近期,因為多種原因,歐洲化工行業遭遇「關停潮」,多家國際石化巨頭開始審查歐洲業務,歐洲化工的未來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市場分析人士:歐洲基礎化工復甦難上加難

  在經歷多年虧損及全球產能快速擴張后,高昂的生產成本和設備老化使歐洲化工生產商舉步維艱,歐洲基礎化工產業正面臨一波工廠關閉潮的衝擊。儘管政府部門發佈了多部鼓勵化工行業發展的法案,但歐洲基礎化學品行業仍完全無法與外部競爭。市場人士警告稱,歐洲化工行業目前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尤其是基礎化學品行業,尋求復興的努力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當世界其他地區正在建設二十多座新裂解裝置時,歐洲卻在夢遊般走向工業衰退。」英力士集團創始人吉姆·拉特克利夫近期在活動中尖鋭地表示。這位通過收購英國石油(BP)等公司石化裝置發家的億萬富翁,與其他行業領袖共同批評了歐洲地區政府行動的缺失。

  歐盟委員會本月承諾支持乙烯、丙烯等戰略化學品的本土化生產,計劃擴大國家援助以推動工廠現代化,並要求公共招標優先考慮歐洲製造的產品。這類似於歐盟2023年針對金屬和礦產的立法。但市場人士警告,此舉可能為時已晚,無法扭轉局面。意大利埃尼集團工業轉型負責人Giuseppe  Ricci警告説:「這就像身處泰坦尼克號,不能繼續否認現實,必須尋找救生艇。」埃尼集團旗下Versalis化工板塊過去5年累計虧損超30億歐元,已關閉意大利最后兩座蒸汽裂解裝置,轉向投資20億歐元發展生物煉廠和化學回收業務。

  另外,陶氏、埃克森美孚、道達爾能源和殼牌等跨國企業也正在關閉或重新評估歐洲化工資產,多數關停目標指向石腦油裂解裝置,即將碳氫化合物轉化為乙烯、丙烯等基礎原料的核心設施。儘管歐洲化企在財報中往往強調特種化學品會取得更高回報,但據3月的歐盟八國聯合文件預測,到2035年歐洲或有5萬個工作崗位因裂解裝置關閉而消失,其影響不可謂不小。伍德麥肯茲數據顯示,在歐盟現有總產能2450萬噸的乙烯裝置中,高達40%均處於中高風險狀態。相較於歐洲使用石腦油為原料,美國和中東的裂解裝置採用更廉價的乙烷為原料,成本優勢明顯。諮詢公司ADI  Analytics預測,僅僅北美乙烯產能就將從當前5400萬噸/年增至2030年的5800萬噸/年。如果加上亞洲新增產能,歐洲基礎化學品行業競爭壓力巨大。

  在美國、中東和亞洲的壓力下,歐洲政策制定者現在面臨着一個嚴峻選擇:果斷干預,還是眼睜睜地看着歐洲大陸的化學支柱被侵蝕。面對近年來持續成為乙烯/丙烯淨進口地區的現實,今年3月,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呼籲制定《關鍵化學品法案》。歐盟產業委員Stéphane  Séjourné表示將確定戰略供應鏈和生產基地,並強調「首要問題是主權,即保住我們的蒸汽裂解裝置」。但市場人士也指出,這種「主權」的代價非常昂貴:據花旗分析師數據,歐洲裂解裝置平均年齡超40年;埃尼集團3月報告顯示,歐洲石腦油制乙烯成本為800美元/噸,遠高於美國乙烷路線的400美元/噸和中東乙烷原料路線的200美元/噸。

  事實上,歐洲石化行業也在嘗試進行突圍。英力士正在投資40億歐元採用乙烷原料在安特衞普建造歐洲30年來首座新裂解裝置,該裝置設計乙烯產能145萬噸/年,計劃2026年投產。中東方面,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與奧地利OMV的600億美元合併將締造全球第四大聚烯烴生產商博祿集團,計劃專門向歐洲出口聚合物,與美國和亞洲石化生產商展開競爭。

