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拆解綠色溢價:綠色消費如何沉澱為綠色財富

2025-07-31 06:0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現代商業銀行雜誌)

文丨大連財經學院經濟學院 張玉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吳倩茜

  2025年6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通過5000億元再貸款資金擴大培育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智能消費等新型消費。此舉標誌着金融機構在消費市場的角色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單純提供消費信貸的「紅利承接者」(即被動接受並分配政策或市場帶來的消費增長紅利),轉向搭建並主導綠色消費生態的「規則制定者」(即主動通過政策資源對接、數據整合和金融工具創新,重構市場運行邏輯)。這場由金融服務引領的消費生態變革,正在成為綠色消費普及的關鍵問題。

銀行:綠色溢價的化解與重構

  綠色溢價通常指綠色產品或服務相較於傳統替代品在成本或價格上的額外溢價,通常由成本型溢價和聲譽型溢價雙重構成。前者是指環保材料、技術升級帶來的直接成本增加,可通過「再貸款貼息+消費財政補貼」政銀聯動促進消費優惠與風險共擔;聲譽型溢價是指綠色認證、合規管理產生的間接成本,可通過銀企協同,將數據資產化實現動態評價,助力銀行依託用户行為定義為低碳權益兑換標的,推動綠色消費標準從生產端向生活端延伸,使銀行成為綠色價值鏈的「結算中心」,重新分配溢價成本。

  1. 政銀協同聯動:系統性化解綠色溢價的資金與風險難題

  政銀協同聯動是銀行化解綠色溢價、解決資金與風險挑戰的關鍵路徑。商業銀行聯合地方政府推出如「15%立減+以舊換新+12期免息分期」等政銀聯動模式,通過財政貼息(如綠色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消費券等),將政策資金精準導入消費場景,有效覆蓋綠色溢價中的短期增量成本。此外,5000億元再貸款採用「按貸款本金60%發放再貸款+年利率1.75%」的定向支持模式,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增強其長期信貸供給動力,這使得綠色產品的終端價格得以接近傳統產品,將政策紅利直接轉化為消費端的價格優惠。

  創新性的政銀風險共擔機制,如政府信用背書或擔保,能有效鼓勵銀行突破傳統風控對綠色項目的放貸意願。使銀行敢貸、願貸,能夠將再貸款資源精準注入綠色消費場景,形成「政策引流—銀行擴貸—企業降本—消費增長」的良性閉環。以浙江「綠貸通」為例,地方政府出資30%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銀行對綠色消費貸款的不良率降至0.8%,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該平臺通過「企業發起、銀行搶單」的競爭機制,結合動態綠色評級結果,分別以深綠企業獲12%貼息、中綠企業獲9%貼息、淺綠企業或分別獲6%貼息,實現了風險定價的精細化管理。

2. 銀企跨行業數據整合:通過技術手段重構綠色溢價的價值鏈

  銀行可通過生態數據融合將隱性綠色價值顯性化。打通並整合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健康管理平臺、能源消費、二手置換等行業數據流,銀行可通過定義綠色消費行為和權益設計,將碳減排外部性收益內化為消費者可感知的經濟價值,抵消溢價阻力。例如,招商銀行通過接入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網絡數據,用户充電行為自動轉化為信用卡積分並匹配地鐵出行返現等低碳權益,此舉將分散的綠色消費行為納入統一價值計量體系,使節能環保行為的長期收益即時轉化為金融權益,重塑標準定義權和價值分配權等規則制定權。

  銀行還可通過AI驅動動態風控,降低綠色金融的交易成本。例如,基於用户智能家居能耗、健康設備使用等行為數據訓練模型,識別真實綠色消費需求。此外,以及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構建綠色產業知識圖譜與綠色智能認證系統,自動校驗項目防「漂綠」合規性,縮短信貸審批周期。例如興業銀行開展「碳減排掛鉤貸款」過程中,AI動態監測企業減排數據並自動調整利率,將環境績效直接關聯資金成本,重構綠色溢價的價值評估體系。

企業:節能環保口號變成經濟賬本

  隨着金融服務在綠色消費中的角色由被動的資金供給者轉向主動的生態構建者,企業的生態位也迎來重塑契機。通過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企業得以構建可驗證、不可篡改的綠色信任機制,實現環境數據的可監測與全流程溯源。在此基礎上,數據驅動的融資機制顯著提升了企業的融資效率,使原本的環保成本得以轉化為三類關鍵收益來源:綠色標準授權帶來的價值回報、生態鏈中成本的有效傳導以及碳資產的系統性運營收益,從而增強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與生態主導權。

