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08: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勝馬財經)
前路充滿挑戰
作者 | 勝馬財經 馬成
從巔峰隕落到艱難求生,這家曾擁有近萬家門店的女裝巨頭能否在王國良帶領下重寫命運?
近日,曾被譽為「中國女裝第一股」的拉夏貝爾發佈公告,公司實控人正式變更為王國良。此舉標誌着這家從退市深淵掙扎求生的服裝企業完成了歷時近兩年的重整程序,邁出了復興之路的關鍵一步。
新任實控人王國良通過其控制的金穗豐華持有拉夏貝爾65%的股份,其控股的廣穗電商作為國內排名靠前的代理運營服務商,將為大時尚板塊注入電商基因。重整落定之際,王國良高調宣佈將「為中國快時尚行業樹立一個轉型標杆」,試圖喚醒這個沉睡數年的國民女裝品牌。
新主入局,重整棋局
公告顯示,金穗豐華成為拉夏貝爾控股股東,而王國良持有金穗豐華99%的股權,由此成為這家昔日服裝巨頭的新掌舵人。這一股權變更標誌着自2023年9月啟動的破產重整程序最終完成。
王國良並非服裝行業的新面孔,其掌控的廣穗電商成立於2013年,是國內領先的代理運營服務提供商,業務覆蓋大時尚板塊,這一背景為拉夏貝爾的線上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
重整計劃的核心是五大方向:化解歷史債務、剝離低效資產、實施「一牌一策」重塑品牌矩陣、推動產業資源規範化、修復信用體系並重構供應鏈。其中,2.2億元重整資金已在今年5月全額到賬,為債務清償提供了實質性保障。
一個國民品牌的隕落
拉夏貝爾的故事曾是中國女裝行業的一段傳奇。1998年創立后,它憑藉多品牌、全渠道策略迅速崛起,2017年登陸A股,成為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頭頂「中國女裝第一股」光環。
巔峰時期的拉夏貝爾風光無限,天風證券2017年研報顯示,其市場佔有率達5%,在國內女裝品牌中排名第一。創始人邢加興更是憑藉40億身家登上胡潤百富榜,成為曾經福建南平首富。
危機在2018年悄然降臨,當年公司營收雖破百億,卻出現1.56億元虧損,成為上市后首次虧損;2019年虧損迅速擴大至驚人的21.66億元,隨后陷入連續六年虧損的泥潭。
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2020年實控人股份被司法凍結,公司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2021年因資不抵債被申請破產清算;2022年5月從A股退市;2024年11月,H股上市地位被正式取消,徹底告別資本市場。
直營擴張埋下崩塌隱患
多位行業分析師指出,拉夏貝爾的隕落源於三重致命傷:
盲目擴張追求規模,2011年公司門店僅1841家,到2017年已飆升至超9000家,且全部採用成本高昂的直營模式。瘋狂開店使租金、人工等剛性成本劇增,2018年僅銷售費用就高達60億元。
多品牌戰略陷入同質化,公司旗下曾擁有La Chapelle、Puella、Candies等十余個品牌,但定位模糊、設計趨同,未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內部管理失控,2019年創始人邢加興違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暴露內控漏洞;2021年公司更是一年更換四任董事長,管理層動盪加劇經營惡化。
與此同時,庫存積壓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電商崛起的關鍵時期,拉夏貝爾仍執着於線下擴張,錯失轉型良機。當優衣庫、ZARA等國際品牌加速數字化時,拉夏貝爾線上佈局顯得迟緩而被動。
新戰略押注線上轉型
現在的拉夏貝爾正全力撕掉「破產」標籤。今年6月,公司以抖音「618」女裝銷冠身份高調回歸大眾視野。但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戰績是「破產的情感動能、抖音流量紅利與輕資產運營三者共振的結果」。
轉型路徑已明確轉向線上突圍,6月,拉夏貝爾與快我服飾達成戰略合作,將在渠道拓展、供應鏈協同等領域深度聯動。而王國良掌控的廣穗電商資源,為其提供了關鍵的電商基因與運營能力。
輕資產模式成為新選擇,與巔峰時期近萬家直營店相比,截至2024年末,拉夏貝爾全國線下經營網點僅剩104個,重整計劃明確未來將關閉低效門店,提升評效,從「線下為主」轉向「線上線下協同」,甚至將線上定為「主戰場」。
紅海市場中艱難重生
拉夏貝爾的復興之路佈滿荊棘,在它缺席的五年間,中國快時尚市場已「改天換日」。智研諮詢數據顯示,行業線下佈局趨於飽和,品牌銷售重心加速向線上傾斜。但線上競爭異常慘烈,拉夏貝爾天貓旗艦店粉絲數遠落后於優衣庫和ZARA。年輕消費羣體轉向個性化和性價比的選擇,讓這個傳統品牌面臨用户斷層風險。
沉重的歷史債務仍未完全化解,經法院確認的債權高達47.16億元,今年到賬2.2億元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如何平衡償債壓力與經營投入,考驗着新管理層智慧。
品牌重塑更是核心挑戰,「‘618’戰績能否轉換為長期價值,還需在品牌重塑與運營效率上做出顛覆性變革」,一位業內人士直言,「否則在高度競爭的快時尚市場中,復興之路將異常艱難」。業內專家認為:拉夏貝爾需要重新定位消費人羣與產品風格,僅靠營銷難以持久,必須以有特色的產品重新贏得職場女性青睞。
上海總部舊址的玻璃幕牆仍反射着陽光,但那里已不再有拉夏貝爾員工進出的身影。今年初,公司以7折拍賣價值9.5億元的總部基地卻無人接盤,最終流拍的冷清場景與當年近萬家門店的盛況形成殘酷對比。「中國版ZARA」的稱號已成往事,如今,王國良手中的拉夏貝爾更像一個試驗場——測試一個曾被市場拋棄的品牌,能否在電商基因注入、輕資產運營的轉型中重獲消費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