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16:4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近日,恆瑞醫藥再添海外BD(商務拓展)大單,首付款多達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不過,在國產創新葯海外BD密集落地的背后,「賣青苗」的憂慮聲也在業內流傳。
恆瑞醫藥BD交易再添百億美元大單
7月28日盤前,恆瑞醫藥(600276.SH,01276.HK)公告披露,公司與交易方GSK(葛蘭素史克)達成協議,公司將HRS-9821項目的全球獨家權利(不包括中國地區)和至多11個項目的全球獨家許可的獨家選擇權(不包括中國地區)有償許可給GSK。
HRS-9821是一款潛在的同類最佳PDE3/4抑制劑,目前正處於臨牀開發階段,可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其他11個授權項目涉及腫瘤、呼吸、自免和炎症等多個治療領域的創新葯物,目前均處於非臨牀研究階段。
據披露,恆瑞醫藥將主導這些項目的研發,最晚至完成包括海外受試者數據的Ⅰ期臨牀試驗。根據協議,GSK將向恆瑞醫藥支付5億美元的首付款。如果所有項目均獲得行使選擇權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實現,恆瑞醫藥將有資格獲得未來基於成功開發、註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此外,恆瑞醫藥還將有權向GSK收取相應的分梯度的銷售提成。
資料顯示,GSK是一家全球性生物製藥公司,已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恆瑞醫藥稱,本協議的簽署有助於拓寬HRS-9821和多個在腫瘤、呼吸、自免和炎症等治療領域創新產品的海外市場,進一步提升公司創新品牌和海外業績。
從2024年數據來看,恆瑞醫藥國外營收7.16億元,同比增長16.07%,但佔公司總營收之比不足3%。
這筆首付款多達5億美元的授權許可交易,是恆瑞醫藥眾多海外BD中的又一重磅交易。不過,恆瑞醫藥提示,藥品從研發到上市容易受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最終HRS-9821和其他項目能否成功在海外獲批上市存在一定風險。此外,協議中所約定的未來基於成功開發的里程碑等付款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最終選擇權行使費和里程碑付款金額尚存在不確定性。
二級市場上,7月28日,恆瑞醫藥H股收漲24.54%,股價報84.75港元/股;A股獲10%漲停,股價報62.04元/股。
7月29日收盤,公司A股股價漲2.84%,報收於63.80元/股,盤中一度達到65.43元/股,創年內新高;H股盤中也創下87.80港元/股新高。
業績增長第二引擎?
恆瑞醫藥主要業務涉及藥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並致力於新葯的研發和推廣,主要涉及腫瘤、代謝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科學等領域。
近年來,恆瑞醫藥對外BD進展迅速。2024年年報顯示,自2018年以來,恆瑞醫藥與全球合作伙伴進行了13筆對外許可交易,涉及16個分子實體,潛在總交易額約為140億美元,首付款總額約為6億美元,另獲得若干合作伙伴的股權。
恆瑞醫藥在年報中稱,公司創新葯出海取得成效,成為業績增長的第二引擎。其中主要來自對外BD交易的首付款。
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9.85億元、歸母淨利潤63.3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63%和47.28%。除創新葯實現銷售收入138.92億元(不含對外許可收入)、同比增長30.60%外,公司2024年收到Merck Healthcare(隸屬於默克)1.6億歐元對外許可首付款以及Kailera Therapeutics1億美元對外許可首付款等許可合作對價,並確認爲收入,進一步推動經營業績指標增長。
具體來看,恆瑞醫藥與默克的授權許可協議於2023年10月達成。根據相關協議,默克需向公司支付1.6億歐元的首付款、高至9000萬歐元的技術轉移費和行權費,以及可能高達14億歐元的相關里程碑付款、潛在付款總額;此外,恆瑞醫藥還可收取相關銷售提成。許可產品涉及恆瑞醫藥自主研發的PARP1小分子抑制劑HRS-1167等。
公司與Kailera Therapeutics的授權許可協議於2024年5月達成,該交易方同意向公司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總計1.1億美元,相關里程碑款累計不超過59.25億美元,以及相關銷售提成。作為對外許可交易對價一部分,恆瑞醫藥還將取得該公司19.9%的股權。許可產品為恆瑞醫藥GLP-1類創新葯HRS-7535、HRS9531、HRS-4729。
今年一季度,恆瑞醫藥又收到IDEAYA Biosciences的7500萬美元首付款,並確認爲收入,帶動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14%至72.06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6.90%至18.74億元。
該筆授權許可協議簽訂於2024年12月,恆瑞醫藥向IDEAYA Biosciences授予在全球(除大中華區外)開發、生產和商業化SHR-4849(DLL3 ADC)的獨家權利。
此外,今年上半年,恆瑞醫藥已達成兩項海外BD大單,按照公告發布日期的匯率計算,兩個項目首付款超15億元人民幣。
兩個項目的交易對象為Merck KGaA(默克集團)和默沙東,相關產品分別為SHR7280口服GnRH受體拮抗劑項目、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項目(包括名為HRS-5346的先導化合物),兩筆授權許可協議中項目首付款分別為15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和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
國產創新葯海外BD密集落地,引發「賣青苗」擔憂
據醫藥魔方數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球醫藥交易數量達456筆,同比增長32%;首付款總額達118億美元,同比激增136%;交易總金額高達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其中,涉及中國的交易貢獻了近50%的總金額和超過30%的交易數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藥企海外授權交易超70筆,首付款總額33億美元,交易總額達480億美元。
事實上,不僅是恆瑞醫藥,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葯企海外BD交易頻頻落地,且不乏上億美元的大單。
今年5月20日,三生製藥(01530.HK)公告稱將其自主研發的突破性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國內地)的開發、生產、商業化權利獨家授予給輝瑞。輝瑞將為此支付12.5億美元(約合90億元人民幣)不可退還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后續三生製藥還將獲得總額最多為48億美元(約345億元人民幣)的里程碑付款和1億美元的股份認購。
這一交易刷新了中國創新葯BD交易首付款的紀錄。公告發布當天,三生製藥的股價創出了32.28%的單日漲幅。
同月,石藥集團(01093.HK)宣佈與多家國際藥企就三項潛在授權合作進行深入磋商,每項交易金額可能高達約50億美元。消息公佈后,石藥集團股價應聲上漲12%。
但並不是所有BD交易都會刺激股價上漲。我們曾發佈《榮昌生物官宣42億美元BD大單,股價為何「唱反調」?》一文指出,在官宣BD大單后,6月26日,榮昌生物A股股價跌超18%,港股股價跌超11%,與此前多家藥企公告BD交易后股價大漲的情況大相徑庭。
此外,出海交易雖然從某種程度上有助於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參與到全球合作開發的大舞臺,獲取更多發展可能性。但在國產創新葯海外授權密集落地的繁榮背后,「賣青苗」的憂慮聲也在業內流傳。
據悉,「賣青苗」是業內人士對臨牀早期創新葯轉讓的一種形象比喻,將早期創新研發成果比喻為「青苗」,意指國內醫藥企業和藥品研發機構在技術研究進展到一定程度時,將現有開發成果轉讓給大型外資藥企。
有觀點稱,這些產品藴含了企業的創新心血與核心技術,被海外企業大量納入麾下是否意味着優質創新成果可能就此流失?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曾表示,要警惕優質的國產創新成果流失,如果中國生物技術公司過度依賴這種方式,產業未來發展將受到制約。
澳門大學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胡元佳教授曾稱,如果僅僅將好產品賣出去,而不保留海外權益,企業未來發展將會受限。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須重視對海外權益、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