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斯利康撤回三款產品,藥企集體進入「冷靜期」?

2025-07-31 08:02

(來源:動脈新醫藥)

7月29日,阿斯利康發佈了2025年半年財報,其上半年總收入達280.45億美元,增長11%。藥品營業收入達到267.7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罕見病、腫瘤、自身免疫疾病三大業務線。其中,第二季度研發經費為35.48億美元。官方面向投資者説明中也強調公司持續擴大對變革性技術的投入,其中包括細胞治療等領域。

阿斯利康同步發佈的臨牀試驗附錄顯示,細胞治療管線中NT-125、AZD5851 與 AZD6422 三款產品被移除。此次被叫停的產品均具有高度創新性,然而,技術先進性背后也隱藏着臨牀轉化和產業落地的複雜現實:研發周期長、製造流程繁瑣、成本難控、標準化水平低。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並非孤例。全球範圍內,BMS、安斯泰來、CARGO、Adaptimmune 等一批藥企在細胞治療管線逐漸開始了「瘦身與聚焦」,集中資源佈局更具平臺價值的通用型、可擴展型路徑。

「集體冷靜期」下,細胞治療行業正逐步進入「從大躍進到精運營」的深水區。

01.

三大項目理性回撤

藥企集體進入細胞治療「冷靜期」

在三項被終止的產品中,最受關注的是Neogene Therapeutics開發的NT-125。該療法是針對癌症新抗原的完全個體化、多特異性TCR-T療法,最多可在單一細胞製劑中整合五種不同的新抗原特異性TCR,從而降低腫瘤抗原逃逸的可能性。此后,阿斯利康開展了一項涵蓋42名患者的I期臨牀試驗,受試者包括患有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腺癌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等多種實體瘤的患者,旨在評估NT-125的療效。

作為阿斯利康於2022年以近2億美元收購Neogene時的核心資產之一,儘管NT-125管線已被終止,首席財務官Aradhana Sarin仍表示,這項交易「非常值得」。她在周二上午的財報電話會上補充稱:「除了這些資產,我們還通過Neogene引入了關鍵的人才和製造能力。」

與一起NT-125停止的細胞管線是兩款「裝甲型 CAR-T」產品 AZD5851 和 AZD6422,分別靶向 GPC3 和 Claudin18.2,均搭載 TGFβRII 顯性負性結構以增強抗抑制能力。AZD5851 於 2023 年底啟動臨牀,2024 ASCO 報告顯示其衍生產品 C-CAR031 在中國晚期肝癌患者中 ORR 達 56.5%,安全性良好,但官網顯示項目因戰略原因終止。AZD6422 與 AbelZeta 合作開展 IIT,前期動物實驗效果積極,后亦因療效原因放棄。

相關分析表明,NT125 作為高度個體化的TCR-T 產品,雖在精準性上具備理論優勢,但在批量製造、商業標準化、成本控制等方面均略遜於通用型細胞療法。AZD5851 與 AZD6422 均為裝甲型CAR-T產品,設計上通過引入TGF-β抑制等改造機制增強免疫細胞在實體瘤微環境中的耐受性與殺傷力,大幅提升療效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生產流程複雜、成本增加。

綜合來看,阿斯利康判斷這三款產品在當前階段的商業化優先級低於仍在推進的其他細胞治療管線項目。在細胞治療領域尚未建立統一行業標準、差異化壁壘模糊的環境下,全面推進高成本、高不確定性的產品,很可能面臨效益-風險比不足的困境。

因此,阿斯利康此次對三款產品的戰略性放棄,很可能是在審慎權衡臨牀前景、製造成本與市場競爭態勢之后,做出的資源重新分配決策,旨在集中投入更具可行性與回報潛力的細胞治療項目。

阿斯利康並非個例。近年來,細胞治療進入「理性調整時刻」成為藥企常態。

2024年,百時美施貴寶(BMS)關閉位於加州 Redwood City 的腫瘤微環境與細胞療法研究中心,以精簡早期研發團隊與瘦身戰略,使精力集中在最有前景的領域,使公司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產。

