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抖音低調上線電影評分功能,挑戰豆瓣評分地位

2025-07-31 08:57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創

見習作者 | 陳丹

日活用户8億的抖音,低調上線了自己的電影評分功能。

目前,抖音院線電影已公開披露包括《哪吒之魔童鬧海》《南京照相館》《羅小黑戰記2》《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在內的數部電影評分。抖音方面表示,未來將逐漸覆蓋新熱、歷史電影。

抖音影視榜專區

這些年,試圖涉足電影評分的平臺不在少數。

微博、知乎、虎撲等社交平臺都推出了打分功能,貓眼、淘票票等票務平臺也在電影海報上標註用户打分。這些評分剛推出時雖引發關注,卻很快淡出大眾視野。截至目前,「豆瓣評分」 仍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影評指標。

豆瓣網友常常用「日活300」自嘲這個平臺的小眾與式微,但對影視市場來説,這個小眾平臺的評分卻堪稱「生死判官」。以今年暑期檔為例,豆瓣評分8.7的《F1:狂飆飛車》,即便排片率僅為個位數,票房仍穩居高位,最終有望破4億。而全明星陣容的《醬園弄·懸案》上映首日票房高達9000萬,但5.7評分反映的口碑很快讓這個數字跳水。

對從業者而言,豆瓣高分也意味着「觀眾的蓋章認可」。演員劉燁多年前曾直言,豆瓣網友的評價,所有電影人和公司都高度重視。《漫長的季節》豆瓣開分當天,導演辛爽在牀上哭了半個小時。

手握龐大用户基數的抖音,能否挑戰「豆瓣評分」在國內一家獨大的地位?

由於剛上線,抖音電影評分的入口並不明顯——用户需檢索「電影」「電視」等關鍵詞,才能找到「抖音影視榜」專區。專區內可查看部分影片評分,點擊分數即可進入打分頁面。

與豆瓣類似,用户可標記「想看」和「看過」,用1-5星對電影進行打分並撰寫影評。不同的是,豆瓣評分位於電影頁面中最顯眼的位置,且會顯示具體的打分比例。抖音評分只在電影海報旁顯示分數。另外,抖音對影評長短作出了特別標註,長篇大論的影評被標註為「長影評」,一般的短評則無特別標註。

從評分分佈看,抖音的評分更為集中:《南京照相館》《羅小黑戰記2》《戲臺》都拿下了8.7的高分,《聊齋·蘭若寺》《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則都是7.5分檔。在豆瓣,這幾部電影的評分差異明顯,最低的只有6.6分(《聊齋·蘭若寺》),最高8.7分(《南京照相館》)。

抖音的打分人數也尚不能與豆瓣相提並論。截至7月30日數據,除了《南京照相館》《戲臺》打分人數上了20萬以外,其他幾部電影打分人數大多在5萬以下。在豆瓣,《長安的荔枝》《醬園弄·懸案》打分人數都在10萬以上,《F1:狂飆飛車》更是將近30萬。

暑期檔熱門電影抖音、豆瓣評分對比(截至7月30日)

目前來看,剛剛上線的抖音電影評分還不具備與豆瓣評分分庭抗禮的影響力。很多影迷、網友甚至不知道抖音上線了此功能,也沒有幾個片方拿抖音評分為電影口碑背書。但也有網友看好其潛力——抖音月活超10億,用户日均使用時長達1.55小時(QuestMobile 2025年3月數據),龐大的用户基數使其評分更可能貼近大眾口味。

而在被貼上文藝和小眾標籤的豆瓣,活躍用户很大一部分是閲片量龐大的影迷羣體,有其審美特性。譬如,對劇情片、文藝片、紀錄片、作者電影更友好;對純商業類型片,如爆米花大片、流量粉絲向作品要求更苛刻。在早期,豆瓣甚至被部分人批評 「小眾傲慢」。

簡言之,豆瓣是影迷打分,抖音的電影評分更傾向於反映大眾即時口碑。

在海外,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影評平臺——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和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也構成了一套「雙重參考體系」。

