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產創新葯BD盛宴未休:石藥集團20億+美元授權落地,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漲近1.8%

2025-07-31 12:50

7月31日早盤,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先抑后揚,震盪上行,從跌0.5%到漲近1.8%。雖然第一大重倉股藥明康德擬配售7380萬股H股,令股價短期承壓,但創新葯ETF滬港深其他成份股依舊漲勢強勁,特寶生物漲10%,科倫博泰生物、海思科漲超7%、貝達藥業、康方生物張超4%,石藥集團、凱萊英、泰格醫藥、金斯瑞生物科技漲超2%。

近期創新葯行情火熱,引來資金跑步進場。7月28日-7月29日,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獲超過9700萬元淨流入,居於同類產品第一梯隊,其中不乏外資、機構資金的大額申購。

消息面上,創新葯BD盛宴仍在延續。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生物製藥公司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重磅授權,將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SYH2086的全球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授予后者,交易總價值最高可達20.75億美元(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獲得雙位數百分比的銷售分成。考慮到這款藥物尚處於臨牀前研發階段,1.2億美元預付款的這個價格屬相當可觀。作為老牌醫藥龍頭,石藥集團近年對外授權BD頗為活躍,例如6月13日,石藥集團宣佈,與阿斯利康訂立戰略研發合作協議,聚焦AI驅動的藥物研發,涉及金額超53億美元(約為380億元人民幣),遠超石藥集團2024年290億元的營收規模。

從行業基本面來看,今年以來,國產創新葯BD爆發,2025上半年的BD總額超過了去年全年。截至6月底,已達成52項出海交易,其中18項總額超10億美元,披露總金額超647億美元。

由此可以發現,目前創新葯出海模式呈現出一些新氣象,包括:1)高額首付款屢見不鮮:如三生製藥對外授權輝瑞的12.5億美元首付款創下此前最高紀錄;2)交易結構創新:從傳統許可授權到NewCo模式等多樣化探索;3)跨國藥企(MNC)的加速掃貨:默沙東、阿斯利康、禮來等超90%頭部跨國藥企已BD中國管線。往后看,在海外MNC面臨「專利懸崖」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葯的BD熱潮仍將延續。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被披露和發佈。另一方面,預計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近期,創新葯板塊仍有其它事件催化:日前,2025年國家醫保局新增商保創新葯目錄。2025年醫保目錄及商保創新葯品目錄調整已於7月11日正式啟動,預計新版目錄將於10月至11月公佈。此前的2018-2024年,我國1類創新葯獲批上市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24年獲批數量達48種,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今年上半年已近40種,井噴效應明顯。機構研究顯示,進入醫保的創新葯平均銷量增長達300%,峰值滲透率提升至非醫保品種的5倍因此,今年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的題材仍有望迎來持續的炒作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0,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