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今年退出之王誕生,半年搞定1000億

2025-07-31 14:40

退出前景,好起來了嗎?

作者丨蒲凡 作者丨蒲凡

來源丨投中網

如果問一級市場有什麼共同信仰,那麼大概率答案只有一個:退出為王

無論資歷深淺、名氣大小,對於投資人來説,如何退出代表着專業能力、退出多少代表着業績水平、退出給誰代表着資源網絡。如果無法退出,市場就會認真考慮這份職業存在的必要性——2023年孫正義操作Arm上市的過程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切:

Arm上市之前,整個軟銀願景基金處於絕對的鉅虧狀態,剔除共有資產后軟銀願景一期、軟銀願景二期、軟銀拉美基金三隻基金的累計投資損失達到了63億美元,孫正義曾經不止一次地直言軟銀在邀請合作伙伴的時候,發現自己並不受歡迎。因此在順利推動Arm登陸納斯達克后,軟銀錨定開盤市值640億美元,收購留在軟銀願景基金1期所持有Arm25%的股份,從而為軟銀願景1期的LP們(例如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阿布扎比主權基金穆巴達拉)提供了足夠的經濟回報。

有最經典的例子,也有最新的例子。20218月,金融科技企業Chime曾經以估值2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95億元)完成了G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軟銀、老虎、DST、凱輝、Access Industries等等知名投資機構,人們篤信Chime背后普惠金融的潛力。然而隨着美元加息周期的開始,IPO市場悄然收緊,Chime在資本市場再無進一步動作的空間。等到4年后的2025612日終於如願IPO的時候,Chime目標估值已經跌到了116億美元,縮水了近1000億元。

所以在很多從業者看來,退出狀況纔是衡量行業周期的關鍵指標。退出難,行業就難,騷操作就多。退出順,行業就好,神操作纔會出現。而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案例,就是最近涌現出來的一個神鬼莫測的操作歐洲股權投資巨頭EQT(殷拓集團)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他們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高達1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2億元)的退出,不僅相較於去年同期翻倍,更是一舉超過了去年全年的退出總額。

併購,克服困難也要併購

EQT是如何在半年內完成151億美元總退出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也很符合直覺,併購

2025年前6個月,EQT完成了多筆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併購交易,其中估值最高的三筆分別為諾德安達教育集團 (Nord Anglia Education,估值143億美元)、消費醫療企業Karo Healthcare(估值30億美元)、雲ERP供應商Acumatica(估值20億美元)。其中僅諾德安達教育集團這一筆退出,就幫助EQT套現了54億美元。橫向對比,根據報告,同期EQT通過IPO完成的退出僅佔總退出額的五分之一。

不過如果細扒起來,你就會發現這些併購普遍都很超綱。

首先在諾德安達教育集團這筆交易中,EQT與諾德安達教育集團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5月,當時諾德安達教育集團還是紐交所上市公司,霸菱亞洲與加拿大養老基金組成的財團,以43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諾德安達教育集團的私有化,交易完成后霸菱亞洲成爲了控股股東持股67%

20223月,EQT完成了一筆舉世矚目的PE業內併購案,他們以68億歐元(約合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霸菱亞洲,諾德安達教育集團也正是在這筆交易后成為EQT手中的資產。諾德安達教育集團也在新東家EQT的支持下,開始了產業整合模式,在2022年到2024年之間完成了多筆收購交易,例如在2023年以12.5億美元收購體育教育品牌IMG

按照常理,這樣一個不斷增值、拓展產業版圖的資產,最好的退出路徑是再次IPO,前往公開市場重新定價。但2022年之后的IPO市場狀況屬實有些一言難盡,EQT的高層們不止一次地公開抱怨「IPO市場的功能已經失調,能夠接觸到的活躍買家有限,且僅有的活躍買家都是對衝基金、量化基金,這些人只會短期持有股票,對市值管理沒什麼幫助。

因此到了2023年下半年,EQT籌備了一個全新的計劃:他們將推動被投企業們進行非公開的股票銷售,來為LP們增加資金的流動性具體執行層面,這些股票銷售會以拍賣的形式進行,參與者被限定在EQT1100LP之間,EQT會委託一家投行作為承銷商,一方面羅列有意向的買家和賣家清單,另一方面負責主導雙方進行估值談判。