IMDb由全球註冊用户直接打分后取加權平均值,評分更偏向 「綜合口碑」。除了評分之外,還包含投票人數、劇情簡介、演員列表、幕后花絮等,是一個龐大的電影數據庫。

爛番茄的核心指標是 「爆米花指數」(Audience Score)和「新鮮度」(Tomatometer)。前者由普通觀眾評分,滿分5星換算為百分比,3.5星及以上視為推薦。后者則經過平臺認證的專業影評人投票計算。他們會對電影進行「推薦/不推薦」投票,60%以上推薦即為「新鮮」(Fresh),反之則為「腐爛」(Rotten)。

在抖音的電影評分頁面,部分電影也公佈了抖音百評團推薦度。譬如,《你行!你上》百評團推薦度就高達79%。據公開信息,目前抖音「百評團」成員共計186人,主要由影視領域的專業創作者、資深影評人以及熱愛電影、具備電影評論能力的抖音創作者組成。

若豆瓣評分類似IMDb,那麼抖音電影評分的模式則更接近爛番茄。

在北美電影市場,爛番茄的 「新鮮度」 已成為片方宣發的核心參考指標,甚至能直接影響票房走向。如2017年《逃出絕命鎮》憑藉99%的新鮮度,從獨立小成本片逆襲為全球票房破2.5億美元的爆款。2019年《X戰警:黑鳳凰》因爛番茄新鮮度僅22%,票房遠低於預期。

推出電影評分,抖音早有鋪墊。

早在今年春節檔,抖音就有了試水動作。當時,抖音推出了一項旨在提升觀眾體驗和口碑反饋的活動——新春歡樂觀影計劃,電影評分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搜索相關春節檔影片時,搜索頁上方banner推薦位顯示「百評團作者點評」跳轉按鈕,跳轉頁面展示平臺大號撰寫的影評長文及抖音平臺評分。

在6月17日舉行的抖音電影奇妙夜上,抖音正式宣佈於暑期檔陸續公佈電影用户評分。

暑期檔臨近過半,該功能終於上線。從目前的動作來看,抖音依然很謹慎。根據抖音的説法,抖音會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用户評分計算,計算后結果若滿足要求即會公佈。但具體評分機制及公佈要求,抖音未作進一步説明。

抖音上線電影評分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口碑在觀眾內容消費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抖音是電影宣發領域的頭部平臺,平臺內熱搜、熱門視頻曾一度能直接拉動票房增長。然而,隨着電影市場整體遇冷,觀眾的觀影選擇愈發謹慎,此前那種依靠映前大規模曝光就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效果,如今已大打折扣。

就拿《水餃皇后》來説,49億的抖音話題播放量超過去年票房榜TOP6《默殺》,票房卻不及對方三分之一。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抖音在短視頻營銷領域基本一家獨大,但片方和營銷公司這幾年更像是在研究「抖音玩法」,很多露出、熱門視頻並不能轉換為票房,產生了很多「無效熱搜」「無效曝光」。

圖源 / 豆瓣《水餃皇后》官方劇照

觀眾從「為一段預告或影片陣容、題材購票入場」轉向「映后觀望口碑再行動」,這使得映后反饋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而評分機制,無疑為平臺更深度地參與映后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有力工具。

其二,通過評分體系參與電影的口碑構建,也是補齊抖音電影生態的重要一環。

抖音在電影賽道佈局多年,2020年成立抖音文化公司,參投電影,四年累計出品51部,但多為聯合出品,話語權弱。2022年收購票務平臺影託邦,后將其更名抖音電影票,卻難撼貓眼、淘票票地位,二者佔95%市場份額。2024年抖音退出電影投資出品,抖音文化縮減註冊資本,其在電影賽道未達預期,未能成為行業「第三極」。

長遠來看,抖音若能成功運營電影評分體系,有望將用户從單純的宣發內容消費者轉變為主動搜索評分的決策參與者,進而成為電影消費決策的重要入口,反哺其票務。那麼抖音或將真正構建起一個涵蓋宣發、消費、評價全流程的閉環電影生態系統,從而提升其在電影行業的話語權。

但運營一個電影評分體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從現階段上映的幾部電影來看,抖音評分的影響還微乎其微,豆瓣評分更能體現口碑與票房的正相關性。