  分析師目前認為,歐洲石化生產不會完全消失,但將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科思創CEO施樂文:歐洲化工行業已觸底

結構性改革正顯現積極進展

  近日,德國科思創首席執行官施樂文表示,歐洲化工行業已觸底,結構性改革正顯現積極進展,有望為歐洲化工行業帶來更光明的前景。

  施樂文提到,歐盟與德國若能重新聚焦經濟及其核心驅動力,通過放松監管、能源政策及税收優惠等方式支持化工行業,將帶來積極影響。他表示,「能源、監管、税收與創新是這一背景下的四大核心驅動力。我認為各方終於開始理解這一點,且已邁出正確方向的第一步。」

  施樂文指出,歐盟與德國政府已展現出「強烈意願」着手解決能源成本高企問題,並緩解俄烏衝突后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帶來的影響。例如,德國在7月通過的460億歐元減税方案中,大幅降低了大型製造業及特定羣體的能源税。

  施樂文表示,在監管層面,歐洲化工行業已看到初步進展,部分報告要求未被執行,同時中小型企業的豁免期得以延長,這類企業此前深受額外報告要求的衝擊。

  對於特種化學品,施樂文指出,高能耗、高度依賴原材料的化工投資在歐洲已難以為繼,特種化學品是未來方向。

  身兼德國化工協會(VCI)主席的施樂文表示:「別忘了,在德國化工協會的2000多家會員企業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支撐化工行業的並非大型企業,而是這些專注於特種化學品的中小企業。它們創新能力極強,且因缺乏國際化戰略,投資始終紮根德國。」

  施樂文認為,歐盟與德國政府已開始理解並着手解決能源成本、勞動生產率及監管等問題。「正因如此,我認為隨着歐洲及德國的結構性調整,化工行業前景將十分光明,德國向來擅長創新,而廣泛的中小企業基礎將支撐這種增長。」施樂文説。

  施樂文補充道,高能耗化工產品僅佔德國化工行業的10%左右,其中大部分產能已退出或進入長期停產狀態。2025年3月,科思創與利安德巴塞爾宣佈,將於2026年底永久關閉位於荷蘭馬斯夫拉克特的環氧丙烷/苯乙烯單體(POSM)合資工廠。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克拉默:德對美化工品出口將大幅下滑

  近日,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爾格·克拉默在德國化工協會(VCI)舉辦的網絡研討會上表示,受美國關税政策影響,德國化工、製藥及其他行業對美出口將大幅下滑。

  克拉默指出,美歐達成貿易協定后,美國對歐盟商品的平均進口關税達15%,這意味着德國對美出口或鋭減三分之一。他認為,美國關税政策標誌着一場「歷史性轉折」,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全球化將讓位於「去全球化」。這將給德國工業,尤其是化工行業帶來嚴峻挑戰。

  對於美國經濟,儘管關税不確定性也會拖累美國經濟增長,但克拉默認為美國不會陷入衰退。克拉默指出,特朗普總統接手的是「一個非常穩健的經濟體」。自疫情以來,美國經濟累計增長12%,這一增量相當於德國全年GDP總量,彰顯了美國經濟的「內在活力與韌性」。

  而對於德國,克拉默預測,德國經濟明年將迎來複蘇,主要驅動力是降息及政府計劃通過舉債加大基建與國防支出。2026年德國GDP預計增長1.4%,儘管這種復甦可能轉瞬即逝,但總好過陷入長期衰退。然而,克拉默對德國能否借關税挑戰推動經濟「重啟」表示懷疑,德國政府難以解決官僚主義、高税收、高勞動力成本、高能源成本及複雜昂貴的審批流程等增長障礙。

  對於德國化工行業,克拉默表示,當前,巴斯夫、科思創、Brenntag等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已下調2025年盈利預期,原因是需求疲軟及關税不確定性。VCI則預計,2025年德國化工產量(不含製藥)將下降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