  1.數據可檢測:構建綠色信任基石,轉化盈利能力

  可驗證的低碳數據能夠使產品獲得綠色溢價空間,有助於企業獲評「深綠」評級,享受優惠綠色貸款,降低技改成本。製造業企業可聯合第三方機構建立碳足跡區塊鏈平臺,為每件產品生成惟一碳ID。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原材料採購、生產能耗、物流排放等全生命周期數據,形成不可篡改的綠色信任憑證。例如,海爾綠色供應鏈平臺從採購、生產、服務、數字、回收、設計全流程實現區塊鏈溯源認證超2000家供應商。實證研究表明,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支付意願變化很大,溢價率最高值達509.2%,最低值僅為2.3%,建立有效的信任機制,能夠促使消費者更願意為有機食品買單。

  2. 數據掛鉤融資效率:從報表到行為的信用革命

  工業、交通、能源、建築等企業可通過嵌入能耗傳感器實現物聯網實時監測,數據直連銀行綠色信貸系統,自動生成綠色評分並聯動授信額度,有助於獲得綠色認證,提升生態主導價值,將隱性環保投入轉化為「未來節能收益權」,獲取低成本融資。有研究表明,ESG評級每提升一級,企業長期ROA增長0.8%,但需承受2—3年短期財務壓力提升盈利能力。另外,企業可通過主導認證標準、數據定價、生態准入等規則類型實現盈利重構,由龍頭企業主導制定行業碳覈算規則,通過供應鏈金融穿透推動重點企業綠色評級向下遊傳導,使符合自身技術路線的供應商優先獲得綠色認證,放大生態效益。  

消費者:綠色溢價轉化為長期收益

  1. 個人碳賬户:行為即資產的金融化革命

  個人碳賬户的興起,標誌着消費者低碳行為向可量化、可交易的數字資產轉化。從最初螞蟻森林的「綠色能量」,到如今手機銀行的個人碳賬户,碳積分已逐漸從虛擬獎勵升級為具有實際價值的「硬通貨」,並逐步實現多場景碳積分統合。通過整合用户公交出行、電子賬單、二手交易等碳減排數據,可計算出相應的碳積分,並將其兑換為多種金融權益。例如,中信銀行碳積分可兑換信用卡年費;興業銀行碳積分可兑換貸款利率優惠券;浦發銀行碳積分可兑換綠色基金申購費率折扣;中國太保可支持兑換「碳減排健康險」保費減免等。

 2. 社交化綠色身份:Z世代的消費新貨幣

  碳積分社交化使低碳行為從道德約束轉向經濟理性,利用遊戲化的沉浸體驗和社交裂變機制,是將綠色身份社交化的有效手段。第一,金融機構通過內設遊戲化綠色成長體系構建消費者沉浸式價值認同。例如,浦發銀行App上線「碳星球」養成遊戲,減排行為孵化虛擬植物,成長值兑換潮牌聯名權益,Z世代用户月活提升170%。第二,基於碳賬户創新社交裂變機制,促進綠色行為傳播範式重構,讓碳資產社交化具有流通屬性。例如,中國建設銀行「綠色心意」支持碳積分轉贈好友,受贈方積分可疊加兑換演唱會門票等高價值權益。第三,引入激勵及競爭機制提升裂變率,例如,螞蟻森林合種項目升級后,五人組隊累計減碳兩噸,全隊額外獲10%積分獎勵,裂變率達普通活動三倍。招商銀行綠色信用卡建立城市減排排行榜,區域排名前10%用户共享綠色貸款額度池,激發地域榮譽感。

  綜上所述,政府、銀行、企業正協同完成一場「綠色溢價」的系統性拆解。銀行以數據與模型為槓桿,企業以區塊鏈與物聯網為信任基石,消費者以碳賬户與社交積分為價值載體。三方力量在閉環中相互放大,使綠色消費從「高成本、弱激勵」的舊敍事,躍升爲「低成本、高收益、可炫耀」的新常態。展望未來,隨着碳市場全國統籌、ESG信息披露強制化、AI與隱私計算技術成熟,數據資產交易機制完善,綠色金融有望邁入更深層次的發展階段:一是利率、匯率、信貸額度將與碳績效實時掛鉤,綠色溢價或可徹底消除;二是隨着數據資產確權與交易立法的落地,個人碳賬户有望升級為可繼承、可質押、可投資的數字資產;三是銀行的角色也將從「綠色信貸商」進一步升級為「碳資產運營商」,能夠在消費、供應鏈和城市治理之間靈活切換生態位。屆時,每一次掃碼、每一次出行、每一次舊物回收,都將即時沉澱為綠色財富,推動中國消費社會真正完成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的歷史轉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