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內部版的湊份子IPO」20242月,媒體爆料EQT已經啟動了這項計劃,至少5家有被投企業開始籌劃進行EQT內部IPO」,而諾德安達教育集團就出現在這份名單當中。

所以今年EQT在諾德安達教育集團上的成功退出,實際上就是上述計劃的兑現本次收購EQT是賣家——他們是諾德安達教育集團的絕對控股方;EQT是裁判——本次收購由EQT操盤EQT是買家——本次買方為EQT牽頭組織的財團,其他投資方包括加拿大養老基金、路博邁集團、迪拜控股(Dubai Holding Investments)等等。

EQT在此期間的另一筆交易也採用了相同的模式:他們以150億歐元的估值,賣掉了價值30億歐元的Saas公司IFS的老股,買方是他們的LP加拿大養老基金以及阿布扎比投資局 (ADIA) 

Karo Healthcare的案例則是另一種極端。EQT2019年成爲了Karo Healthcare的控股股東。在此之后,Karo Healthcare按部就班地走着諾德安達教育集團的路子,在大PE的支持下開始產業整合,例如在2021年斥資2億英鎊從英國消費品集團利潔時(Reckitt)手中收購了保濕霜品牌E45。逐漸茁壯成長的Karo也因此曾經宣佈,計劃將在2022年上半年從納斯達克斯德哥爾摩交易所退市,並將在納斯達克第一北方增長市場(Nasdaq First North Growth Market)重新上市。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退市一念起,頓覺市場慘,2022年之后的很多年里再也沒有合適的上市窗口期。Karo資本市場之路,因此一直停留在2022EQT14億歐元(約合16.4億美元)的價格完成私有化,人們只能寄託在併購市場上——畢竟消費醫療一直是併購交易最活躍的賽道之一。

然而隨着特朗普的執政,降息速度的不確定性以及債務市場的波動,直接打擊了併購投資者們的信心。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數據,截至2025630日的三個月內,美國市場公開完成的交易數量約有10900筆,是自2015年初以來(不包括受疫情影響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低的季度水平。

所以EQT雖然成功地以26億歐元(約30億美元)套現了karo,賺到了一筆收益,但價格是否讓大家心滿意足?這就另當別論了,至少KKR方面覺得自己真的很難。他們的董事總經理漢斯·阿斯塔德(Hans Arstad)在聲明中表示:我們以竭盡全力的姿態,在市場動盪時期完成了這筆交易」 

退出前景,好起來了嗎?

除了花式完成併購,EQT在過去半年還辦了一件大事:換人。

20252月,EQT正式宣佈執掌公司6年多的CEO克里斯蒂安·辛丁(Christian Sinding)即將卸任,接替他的是EQT 的副執行合夥人、負責歐洲和北美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佩爾·弗蘭岑(Per Franzen)。歐洲和北美私募股權投資是EQT目前最大的業務板塊,佩爾·弗蘭岑2019年接手,截至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翻倍,達到了1130億歐元。

這是個非常微妙的時間節點,因為就在20251月舉行的投資者電話會上,EQT剛剛宣佈了啟動全新的募資周期,目標為1000億歐元(約合1040億美元),EQT會爲了實現這個目標積極拓展投資策略、分銷渠道的多樣性。在官方聲明中,佩爾·弗蘭岑也因此非常應景地表達了改革的決心。他説:「EQT有句內部名言,叫任何事情都可以隨時改進……定期更換決策層以引入新視角,是EQT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真的很期待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所以仔細覆盤退出之王的成型之路,是難免讓人沮喪的,充斥着大玩家專屬的圈層感、世事無常的飄零感、市場博弈的窒息感。可以説,它的誕生反而證明了一件事:一級市場創造回報的難度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既有的工具根本無法應對當前複雜的局面

當然市場上也並不是沒有好消息。設計軟件公司Figma很快就要上市了,具體詳情我會單開一篇文章細説。總之,Figma將是今年繼CoreWeaveCircleChime之后第四個估值過百億美元的上市獨角獸,一方面解套了 IndexGreylockKleiner Perkins、紅杉資本等大量VC,另一方面進一步盤活了資金的流動性——這兩件事能夠非常直接地提振一級市場的信心。

轉載、合作、加入粉絲羣請聯繫小助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