《長安的荔枝》豆瓣評分7.6,佔據了多天的票房榜第一,最終票房有望突破8億。口碑兩極的《聊齋·蘭若寺》和《你行!你上》豆瓣評分比《長安的荔枝》低了1分,雖然映前備受關注,但票房都不及預期。而在抖音,這三部電影的評分則未能體現出這種口碑差距。

豆瓣的一位網友提出疑問:抖音的評分為啥沒有反映在票房上?照理説抖音用户纔是最大票倉。

一位影視宣發的從業者解釋,抖音的電影評分剛剛上線,談影響力還為時過早。而對於抖音電影評分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建設,她並不看好。因為,圍繞評分早已形成了一個多方角逐的戰場,而與產業鏈上下游聯繫密切的抖音,很難扮演一個公正仲裁者的角色。

就拿貓眼和淘票票兩個票務平臺來説,二者不僅是票務平臺,還深度參與電影投資、宣發,這種 「既做裁判又做選手」 的角色,導致其評分公正性常被詬病。不少影迷質疑兩個平臺都存在對合作影片的 「流量傾斜」,如優先展示正面評價、降低負面評價權重。與此同時,貓眼和淘票票的整體評分都偏高,用户多為 「隨手評分」,更像 「即時消費反饋」,對影迷參考意義有限。

再譬如常常登上電影宣傳海報的微博電影大V推薦度。該指數已經上線8年,擁有數百位評委,想要復刻爛番茄的新鮮度。但在爛番茄,影評人更為嚴苛,獲得不及格評分甚至「爛番茄」(超低分)評價的電影也屢見不鮮,而國內一部院線電影的推薦度很少跌到80%以下,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參考性有限。

圖源 / 爛番茄官網

甚至,對於所謂的影評人、大V,觀眾和影迷的信任度也一再下降。片方和宣發公司常常請大V和影評人站臺,以「推廣費」 甚至 「投資分成」 為代價,換取其發佈正面推薦。很多大V在推薦時僅強調 「視效好」「演員努力」 等安全話術,觀眾很難從中獲得真實評價。

由於在影視鏈條中身份特殊,如何平衡「專業性、大眾性和客觀性」,抖音要走的路或許更艱難。

首先,作為核心宣發平臺同時又主導評分體系,當深度合作影片獲得流量傾斜時,抖音評分的獨立性易受質疑。其次,依賴算法推薦進行流量分發,使得通過批量點贊等行為操控評論區風向相對容易。儘管平臺表示,爲了確保評分體系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將嚴厲打擊虛假刷分行為,但未披露具體模型。第三,與豆瓣用户偏向文藝深度影評不同,抖音用户羣體更為廣泛多元。如何引導並培育平臺的影評文化,避免情緒化、片面化評價,需要長時間的沉澱。

一位網友吐槽,目前市面上的這些評分指數就是看個樂。「如果豆瓣的評分高,他們(片方)會掛出所有平臺評分;如果豆瓣評分低,他們就掛出所有給自己高分的平臺。」

即便是豆瓣評分,近年也爭議不斷。

大量粉絲和水軍的湧入,刷分行為與平臺反作弊機制持續博弈。與此同時,評分被情緒綁架的現象也日益增多。譬如因導演、演員的輿論爭議、影片價值觀爭議,大量用户在未觀影的情況下打1星,導致評分與影片質量嚴重脱節。「豆瓣評分還能信嗎」——這個問題被反覆提出。

豆瓣創始人阿北早在2015年便撰文指出,隨着影視市場的爆發,豆瓣評分會更頻繁地被推到風口浪尖。但豆瓣要做的,是在更大的外部壓力之下,繼續「中立地還原觀影大眾的平均看法,滿懷誠意地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

豆瓣仍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自己的中立性。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豆瓣跟行業內的影視公司基本不交流,他們希望這個平臺自由生長,因此通過投訴途徑試圖刪除差評基本無效。

未來,抖音電影評分或許能憑藉流量優勢成為票房參考的新變量,但能否真正打破現有格局,不在於分數高低,而在於能否取信於觀眾。畢竟,所有評分體系的終極競爭,從來都是對 「信任」 二字的爭奪。

而在抖音評分上線的次日,就有粉絲在微博上號召大家為偶像打分了——這場關於「信任」的戰爭已經悄然打響。

*題圖來源於pixabay。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