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11:3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中化新網)
光伏企業綠電利用顯著增長,但產業鏈脱碳仍待加強
在近日蘇州召開的2025光伏綠色供應鏈研討會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綠色江南(PECC)發佈年度評價報告,顯示隆基、晶科、通威等一批頭部企業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光伏行業環境信息披露提升,綠電利用顯著增長,但光伏行業碳排放持續增加。報告建議龍頭企業加強產業鏈脱碳,為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做出更大貢獻。
本次評價基於綠色供應鏈CITI和企業氣候行動CATI指數開展,其中CITI指數從管理機制、合規與改善、資源消耗與減少污染物排放、能源使用與應對氣候變化、利益方綠色選擇五個維度開展量化評價。CATI指數評價則從治理機制、測算披露、碳目標設定、碳目標績效、減排行動五個維度評價。
本期評價顯示,隆基綠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在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和企業氣候行動CATI指數評價中均位列前三名。晶澳科技、TCL中環、陽光電源、天合光能、協鑫科技、阿特斯、東方日升、信義光能和正泰新能分別進入CITI和CATI TOP10。
2025年一季度,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合計新增裝機7433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光伏發電累計9.46億千瓦。截至2025年5月底,中國光伏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與此同時,中國光伏組件佔全球的比例增長到83.41%。
然而作為「製造綠色」的行業,光伏產業從上游的硅料和硅片生產,中游的電池和組件製造,到末端廢棄光伏組件的處置過程都涉及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消耗,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以及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
本期評價範圍擴展至55家光伏相關企業,覆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薄膜、逆變器、玻璃等光伏發電設備生產,以及光伏發電電站建設和運營。評價主要依據企業公開披露的年報、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企業官網公開信息、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集的可信源發佈的數據,以及綠色江南開展的實地調研開展。
本期評價發現,部分光伏企業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效顯著。其中40家企業披露可再生能源利用數據,顯示2024年運營及產品生產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總計5.71千萬兆瓦時,由此帶來的減排和抵消量超過3255.1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對比10家光伏企業設定並披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標,陽光電源和通威股份披露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使用在能源消耗總量的佔比超過60%;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和大全股份超過40%。正泰新能、固德威等11家光伏企業,通過鋪設屋頂光伏、購買綠電和綠證等措施,打造(近)零碳工廠或園區。
儘管如此,光伏企業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44家企業覈算並披露了自身運營(範圍1&2)碳排放,最近一年僅範圍1和範圍2的碳排放量就達到1.0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4家披露連續三年數據的企業,碳排放總量從2022年的4523萬噸增加至2024年的705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2023年較2022年增幅達46.6%,2024年較2023年繼續小幅增加5.7%,提示光伏行業仍需加速脱碳進程。
本期評價的第二個發現是,光伏企業環境信息和碳數據披露水平提升,但對標全球領跑者仍有差距。參評企業中,7家企業承諾2050年前實現價值鏈碳中和,6家減排目標涵蓋供應鏈。隆基綠能和通威股份披露的2024年目標進展顯示,範圍3碳強度均呈下降趨勢。隆基綠能還推動供應商開展碳覈算和目標設定,並通過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提升供應鏈碳排放覈算的精準度。通威股份自2025年起推動關聯企業公開披露針對過往違規問題的整改措施和合規現狀。截至6月底,24家企業已經開展信息披露。
但光伏行業整體在推動供應鏈碳管理和追蹤供應鏈目標進展上進展有限,多數企業的供應鏈脱碳仍僅停留在戰略層面或試點階段,供應鏈氣候信息透明度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評價顯示,頭部光伏企業關注產品碳足跡。25家企業覈算並披露了超過80個光伏組件、電池、多晶硅料、逆變器等產品的碳足跡數據。顯示出光伏企業積極應對部分國家和地區通過光伏產品碳足跡限值、低碳認證等規則,提升了光伏市場的綠色准入門檻。
光伏產業鏈中,多晶硅料、硅片以及電池片生產,是水資源消耗的最主要環節。本期評價涉及多晶硅料、硅片、電池片生產的35家企業中,28家披露了水資源消耗量,佔比80%,通威股份、協鑫科技等7家企業披露高耗水環節的單位產品水耗。14家企業設定並披露水資源管理目標,隆基綠能、天合光能、協鑫科技、TCL中環、愛旭股份5家企業設定並披露降低產品耗水強度的目標;多數企業同時披露了2024年的目標完成進展。
本期評價的第三個發現是,領先企業加強供應鏈環境管理,超過8成公開披露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10家企業公開披露將環境風險管控延伸到原材料供應商,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公開披露關注能源轉型礦產開採過程的環境影響。儘管如此,光伏「綠色製造」仍需加強。IPE和綠色江南開展的調研顯示,12家參評企業的關聯企業2024年以來仍出現超標排放廢氣污染物、超許可限值取水、未落實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減排措施等違規問題;其中僅2家公開披露整改措施和環境合規現狀。
近年來,光伏電站建設和運營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引起越來越多利益方的關注。本期評價顯示,晶澳科技、東方日升、陽光電源、信義光能、特變電工、易成新能等11家從事光伏電站建設和運營的企業,公開披露在電站的規劃和選址時關注其是否位於生物多樣性敏感區域,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TCL中環、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東方日升公開承諾將關注供應鏈的生物多樣性影響,但尚無企業披露如何降低硅礦以及能源轉型關鍵礦產開採環節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2025年,中國將開始產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組件;2030年后,光伏組件廢棄量將迎來高峰期。本期評價中涉及組件生產的31家企業中,16家企業披露了2024年開展的廢舊組件回收工作,包括參與回收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組件可回收性、建設回收示範產線;但企業披露的回收行動以及量化數據統計仍主要集中在歐洲市場。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光伏組件回收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尚未發展爲廢舊組件強制回收機制、回收利用產業鏈尚未形成、回收與拆解技術尚不成熟。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預測 ,為達成COP28提出的目標,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在2030年前每年需增長16.6%。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下,中國的光伏產業快速發展,並已經成為可參與國際競爭並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
然而,近年來,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出現低價無序競爭等問題。國際方面,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供應鏈安全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多國陸續出臺光伏產業激勵機制,支持本地光伏產業的發展,提升本土光伏製造能力,滿足對可再生能源裝機的需求。在全球邁向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報告建議中國光伏企業有必要關注國際上對資源能源消耗、温室氣體排放、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准入要求,儘快推進自身產業鏈的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綠色競爭力。報告同時建議各方共同關注光伏行業在減污降碳方面的進展和態勢,合力構建約束激勵機制,推動光伏企業踐行「綠色製造」,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合力應對全球環境和氣候危機。
2025光伏綠色供應鏈研討會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主辦,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蘇州市光伏產業協會、蘇高新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蘇高新碳中和國際研究院協辦。來自相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地方政府和國際機構代表、行業協會和光伏企業代表,以及NGO和第三方機構等嘉賓出席了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