2025年1月,安斯泰來宣佈終止了一項早期CAR-T療法ASP2802,這是針對CD20陽性B細胞淋巴瘤自體細胞療法,目前正在進行I期臨牀試驗,該管線是由安斯泰來於2019年收購Xyphos Bioscience獲得。公司表示出於「評估如何精簡運營並優先安排資源」原因而中止管線。

除大型藥企外,細胞治療賽道中的biotech同樣面臨挑戰。

2025年3月,CARGO Therapeutics 宣佈暫停其核心項目 CRG-023 的開發。該產品曾在 2024 年第 66 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展示臨牀前研究結果,顯示出較高的活性和顯著的腫瘤殺傷能力。然而,公司最終以「效益與風險比不足」為由終止開發,並表示正積極推進新的戰略替代方案。

同年7月,總部位於英國的Adaptimmune Therapeutics公司計劃在向US WorldMeds出售四種細胞療法資產的交易完成后裁員62%。

02.

細胞治療戰略「重排序」

平臺構建新範式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阿斯利康此次終止了三款細胞治療產品的開發,但其在細胞療法領域的佈局並未放緩。

根據公開回復,阿斯利康腫瘤研發負責人Susan Galbraith指出,阿斯利康「依然看好細胞治療的潛力」,此次調整更多體現為「對管線成熟度與平臺能力的一次重新排序」。

半年報顯示,阿斯利康目前仍有多款CAR-T、TCR-T產品正在穩步推進中,細胞治療板塊的研發節奏保持積極。

事實上,一直以來細胞治療尚未形成成熟的「工業產品模式」。每一個治療產品幾乎都是為單一患者定製,包括細胞採集、基因工程改造、擴增、質量檢測和回輸。雖然個體化提供了精準性,但也意味着流程複雜、操作難以標準化、批次穩定性差、生產周期長。這種模式在商業層面不可持續。如何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構建可批量製造、質量可控、成本可負擔、支付體系可接受的細胞產品,是產業化的核心門檻。

因此,從「個別靶點突破」轉向「平臺化技術體系構建」趨勢正悄然成為全球細胞治療領域的「第二曲線」共識:在傳統單一產品導向遭遇技術與產業瓶頸后,唯有將細胞治療能力「平臺化」打通,纔有可能跨越從驗證、落地到商業化的三重鴻溝。

2025年3月,阿斯利康宣佈以高達10億美元價格收購比利時新鋭EsoBiotec。據瞭解,EsoBiotec開發出可通過靜脈注射將基因遞送至T細胞並在體內完成改造的「in-vivo(體內) CAR-T」平臺。通過簡單注射實現「體內細胞改造」的技術有望徹底改變細胞治療的治療模式,使細胞治療變得經濟高效、現成可用,顯著降低製造時間和成本。

當前,包括Interius、Umoja、安斯泰來、濟因生物、優卡迪在內的多家公司均在圍繞體內CAR-T進行研發。而阿斯利康的投資動向也表明,其對該方向寄予厚望。

這也意味着,走向「平臺主導」正成為細胞治療發展的新範式。在該範式中,企業不再追逐一兩個熱門靶點的快速上市機會,而是圍繞遞送方式、細胞工程模塊、基因調控技術、免疫耐受機制等關鍵環節形成可擴展、可複製、可授權的技術底座。

此外,2025年7月,阿斯利康公告計劃在美國投資 500億美元,將用於資助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工廠在多個州擴建,提高研發與生產能力,推動製造能力成為細胞療法發展的下一個護城河。

多個擁有雄厚研發背景的企業在CAR‑T/TCR‑T領域收縮戰線,既是一次局部調整,也是對整個細胞治療產業的一次深刻註腳——產業化不是一場拼技術的競賽,而是一場比拼「療效-成本-可持續性三角平衡」的系統性挑戰。任何想要在細胞治療領域站穩腳跟的企業,終將面對從「實驗室可行」到「臨牀可及」再到「市場可負擔」的全鏈條考驗。在研發各階段均開展商業可行性與臨牀數據的交叉評估、及時淘汰冗余或預期不佳的項目,或將成為未來細胞治療研發的風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